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
在成语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2、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五、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六、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教案
3.大海的歌语文教案
4.《插秧》语文教案
5.聋校语文教案
6.小学语文教案
7.石头书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