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 品析法 交流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
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抨击暴政,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尊刘贬曹的基础,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课文分析
1、初读课文,感知情节人物
问题探究:(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鸡肋事件。
(2)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否会被曹操所杀?
会。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活小事:圆门改阔众人分酥梦中杀人
宫廷斗争:吴质事件计出邺城 帮植答教
心理反应:厌恶之情逐渐加深,最后有了杀修之心。
3、说说杨修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多媒体显示):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
4、研读,探讨杨修死因
(多媒体显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我吸收进行:品读杨修……(畅所欲言)
5、解读,如何评价曹操
(多媒体显示):
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曹操其人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6、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多媒体显示):
7、如果看《三国演义》,每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应该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
8、人生启示:(多媒体显示):
做人要学会谦逊
不可恃才放旷
不可狂妄自大
三、总结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梗概,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并从杨修的失败中获得了一定的人生启示。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四、作业题
(多媒体显示)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恃才)-------------矛盾冲突--------------曹操(忌才)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波斯猫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因而去询问燕子和蜜蜂,最后还是不明白快乐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从燕子和蜜蜂的话去理解“劳动是快乐的”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自读、感悟、学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学习快乐。重点让学生在读好课文后讨论“怎么样才能找到快乐”,给学生一个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比鲜13个字,会写8个字。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背诵课文。
3、比醚生自主学习,懂得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得到快乐。
【重点难点】
1、崩斫庋嘧印⒚鄯洹⑿』猫说的话。
2、崩斫獠ㄋ姑ㄎ什么觉得不快乐,而燕子、蜜蜂和小花猫却觉得很快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背鍪静ㄋ姑ㄍ计: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吗?(板书:波斯猫)
2、奔蚪椴ㄋ姑ǎ核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观赏性的猫,全身白毛,两眼的颜色各不相同,性情温和,是人类的宠物。
3、苯沂究翁猓赫也坏娇炖值牟ㄋ姑ā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苯柚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毙∽槟诨ザ粒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奔觳槿隙链生字的词语。
(1)谁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备课文标上节次,然后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注意停顿。)
2弊杂衫识粒边读边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的。
3毙∽榛ハ嘟涣鳎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币入新课时的课件或图片,想想:
(1)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
(2)为什么燕子、蜜蜂、青蛙能找到快乐呢?
(让学生自主去体会:劳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教案》,来自网!
动是快乐的,创造是快乐的,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
5苯淌ο嗷导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上述问题。
四、课外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奔觳槔识量挝摹
2、比隙辽字词。
3碧岢霰究窝习要求。
二、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碧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敝傅佳生读好重点词句。
如:“一口一口”要读出造窝的辛苦;“泥窝”“天天”要读出瞧不起的语气……
3狈纸巧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波斯猫的话——读出疑问的语气,瞧不起的语气。
燕子、蜜蜂、青蛙的话——读出高兴的语气。
同桌分角色朗读,再选几位同学上来表演。
4碧致郏翰ㄋ姑ㄎ什么找不到快乐?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
三、练习,拓展思维
1、庇眯『诎寤蚩渭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1)波斯猫天天睡的是,吃的是。
(2)燕子觉得( )很快乐,蜜蜂觉得( )特别快乐,青蛙觉得( )是最大的快乐,使我明白了( )才是真正的快乐。
(3)牛伯伯觉得( )很快乐,清洁工人觉得( )很快乐,医生觉得( )很快乐,( )觉得( )很快乐,( )觉得( )很快乐……
2、备课后第3题的句子加上标点。
四、书写,学会生字
1、倍烈欢烈求会写的字,再按要求自学:
(1)共有几个会写的字?都有哪些偏旁?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说说你的办法。
(3)看看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毙∽榻涣鳎互相说说。
3、敝傅际樾础
让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
五、积累词语
1、比隙痢按视锘ɡ骸崩锏拇省
2、蹦愦诱庖豢卫锘寡崃四男┬麓剩刻钤诨ɡ豪铩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 窗
教学要求 :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 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 3、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业指导。 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 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 “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 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 “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小池塘》是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课文第三课。是一写景状物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全文由于比喻的切当运用,所以全文情意盎然,使人读来顿生美感、历久难忘,为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想象丰富、求知欲强的特性。我准备创设一个轻松、多元的学习情境,以读、画、演、悟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实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口”、“女”、“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方法:创设情境,通过读、画、演等活动,进行充分的感悟,让学生喜欢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受小池塘所映出的美丽世界。感知语言的韵律美,体验阅读的兴趣,并获得语言的迁移。
四、教学流程:
(一)、设境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画有小池塘的春景图)老师描述,引入新课。
2、板书小池塘,指题(与小池塘打个招呼)。
3、针对课题,学生质疑。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受到内部心理驱使的。直观的画面、求知的愿望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范读课文,感知积累。
1、课件展示课文及配乐范读。
2、学生紧接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在这里动态的画面、清晰的旋律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感知了语言文字,为语言积累做好铺垫。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从而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能力。)
(三)、创境细读,理解积累。
第一段,采用多种方法,体验感悟。
1、第一句以演促读,以读促演。
(1)、出示第一句,指准、读通。
(2)、老师当小池塘,学生当春风姐姐,表演春风 怎样唤醒小池塘。
(3)、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是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等拟人化,让学生仿效、表演、体会春风的温柔,既调动了语言积累,又在演与读的促进中积累了语言。)
2、第二句我注意了联系生活,从而加深体会。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2)、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哪些东西会一闪一闪的。
(3)、指导朗读。
(因为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一闪一闪”让学生联系生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池塘的美丽。)
3、第三句运用图画来增加领悟。
(1)、指导看图。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
(2)、学生自读。
(3)、老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说出长长的睫毛。
(4)、学生练读。
(这里通过课件突破了“长长的睫毛”这一难点,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第二段,运用即兴作画,帮助积累。
1、先让学生自由读。
2、再根据文字转化为画面。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加上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通过绘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外延。)
3、然后学生展示图画,师生共同评议。
4、最后反复诵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三段,找寻关键词,加深记忆。
在这里,我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在脑中重现小池塘的美丽画面。
(四)、内化语言,读中迁移。
1、我给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对语言的感受。
2、然后通过在情境中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背诵是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积淀语感经验。这里设计的在情境中熟读成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同化和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3、最后出示练习:仿照文中的句子,用“ 倒映在水里,像 ”练习说话。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进行了语言训练。)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⑵ 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2、难点:
⑴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⑵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五、布置作业
1、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3、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捕蛇者说》》。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失、准”等14个生字,并能加以运用。
2、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加以运用,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区分易混的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指名读题目,正音。
2、议一议:
“失物”是什么意思?
我把一样物品借给别人用,那样物品能叫失物吗?
师简介“失物”的意思。
3、师生演一演招领的过程。要简单。
二、初读课文
1、标出段序。
2、文中圈出生字,读正确。
3、快速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反馈。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归纳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并相应地板书。
5、连起来说一说,看谁说得又具体又生动。
6、再认真读一遍课文,觉得满意了坐下。
7、前几名先坐下的和后几名比较慢坐下的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更清晰、正确,尽量防止各自读流于形式。
三、识字并运用
1、指名上来抽字卡,并要大声读给大家听,一起指正(可以进行组间比赛,提升紧张感,每组叫到的人数应一样)。
2、请刚才持卡的同学,拿着卡自由流动,用手中的卡叫另外组的同学读,最好能组词,不会读的站起来,比比哪组站起来的人数少。
3、请站着的.学生读字卡,大家给予帮助。
4、比较读,并组词:
认()准()先()备()
队()难()失( ) 各 ( )
四、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五、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字卡,同桌组词
2、指名读字卡,然后指名组词,自荐用上那个词说句话。
3、小组内进行读字、组词、说话练习。
二、读课文,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3、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比比谁读得更棒。注意“可”要读出抑扬感。
5、接下来的3、4、5、6自然段朗读,师读旁白,学生只要读说的一句话,但要结合叙述加进动作、表情等等。
6、小组内练习,师巡视指导。
7、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8、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9、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10、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11、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12、反馈(选一两个段落即可)。
语文教案 篇8
在通往幸福天堂的路上,都是些什么呢?一定有人认为铺满了鲜花,像彩虹一样美丽;也一定有人认为铺满了金子,到处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或者在这条路上,到处都飞翔着美丽的天使。
那你就错了。通往天堂的路上,没有鲜花,也没有彩虹,更没有天使。这条路,比人间的任何一条路都难走,比通往地狱的路更为坎坷。
假如你真的要上幸福的天堂,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叫自私的拦路神。它会告诉你,假如你要上天堂,先把你身上的自私根除掉,因为天堂里的一切都是大家的,不允许有任何私心杂念。你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为了摆脱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而来,那请你回去,因为你的这个目的充满了自私。
接着你遇到的是勇气。勇气说,在前面布满了刀山火海,还有你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障碍,人通过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你有能力和胆量往前走吗?你是选择一往无前还是半途而废呢?如果你态度坚定,勇气会让你继续前行,但你接着会遇到知识神。它会告诉你,在天堂里的人都是无所不能的,这是因为他们都掌握了渊博的学识,所以,当面对问题时才会迎刃而解。往前走,把你引领到智慧的面前。智慧会问你,你知道什么叫智慧吗?它说,智慧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是看穿一切的本领,你具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吗?
接着你遇到的是败者神。它说,我是光荣的。你知道人生当中最伟大的品质是什么吗?是战胜失败。每一个杰出的人,都是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又无数次战胜了失败的人。你能够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每一次失败吗?你能够经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失败者,而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吗?
与败者神比邻而居的`是勤奋。勤奋说,想上天堂,我这一关最难通过,有很多人走了一半又退了回去,就是因为缺少勤奋。有人可能一时勤奋,有人可能几年勤奋,有人可能半生勤奋,但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要上天堂,需要一生都勤奋不辍。勤奋最后会告诉你,其实选择勤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因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面包吃起来比别人送给的更加香甜可口。
在前面等着的还有诚实。诚实说,永远者不要做骗子,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因为有这样一句话是非常正确的: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少数的人,你也可以在少数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然而你绝对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当你的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刻,就是人所不齿的时候。
最后就是品格了。有了知识、智慧、勤奋、勇气、诚实,但这些都不足以与一个人的品格相提并论。因为一个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格,才会为人所敬佩和景仰。什么是品格?以天下为已任,虚怀若谷,襟怀坦荡。
假如这些问题你都能够一一回答而且顺利通过,那幸福的天堂就在面前了。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贴七色花)同学们快看这朵美丽的花,放出七色光芒,将带我们去乐趣无穷的“语文七色光”乐园啦!(板题)相信同学们今天一定会从这儿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活动,合作探究
(一)练
1、今天天气格外好,森林里面真热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老虎大王”要过生日,动物们都准备了礼物。想知道他们准备的什么礼物吗?那要先读准礼物上的字音,才能知道送的是什么礼物?大家有信心吗?(出示卡片)生读齐读(贴黑板上)“老虎大王”的收获可真不小,接了这么多礼物呀!
2、不知同学们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有多少收获,增识了多少汉字?现在,同学们就把你在本单元增识的汉字写在书上,一会儿我找同学说,看谁增识的汉字多。(生说)
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好汉字,还应注意在生活中多识字。
3、“老虎大王”陆续收到了动物们的礼物,别提有多开心了。小狐狸看到小动物纷纷给“老虎大王”献上了自己的礼物,自己也不甘示弱,趾高气扬地说:“今天是‘老虎大王’的生日,我们来做个游戏,谁答对我的问题,才能参加大王的生日宴会。”小狐狸提的是什么问题呢?现在同学们看书“练”里的第二题,分别写出下面各词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生写、生说)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通过大家的努力,小动物们终于可以参加生日宴会了,非常高兴。
4、生日宴会开始了,多数小动物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有几个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
我找同学读一下第三题的要求(生读)
现在同学们赶快给他们对号入座吧!(生写)指名说指名读
师:同学们以后在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排好队,这样才能把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
(二)知识窗
新年过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对联,现在大家回忆回忆,你家的门上贴的什么对联?(生说)
2、那大家对对联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再次打开知识窗,看看在那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考虑:通过他读你知道了什么?(生说)
(三)日积月累
7年春节已经过去了,在过春节时,不知同学们都干了些什么?(生说)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春节的古诗(打开书)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并讨论讨论每句诗写的'什么意思?(生说)齐读、指名背、齐背
三、课外延伸
你还会背关于其他节日的古诗,背听。(生背)
师: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绚丽瑰宝,可得多背一些古诗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呀,做一个自豪的人!
四、教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在“七色光”园地畅游,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学会了思考,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学好本领,为祖国作贡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08
语文园地教案10-04
语文园地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10-08
语文《荷花》教案09-14
语文赵州桥教案10-05
《语文园地》教案08-04
【经典】语文教案09-06
(经典)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