桥教案

时间:2021-06-09 18:03:45 教案 我要投稿

桥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模板汇总6篇

桥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为”“勒”“数”“去”“安”等)。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西湖春月之美。

  二、背景资料:

  1、文学常识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___明___朝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三袁”,是“___公安派___”的创始人,作品直率自然,清新活泼。

  2、补充注释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万历二十五年,他辞去吴县县令,友人陶石篑漫游吴越。这年春天,他第一次游览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留连于美丽的湖山之间,写下了十六篇西湖杂记,每篇短者数十字,长者二、三百字,各为一独立文章,但合而观之,亦可统称为“西湖游记”。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岚( lán ) 石篑( kuì ) 为寒所勒( lè ) 数为余言( shu )

  埋怨( mán ) 埋葬( mái ) 自怨自艾( yì ) 方兴未艾( ài )

  憎恨( zēng ) 果脯( fǔ ) 引吭高歌( háng ) 煞有介事( shà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为春为月:是 为寒所勒:束缚、压制 数为余言:屡次、多次

  为桃花所恋:被 不忍去湖上: 离开 尤不可言:更加

  四、质疑讨论

  1 ,本文以何为线索,按照何顺序写出了春季西湖怎样的特点?

  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

  2 ,文中写道:“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写景?

  此句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

  3从本文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A、 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宋梅,袁宏道却为桃所恋,竟不忍去,此其不俗之一也;

  B、 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此其不俗二也;

  C、 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C )

  A 裨益 ( bì) 不啻 (zhì) 夕舂(chōng) 沉湎(miàn)

  B 沉溺 ( nì) 麻痹 ( pǐ) 慰藉 ( jiè) 怆然 (qiāng)

  C 朝烟(zhāo) 夕岚(lán) 石篑(kuì) 罗纨(wán)

  D 按捺 (nài) 祈祷 (qí) 胡诌 (zōu ) 炫耀(xuà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桥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一、《天净沙、秋思》导入

  提前板书《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词。

  师:读完这首词,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冰莹的家乡,去看看那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课题。)

  二、导题

  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1、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⑴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 同伴互助:

  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⑶ 全班交流:

  ①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②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2、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⑴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⑵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⑷ 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①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②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③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④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师:你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吗?

  生1: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我非常爱它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作者很爱家乡,虽然他家的房子并不好,但是作者依然爱它,只因为这是他的家乡。

  师:可见,他爱家乡是不须任何理由的,爱他没商量。

  生2: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师:他把家乡写的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的喜欢家乡。

  生3:从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依依多情的杨柳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

  师: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没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4、师小结:

  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位,才能体会的到,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抒情朗读: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四、拓展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婀娜(1~2)流水 水鸟站在腰上歌唱,流水也唱和着

  点缀(3~4)小桥 丢野花 摘茶叶

  唱和(5~6)人家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抄写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4.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

  教学准备

  1.投影片或录像: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2.生宁生调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简介背景

  1.解题,并随机板书课题。

  泸定桥是四川省境内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飞夺”是什么意思?(飞速夺取。)

  2.时代背景。

  1935年5月底,红军北上抗日,来到大渡河边。先头部队已攻占了安顺场,并缴获了两条渡船,仅靠这两条船几万红军是渡不过河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没办法架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围追堵截红军,扬言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为了北上抗日,工农红军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四面合围的阴谋。所以,只有飞速夺下泸定桥,才能避免重大伤亡,继续北上抗日。

  二、检查预习。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思考:这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叙述的顺序是:

  (1)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

  (2)红四团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按预定要求赶到了沪定桥,并把敌人援兵抛在了后面。

  (3)红军战士战胜了天险,夺下了泸定桥。

  (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3.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用生率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说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二、指导阅读红军和敌人抢时间的内容。

  卫.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关键”是什么意思?(是指对事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做法。)什么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抢时间,抢在敌人的前头。)红军是怎样抢时间赶在敌人的前头的?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来理解。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是讲红军为了抢时间,一边行军,一边打仗。前进十分艰难。

  “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淋湿了”“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前进”,讲红军为了抢时间,行军十分辛苦。”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体现了红军的英勇顽强。“索性也点起火把,和敌人答话”,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机智。

  3.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从红军抢时间、赶在敌人的前面的做法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红军他大智大勇。)

  4.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敌人的前面到达泸定桥。)

  三、指导阅读描写红军攻占泸定桥的部分。

  1.启发谈话:红军抢时间赶在了敌人的前面,为夺取泸定桥赢得了主动,红四团面对桥上两个团的敌人,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夺下泸定桥的呢?这是下面要学习的。

  2.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3.铁索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结合课文的有关语句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住“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涛声震耳欲聋”等句子来理解,体会桥的“险”。)

  4.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结合课文的有关语句体会站在桥上的感觉,体会红军夺桥的困难,体会敌人为什么会疯狂地喊叫。)

  5.在这样的险情下,红军战士是怎样夺桥的,清同学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说一说。(着重让学生理解“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的句子,抓住动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体会红军战士是怎样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奋力夺桥的。)

  6.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重点引导:“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万分危险。)红军遇到了怎样“千钧一发”的时刻?(敌人放火,桥头被大火包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号召”“奋不顾身”“话一般穿过熊熊大火”“激烈的搏斗”。)

  四、指导阅读最后一部分。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浩浩荡荡’塔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奔赴’怎样解释?

  3.这段讲了什么?(讲红军主力顺利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五、总结全文。

  1.启发谈话: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取大渡河。历史上曾经有过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军队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了战机而全军覆灭的事。蒋介石扬言:到了大渡河,要让红军过不去,做石达开第二。所以红军能否很快地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可见夺取泸定桥的意义非常重大。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红军奋勇夺桥,不怕牺牲的精神。更能深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默读课文内容,认真思考后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课文通过写红军抢时间、攻天险,的过程,表现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六、学习生字,掌握要求学会的词语。

  出示小黑板,清同学说说是怎样识记字形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下面字的字形。)

  “诡”

  “撤”

  “褐”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桥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立志造桥》主要写了茅以升从小立志造桥的故事。主题为“立志”,所以将茅以升立志的原因、经过及志向几项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而对志向实现的过程则只做了简要的概述。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设计理念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是缘于他对家乡人的一份爱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朗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注重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朗读成为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途径。

  教学目标

  1.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和信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秦、淮”等10个生字,会写“桥、赛”等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桥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认真真地写一个汉字。(师生共同书写“志”字。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志”是什么部首?“志”在字典中有一种解释:“就是要有所作为的决心”。谁能试着根据这个意思用“志”字组个词?

  预设:如果学生组词“标志、同志”等,教师先告诉学生一字多义是汉语的特点,再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者拿出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依据提示为词语选择意思。

  (“志”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个汉字,这里作为一个重点来训练,是从理解文本的角度出发。“志”所承载的是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嚼透了“志”的含义,才能领悟作者立志造桥的决心。)

  二、读题质疑

  1.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题目就是“立志造桥”。

  2.指导学生读课题: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作者立志造桥的决心吗?

  3.读了课文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还想知道:谁立志造桥,为什么要立志造桥,立志造桥的结果怎样。当学生质疑受阻时,教师可予以启发性提示。如在“立志造桥”前面还能加个什么词。

  4.教师及时将学生的疑问梳理并板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者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重要作用。这里着力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和缘题质疑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

  过渡:通过读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打开翻到78页。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可以问同桌,还可以问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发现共性问题,集体纠正。

  教师提示多音字“为”的读音,课文中有两个词“因为”“成为”谁能试着读一读。点拨:当表示原因的时候读四声wèi,当表示变成的时候读二声wéi。把词放到句子中,我们再试试。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读:

  ①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

  ②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建设专家。

  2.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哪个句子读得不顺畅,可以用反复练习的办法来解决。

  预设:教材中的长句子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可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把句子读通顺。

  3.赛读,3分钟赛前热身活动为朗读比赛做准备。给学生建议:可以先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再重点练习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指导阅读有困难的学生。

  4.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引导学生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并尝试读出自己的感悟,扎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四、细读课文

  过渡:读书之前的这些疑问,谁知道答案了。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好的同学,教师予以激励性评价。

  1.课文1~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画一画有关茅以升立志造桥的语句。

  2.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句子。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还结合课前质疑,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教师结合学生对疑问的解答,提出再次读书的要求。哪些句子描写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度被激起,并使阅读逼近了文章的重点语段。)

  3.自由汇报,集体交流。

  (1)重点理解句子1: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

  预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汇报引导:这是小伙伴们事后告诉茅以升的。如果就在端午节当天,就在桥刚塌的时候,这些去看热闹的小伙伴会怎样告诉不知道消息的人。(学生结合当时情境想象)现在,小伙伴们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茅以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难过、伤心……)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把小伙伴的心情和最想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原因,是因为家乡的桥塌了,砸死、淹死了不少人,是缘于他对家乡人的一份爱心。朗读就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而在朗读中体现出的情感来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理解句子2:他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①出示对比句子(删词并换标点)。他想:“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不会倒塌。”

  引导学生读一读对比句,比较一下“一定”“永远”去掉行不行?为什么?用句号或感叹号哪一个更恰当,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从“一定”中可以感受到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永远”与“结结实实”相应表现出了茅以升对家乡、对家乡人的热爱。“感叹号”既能体现出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不可动摇,又能感受到茅以升当时站在断桥边难过、激动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着力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自主感悟一词一标点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感悟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茅以升立下了为民造福的宏图大志,他的“志”实现了吗?

  预设:茅以升实现了儿时的志愿,他成为一名桥梁建设专家。

  追问:你能想象一下茅以升求学时是怎样发愤读书的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完善发愤读书的内容。)

  预设:学生想象力受阻时,教师可以启发性提示,如在休息日别人都去游玩,茅以升会怎样做呢?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回读句子。他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精读深思,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理解词语中,在回读句子时学生会对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有更深刻的感悟。)

  5.与学生交流教师收集的小故事。

  据说茅以升立志后,只要看到桥,就要从桥面到桥墩看个够;只要在书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看到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这样,又加上在美国的三年学习,为他实现志愿打下了“坚实的桥墩”。(出示钱塘江大桥图片)

  这就是他回国后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大桥上层是公路,走汽车,中间是铁路,过火车,下面还可以自由通过轮船。茅以升成功地实现了儿时的志愿。

  五、回归整体

  用心再读一遍课文。体会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决心。

  今天,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下课之前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请大家看大屏幕。(投影出示)秦淮河上的断桥,让茅以升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小立志,发愤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老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要把课文作为整体来对待,从整体入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来组织教学。)

  六、检测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落实识字任务,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通过检测强化有意识记,为下节课识写奠定基础。)

  七、课外延伸

  在我国流传着许多少年立志的故事,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就有两篇文章《有志不在年高》《徐霞客》,向我们讲述了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旅行家徐霞客少年立志的故事。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

  (教师简介书目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将文本内容与《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链接”在一起,从而达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

  板书设计

  12立志造桥

  爱

  茅以升?桥塌、人亡?桥梁建设专家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茅以升吗?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

  (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的能力。)

  2.同学们都很敬佩茅以升,那我们就再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读课文中精彩段落或句子。

  (个别展示,评选“朗读之星”)

  (3)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里展现的是言语能力的实践、发展与提升,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

  二、检测识字

  1.读语段。

  秦淮河上的一座桥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茅以升非常难过,从此,他默默立志造桥,发愤学习,成绩优异,仅留学三年就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建设专家。

  2.读词卡。

  秦淮河倒塌发愤优异硕士博士桥梁

  3.读字卡。

  秦淮塌愤优异硕博梁

  (低年级识字教学所遵循的原则是反复再现,通过语境——词语——生字的顺序,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把准备书写的10个生字按结构类型分类。

  预设:上下结构:幸息

  左右结构:桥、诉、断、优、取、钱

  上中下结构:赛

  独体字:专

  2.背书写歌:“一看、二写、三比较,一次更比一次好。”

  写字方法:引导观察字形——在书上描红——练习书写——和范字比较一下——总结经验写。

  3.书写指导。

  强调:“诉”字要注意区别右边是“斥”,不是“斤”;

  “断”字的笔顺:左边先写“米”,再写竖折。

  (依据书写歌诀选择每一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指导书写,教给书写方法,规范书写习惯。)

  4.按照书写歌诀的要求独立练习写其余的生字。

  (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写简单的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取长补短。

  四、词语积累

  看同学汉字写漂亮了,超市里的词语小车可着急了,快到自选商场去看看吧!

  1.学生选词语。

  2.填写自选词语。

  (利用词语小车让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再次体会书写的乐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总结全课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日记本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桥。

  教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看到过桥吗?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见过的桥。(学生自由谈)今天有位叫兰兰的小朋友要向我们介绍的桥可与小朋友们说的大不一样,大家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教师设问使学生对此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读顺。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

  4、去掉拼音读生字。

  5、交流识字方法。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字?

  (识字教学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进行识记,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小组内读文,说说兰兰都过了什么桥?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检验学生识字情况的同时,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并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使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推动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兰、各、坐、座”引导认读。

  2、说说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同桌互相评价。

  (采用同桌互相评价写字效果,不仅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取长补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认读,并给生字找朋友。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小组内接读课文,互相说说兰兰过的桥分别有什么特点?

  2、师生合作读文。兰兰的爷爷太神奇了,老师今天特别想当一回爷爷,带着兰兰去走一走这两座神奇的桥,你们愿意当一次小兰兰吗?(师读叙述部分和爷爷的话,学生读兰兰的话。)

  3、出示第十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想一想爷爷真的会变魔术吗?

  (学生在合作读书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更深入的理解内容。)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展示。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桥梁知识的图片或文字材料。

  2、如果你是桥梁设计工程师,你会设计怎样的桥?画一画,画好后向同学们介绍。

  (在展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当工程师,发挥想象力,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带、急”引导认读。

  2、观察,说说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评析: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1、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环节、识字环节,还是读悟环节,教师都力求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参与学习。如师生合作读文,教师当爷爷,学生当兰兰,学生乐于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3、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进行拓展活动。解放多种感官,画想象中的桥,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桥教案模板汇总6篇】相关文章:

1.桥教案3篇

2.桥教案5篇

3.桥教案4篇

4.桥教案三篇

5.《乌龟桥》中班教案

6.【精选】桥教案4篇

7.【实用】桥教案3篇

8.【推荐】桥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