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2-09-07 18:00:0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草原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草原教案四篇

草原教案 篇1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篇3

  第一课 金色的秋天

  教学目标:

  1、 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

  2、 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

  3、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 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1、 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 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发声练习

  1=C—1=F3/4

  1 3 56 | 5— — |1 66 6 6 | 1 5 5 5 5 | 6 4 3 21 ||

  秋风在唱歌, gulu lulu lugulu lulu lu gulu lulu lu.

  小河在 唱歌, la lalala

  lalalalala la lala lala la.

  2、节奏训练 2/4X XX | X X | X X X X | X X | X XX | X X | X X X X | X —||

  要求:拍准十六分音符 2/4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

  要求:拍准八分音符,掌握节奏 2/4X X X X |X X X | XX | X —||

  三、新课教学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传来一首欢乐的歌,咱们去听听吧!

  1、 师范唱;

  2、 带学生朗读歌词;

  3、 带唱歌曲;

  4、 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

  师:下面啊,我们来一个摘果子比赛。

  1、 教唱《摘果子》;

  2、 律动《摘果子》。

  五、总结下课

  1、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果园,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2、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金铃铛》,那是描写什么景色呢?—对了,是秋天大丰收的景色。今天啊,我们再来听一首《丰收之歌》。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全曲

  A、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B、它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2、再听全曲

  A、哼唱它的主旋律 1=C 2/415 3 | 1 3 5 | 1 3 5 | 11 | 4 6 6 6 | 3 5 5 5 | 2 4 3 2| 1 — ||

  B、说说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C、简单介绍歌曲

  《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它描写秋天田野上的'庄稼都已收割,果园里的水果也已摘完,勤劳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同时,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表现了劳动人民丰收后,到处都是欢歌笑语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四、参与表现

  师:丰收的时候是一个热闹喜庆的时候,为了庆祝丰收的节日,农村里的劳动人民喜欢敲锣打鼓来庆祝,我们就用打击乐器来庆祝吧!

  1、教学生用铃鼓、沙锤和碰铃,用轻快的节奏给乐曲伴奏;

  2、请同学上来用乐器伴奏。

  五、总结下课

  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草原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

  ——

  欢迎远客

  ——

  亲切相间

  ——

  热情款待

  ——

  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

  如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景,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有照搬资料回答问题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课堂上未能及时要求引导背诵。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