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明白自个儿有小手与小脚,清楚它们的简易用处。
2、能体会童谣的韵律,依照自个儿的理解,学着改编童谣。
教学预备
孩子印的小手与小脚,孩子像片。
教学过程
1、找找:
孩子瞅瞅自个儿印的小手与小脚,哪一个小手与小脚是自个儿的。
2、懂得童谣:“小手与小脚”
教师念童谣,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你有几只小手?小手会做啥?
小手会洗面,会梳头发,它的本事怎样?
教师将小手的这段再念1遍。
我有2只小小手,会洗面,会梳头发,我的小手本事大。
师:你有几只小脚?小脚会做啥?小脚会走路,会跑步,它的本事怎样?
教师将小脚的1段再念1遍。
我有2只小小脚,会走路,会跑步,我的小脚本事大。教师跟幼儿一块儿念念童谣,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3、改编童谣:
幼儿教师带着孩子看像片
像片上的你在干啥?你的.小手还会有何本事?幼儿教师依照孩子讲的小手的本事改编童谣的内容,并与孩子一块儿念。例如:我有2只小小手,会画画,会着装,我的小手本事大”。
你的小脚另外还有啥本事?
孩子说一说小脚的本事,改编童谣内容。
实时记录:在今日的游戏教学里,我让小孩学习了“小手与小脚”的童谣,根本目的让孩子能明白自个儿有小手与小脚,清楚它们的简易用处,并懂得改编童谣。孩子你们看这儿有很多小手与小脚是你自个儿的?孩子们一下就把自个儿的小手与小脚找着啦。教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的小手有何本事。让孩子自个儿施展,说说自个儿的小手会做啥事。(个别)学念童谣:“小手与小脚”教师念童谣,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你有几只小手?小手会做啥?孩子把会干的事情说出来,它的本事大还是小?(集体念,个别念)
你们的小手本事好大,会洗面,会梳头发。
如此你们的小脚会做啥?
师:你有几只小脚?小脚会做啥?小脚会走路,会跑步,他的本事大吗?集体跟念童谣。(个别)让
孩子瞅瞅像片,改编童谣:
如:我有2只小小手,会画画,会着装,我的小手本事大。你的小脚另外还有哪一些本事?
如:会跳、会踢球。
反思:由于小手与小脚是小孩们最熟识的身体部位,平日里教师、爸爸妈妈们常常在讲孩子用小手,自个儿的事自个儿做,孩子用小脚自个儿走路,自个儿来到幼儿园内去。因此孩子学习这首童谣接受比较快,通过一次教学差不多领会,会念童谣,个别比较能力优秀的孩子还会编,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差,刚刚融入集体生活,还没有适应集体生活。排队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之一,在幼儿园中无论是洗手、喝水还是小便、做操都要排队。经过半年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孩子们已经有了排队意识,但多数幼儿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言行不一,需要他人反复提醒。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排队喝水、洗手、入厕、取放学具的过程中,都有抢排、随意插队、推搡同伴的现象,使得班级常规很乱。由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排队的重要性,学会排队的基本方法,一个跟着一个站,先到的站前面,后来的站后面,不拥挤、不插队,让幼儿自觉遵守排队规则,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巩固排队的方法,一个跟着一个,不抢排,不插队,不吵闹,要遵守排队规则,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
2、让幼儿知道排队是一种文明行为,了解"自觉排队日"的相关常识。
3、体验感知集体生活中排队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意识。
活动重点:在游戏中掌握排队的基本方法,知道排队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自觉排队,做到不推搡、不插队、不抢排,并在排队时学会等待。
活动准备:公共场所排队图片,自觉排队日图片(11),手偶、大雁、小蚂蚁头饰若干,用报纸做的大青虫一条,糖果一盒。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教师出示手偶乖乖兔引起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基本活动:
一、玩一玩、做一做。
1、告诉幼儿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引导幼儿和乖乖兔打招呼,今天乖乖兔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表演手偶讲故事《不听话的小雁》
提问:(1)妈妈对小雁说了什么话?
(2)小雁为什么会受伤?
教师小结:大雁飞行时排队很重要,谁都不能掉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挤不抢不吵闹。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特点。
2.懂得感谢,学习有礼貌地说:谢谢、再见、欢迎再来。
活动准备:
1.挂图14号;《小朋友的书—我们都是好孩子》;磁带及录音机。
2.小老虎、小熊、小狐狸、熊奶奶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我们知道有甜嘴巴娃娃,有甜嘴巴的小鸟,那么还有谁也有甜甜的嘴巴呢?这次,甜甜的嘴巴里会说出哪些好听的话呢?我们来听故事《甜甜的嘴巴》。
2.出示挂图,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对话。
故事中都有谁啊?
小老虎、小熊、小狐狸到熊奶奶家去玩,熊奶奶拿了什么给小动物们吃?
吃完后,小老虎(小熊、小狐狸)是怎么说的?熊奶奶听了后,又怎么说?
小朋友说,嘴巴还要干什么?小老虎(小熊、小狐狸)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些话,熊奶奶高兴吗?为什么?熊奶奶怎么说?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谈话,引导幼儿懂得感谢。
我们什么时候也要对别人说“谢谢”?
我们可以怎么谢谢别人?
4.学习故事表演。
幼儿分组扮演小老虎、小熊、小狐狸,教师扮演熊奶奶并讲叙述部分,然后分角色对话。
听故事录音,分角色对话。
教师简单布置场景,讲解表演过程。请几个幼儿分别戴上扮演小老虎、小熊、小狐狸,教师扮演熊奶奶,跟着录音表演故事。
师幼共同评价后再次表演。
活动反思:
《甜甜的嘴巴》是一次语言活动,内容非常贴近幼儿生活,旨在引导幼儿主动与大人打招呼,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娃娃。我根据孩子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适当地为儿歌加上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孩子们学得投入,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也认识到了有礼貌,会主动打招呼的小朋友是“甜嘴巴”,于是,在我们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甜嘴巴。
小班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的.特点是逐步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能运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往。但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存在着发音不清楚,不准确的现象,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还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就多留意了孩子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引导幼儿敢于说,愿意说。
平时,我会邀请举手的孩子到前面来讲一讲,也鼓励没举手的孩子在座位上说一说。尽管有的孩子还不太会讲普通话,但只要他们愿意说,敢于说,我就会多鼓励他们。有时,他们说的内容我实在是听不懂,奶声奶气还会有些大舌头,听得我心里真痒痒,此时我没打断他们,相反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请他们“慢慢说,再说一次”。渐渐的,我听懂了他们的语言,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多了,孩子们也愿意跟我们老师说说悄悄话了。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
1、探索多种不同玩具的玩法。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准备
请每位幼儿准备一个 玩具(电动的,长毛绒的,木质的,等多材质种)活动重点:会玩不同的玩具。
活动难点:
能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己介绍带来的玩具,并自由玩玩具教:今天呀,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的玩具,阿姨请英雄介绍一下他带来的玩具,和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怎样玩的。。
2,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玩具的玩法教:找两个小朋友交换玩具玩玩,你会怎样玩呢,怎样使玩具动起来?(提醒幼儿爱惜同伴的玩具)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教:你喜欢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
4,请幼儿轮流演示一种玩具的不同玩法教:你是怎样使玩具动起来的?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别的玩法?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发现丝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参加活动,体验丝巾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丝巾、箱子一只(魔术箱)。
活动重点、难点:
了解丝巾的特征。
审美元素:
各种各样的丝巾,不仅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多种多样的花纹,给人美的享受。戴上一条漂亮的丝巾,给人舒适、温柔的感觉,更会让人体验到戴上丝巾后的美感。
活动过程:
1.魔术导入活动。(手指箱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样,这是个魔术箱,它会变魔术。今天这个魔术箱给小朋友变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箱子里有东西吗?老师盖上盖子,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看老师变出了什么?丝巾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这么漂亮的丝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丝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样?你想不想戴漂亮的丝巾,没有了怎么办?我们一起说"丝巾丝巾快出来。"
2.了解丝巾的各种特征:
(1)丝巾的颜色:
师:你们手里的丝巾是什么颜色的?请拿红色丝巾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数数红色丝巾有几条?(继续引导幼儿给其他颜色的丝巾分类)
师总结:丝巾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多种的颜色。(引导幼儿说出五颜六色)
(2)丝巾的柔软、光滑
师: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丝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丝巾摸在手上软软的,滑滑的。
(3)丝巾的透明与不透明:
游戏"躲猫猫"
师:你们想不想用丝巾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一起说"躲猫猫,躲猫猫,快快躲好,谁也找不到。"(教师和幼儿一起躲到自己的丝巾下)都躲好了吗?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见,有的看不见啊?
师总结:看得见的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是不透明的。
丝巾的大、小:
(4)师:想不想再玩"躲猫猫"的游戏?老师要和一个小朋友躲在一起,谁愿意和老师躲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条丝巾遮得住老师,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师?原来是丝巾太小的缘故,谁的丝巾大?
3.结束活动:
师:这些丝巾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戴一戴。(幼儿相互帮助扎丝巾)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中感受体验,自主建构社会经验。运用一步步引导性的提问,让幼儿在讨论中调动已有的经验,共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感受,自主建构这些经验、策略,产生情感共鸣。
小班教案 篇6
音乐活动:《谁饿了》
活动目的:
1、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2、尝试创编简单的'歌词并进行演唱,培养初步的创造性。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猴、小鸡等木偶各一只。
活动过程:
1、幼儿律动入场。
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走路呢?我们一起来学它们好吗?
2、组织幼儿练声。
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猫怎么叫吗?我们来学学小猫叫。老师还要问你们其它小动物是怎么叫的,不过你们要唱着告诉我行吗?
3、出示木偶小猫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一只大猫出来了)它怎么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你们猜它看见谁了,那么高兴?(看见了小老鼠)大猫将老鼠怎么了?(啊呜,啊呜吃完了)
4、师范唱歌曲。
小朋友,老师唱一首歌给你们听,你们注意听唱了谁?它怎么了?看见什么?结果怎么样?
5、幼儿讨论。
刚才听到老师唱什么?
6、组织幼儿学唱歌曲。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唱《谁饿了》这首歌,你觉得它饿了会有什么表情呢?
7、出示木偶(小兔、小猴、小鸡)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并演唱。
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还有谁饿了?怎么唱呢?
8、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
小朋友,你们想想,还可以创编哪些小动物饿了?怎么唱呢?
9、活动结束。
小朋友,我们现在一起来模仿这些小动物边唱边表演好吗?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按住滚过来的球,锻炼手下的控球能力。
2、体会足球活动的快乐,喜爱足球运动。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足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自由活动。
2、幼儿暖身活动足球操:上肢运动——体侧运动——腰部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二、基本部分
1、跟足球跑。
①教师示范一次,提醒幼儿。
②幼儿练习。
③幼儿个别示范。
④集体练习,教师指导。
2、按住滚过来的球。
①集合幼儿:表扬在练习中表现好的幼儿。
②介绍游戏——用手按住同伴滚过来的'球。
③把幼儿分成六组站好,然后由一组幼儿把球滚过去,对面的幼儿用手按住同伴滚过来的球,注意要在球的正面出手。
④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三、结束活动
要求幼儿自己收拾活动玩具。
快快躲起来
目标:
1、在说说玩玩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2、对大小、数量、颜色感兴趣。
准备:
1、熟悉《三只熊》的故事。
2、三个颜色大小不同的圈圈。
3、音乐《快乐的小熊》。
过程:
一、 集中游戏
1、哇,这是什么呀?(圈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圈圈(1、2、3)这些圈圈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2、宝宝们跟妈妈一起来玩圈圈罗。
①我们到大圈圈来玩一玩。边念儿歌,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如:小兔跳,小马跑,小鱼游等。问:你在哪个圈圈里玩呀?
②我们到中圈圈里去玩了。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圈圈做游戏。如:小手和圈圈做朋友罗,双手拍拍地;小脚和圈圈做朋友罗,跺跺脚等。问:你的什么和圈圈做朋友啦?
③我们到小圈圈也去玩一下。听口令做动作,如:老师说上,小朋友就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老师说下,小朋友们就把小手放下去;老师说前,小朋友们就把小手平平地向前举;老师说后,小朋友们就把小手藏后面。
二、 分散游戏
1、呆会儿妈妈把眼睛闭起来,请宝宝们自己找个圈圈躲起来,你喜欢哪个圈圈就躲到哪个圈圈里去。
2、一、二、三;三、二、一;找个圈圈躲起来。
①这个圈圈里有几个宝宝?那个圈圈里有几个宝宝?(引导幼儿练习数数)
②你躲在什么圈圈里?(引导幼儿完整地回答问题说出圈圈的颜色、大小)
3、游戏反复三到四次。
三、 放松活动
好了,宝宝们该做运动罗:向前爬,向后爬,打个滚。模仿熊的各种动作。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 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 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 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小朋友,魔术表演你们看过吗?你们觉得魔术师的本领大不大?今天老师想让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也来当一回魔术师,你们愿意不愿意?
二、 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 教师简单引导
现在,我们每张桌子上都放了2种或3种颜色的颜料,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接下来请小朋友来做魔术师,把桌子上的几种颜色调在一起,看看能调出哪些漂亮的颜色来?
2、 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我们小朋友的本领真大,一下子变出了这么多好看的颜色。现在,老师把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编成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色彩谣》
三、 幼儿学习儿歌
1、 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 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 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四、 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欣赏。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的教案09-23
【经典】小班教案08-20
小班的教案07-20
(经典)小班教案08-12
【精选】小班教案07-28
小班教案07-20
(经典)小班教案10-23
小班教案[经典]02-12
小班教案(精选)03-30
小班教案【精选】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