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9 15:34: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华)《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1

  做了一节新课程研讨课——《烛之武退秦师》,做完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首先力求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学侧重教学“言”的局面,将重心放在“文”的教学上。整节课在一个中心任务的驱动下运行,那就是抓住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整节课都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问题为导引,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课下分组研读文言意思,自己解决文学常识、字音、注释等问题。通过设置:“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成功的原因及意义”等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演出,逐层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的学习流程逐步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上升趋势。

  应该说这节课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创新。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预设充分,在学生困惑时适时点拨,穿插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容量,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看,我是在努力尝试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为学生搭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一下子站位很高,不再感到文言文可怕,而是把文言文当作学之有趣,用之有益的事去学习。就是感觉学生的活动我应该再能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文言文》教学反思2

  在上学期,自己有机会承担了2次语文公开课,分别是与香港语文教师交流中所承担的公开课《答谢中书书》及20xx.11.23在学校教学公开周所承担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两次的公开课的课文选择上,自己有意识地选择了文言文,想通过两次的公开课,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促进。在两次公开课完成后,自己再到广州观摩了由省教研厅组织的文言文教学比赛展示,收获良多。

  两堂公开课下来,同行对自己的鼓励很大,我们的吕涤元科长说,在教学上,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上课流畅,课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觉得对学生点拨到位。外校听课老师说:听我的课“舒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很好。”……同行们对我的极高的评价,正是自己在教学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心里确实高兴。

  总结自己的这两节文言文的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坚持的:

  1、课堂上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落实。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一直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个人觉得,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也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学习九年语文所应该收获的成果,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听”“落实到诵读、分析中。“听”示范朗读模仿,“听”同学发言再谈自己看法,让学生在学会倾听中有所获。进而在模仿中“读”,学会一些朗读的方法(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在课文分析中通过“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甚至“写”出来。

  在《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有写景的内容,但让学生把握写景内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美文,重点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写景的方法,写出能使人“身临其境”的“仙都”。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学习文中从视觉的转换的角度,从时间转变的角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描写校园一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同学们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写作,发掘了许多“默默无闻”校园美景,并写出很多词句优美的语句,同学们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让人惊讶。《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让学生领会文中写景的语句所创设的意境,因此,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色,体会写景语句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预习的习惯。

  为了让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翻译难题,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学、文化。“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包括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文言的语感等。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欣赏到更多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的文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还原凝练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要思考在课堂上还存在的遗憾,需反思不足:

  1、关注学生不同个体的意见表达。

  2、加强课堂教学的敏锐性,捕捉教学契机。

  3、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做好课堂教学任务的调整。

  教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教学反思3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因此对文言文的复习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和中考的考纲要求,我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了中考常考题型来复习,但过后我又考虑到作为一节文言文复习展示课,这样的模式是否显得有些琐碎且课堂的容量较大,因而我又改变了策略,通过分析近两年的中考考纲,大胆地选取了一个小的、高频的考点,即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设计整节课分四步走,第一,考点探究,明确复习目标;第二,以例探法;第三实战演练;第四强化训练。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首先,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其次,复习课,要精心设计环节,让复习课重放光辉。其实,复习课也是一件艺术品,可以雕琢成精品,注重课堂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复习课既有效又有趣。原来,我的教学设计是粗线条的,经过反复研讨、实践,体会到要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巩固知识,那就需要上课的形式多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少不了开场白的巧妙自然,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过渡的自然承接,结束语的余味袅袅,另外,包括设计问题,要突出重点,所提的问题要有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话可说,从而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动地位上,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堂才会活跃。

  第三,一节课上得好,还得看老师的教学语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去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这样廉价的表扬,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经过指点,明白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最大不足是教学评价语言单一,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的点评引导还需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弥补不足。

《文言文》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课前备课时预设了很多情境,上完课后深感遗憾,反思之余又颇感幸运,这次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六大环节,依次是“导入解题”、“检查预习”、“读”、“译”、“思”、“诵”。在导入环节主要是了解本文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文体特点,为第二课时研究“为何写序”作铺垫。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充分感知文章。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这是教学的次重点。我设计的重点内容是学生热烈讨论,充分争论了解作者宋濂的学习经历,并阐发自己的感想,真正落实“积累知识、丰富情感、提高修养”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环节是背诵文章第一节,增强语感。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解题环节,学生虽然没有预习,但能较快的从书下注释中搜集到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赠序”的相关知识,完成质量较高。检查预习情况,我照例给时间让学生准备,然后学生展示朗读后正字正音,强调易错的字词,齐读两遍,加深印象。这样设计依然是考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朗读目标的过程中,我按照所设计的顺序分层次朗读:自由朗读,展示朗读,齐声朗读。自由朗读环节学生态度认真,很投入,我便快速进入展示朗读环节,纠正强调了几个词句的读法。齐声朗读按我的预设本应激情澎湃,但因为我未能充分调动朗读积极性,导致虽然我带读了一遍,气氛依然沉闷。如果再上一遍,我想这样设计“展示朗读”的环节:教师示范朗读A句,强调语速,带动气氛;然后学生模仿朗读A句,找感觉。最后按照设计进行。第一节较长,齐读易使学生疲惫,失去新鲜感,我想将之该为小组比赛朗读。

  翻译课文必不可少,在此环节,我的实际操作破坏了整节课的.节奏和效果。小组合作翻译已经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句子,我却让学生逐一翻译,浪费了时间,体现不了效率。此时我幡然醒悟翻译能力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实践中提高的,并不是像幼儿园一样手把手教出来的。

  如果我能像上面一样重新安排,那么我所精心设计的研读赏析环节就能顺利进行了。以三个问题引领学生落实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

  [1、宋濂的学习经历可以用( )来形容,为什么?结合具体词句分析。A苦B乐]此题的设计意图是了解内容,锻炼学生基于原文的搜集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板书。

  [2、课文为何还要写“同舍生”的装扮?]此题的设计意图是掌握对比写法。

  [3、了解了宋濂的学习经历,你有什么感想?]此题是综合题,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背诵环节我拟让学生根据板书来背,遗憾的是也未能落实。

  反思过后,我不敢再说自己备课充分了,备课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为了减少缺憾,反复备课、坚持反思真的是个不错的方法。

  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范围不应该只满足于自己工作的学校,借班上课、跨校上课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上这样的课更能考查自己多方面的实际能力。今天的课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够多,生硬的安排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言组织上显得平,没有激情;活动设计不够精,陌生的教师、屡见不鲜的教学环节易使学生心理疲劳。

《文言文》教学反思5

  《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学文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谈体会,比如:你上课时是什么学习状态?从他们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文句工整,他们辩论的言之有理。两小儿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学奕,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具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课堂设计紧紧有条。在头一天的集体备课中大家讨论了“如何在我们的课堂当中进行分层教学,在整个课程中,我想到了在练习环节进行分层教学,但是后来生成的效果不好,总是感觉自己的课程推不动,也感觉孩子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整顿,所以现在自己应该思

  考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211”教学或者说两个同时进行。本节课除了这一环节不理想之外,其余的环节感觉比较好。

  三、作业布置讲究实效。对于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后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采用了分层的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今天的这一节文言文课上的比较顺利,不足之处在后面的课程中进行设计和改正。

  周二的'课程讲授了《文言文两则》的后一则“两小儿辩日。由于学生先前接触过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则的文言文进行的很顺利,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对于两个孩子辩日的过程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学历程,从刚刚接受这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就对孩子们的朗读感悟这一方面重视的不够,导致现在孩子们的羞涩,这也许还可能与孩子们长大了有关系。总之,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程中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6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文言文》教学反思7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殊不知这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四、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

  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比如讲《陈涉世家》,可以补充古人姓名、字号等知识。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都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文言文》教学反思8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初中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低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半个学期考试后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

  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词法学习,觉得特别没意思,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专业课的学习,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原本在入学初就不是优势,选择职业学校本来就是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表现为大批的学生厌学文言,甚至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习,另外,高一讲的文言文,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学生初中没学习过,这些新的生的知识,与现代汉语,根本不理解,老师还必须补充讲解才行,而职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原本就有文化课的厌学情绪,讲解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成因分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向而知的了。

  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靠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就说文言教学,职业中学教材虽然没有普通高中的高难,但也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职业中学的毕业声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习得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其一、通过学习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仅仅掌握现代汉语,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

  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割裂了古代汉语,则我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

  其二、学习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必然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这些文化的`载体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

  反之,如果我们的文言能力水平高,则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方面会减少许多障碍。

  其三、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我们过去语言学习的不足。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不很在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削弱的危险。

  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从高中阶段起认真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这些,是我从本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习得的,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 第四,改进文言文教学,努力接近学生实际 传统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大都诵读与串讲。

  在要求学生普遍熟读课文的前提之下,经过老师的串讲,使学生明白大义,理解基本的内容,再综合提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合理的。

  但今天,各种社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反复记诵某一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为难。由于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已经弱化了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了解得越来越少,学习的难度已然加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习文言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样 。

《文言文》教学反思9

  《五柳先生传》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 分析学情,激发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现象,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 突出朗读训练。

  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力求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让学生诵读、美读、跳读、研读,含英咀华,读出美,读出发现。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尊重学生,创设氛围

  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的给予赏识。如此以来,使整堂课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让我更惊喜的是,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改“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的做法,积极的发言。

  五、走出预设,拓展思维

  在回答问题时,本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课堂却走出了我的预设。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让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牵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活跃异常。的确,创设学生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不仅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发表意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比如,“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出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节。

  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这堂课上,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书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力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比如,“试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关系”这一拓展性练习的设计,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七、当然,课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课堂不够活跃等。

《文言文》教学反思10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文言文》教学反思11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文言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学是“为言”还是“为文”?

  言:文言字词句、句式等基础知识。

  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与现代文的差异,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而作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那么,如何取得二者的谐和?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2、 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传,定是诗文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是人文精华所在,需要学习吸收。我想,这应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吧。

  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工具性的具体含义吧。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可见,“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顾,突出基础”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根本。当然,选修的文言教学将会侧重于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学什么?

  教与学是统一的。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内容、精神主题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词语句式、背诵默写放到首要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内容、技法特点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建议:

  1、确立文言文整体教学意识

  知识与能力(一位)

  读懂:梳理实词、 虚词,句式;诵读名篇 。 ———《课标》

  当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贫乏和高考的命题趋势,使我们不得不把这点放在第一位。

  过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实虚词分配;强调文言文的读和背诵(涵泳、吟诵)。

  反应获取的过程和实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应该包容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历史的意义(历史与今天与未来)、文学的意义

  2、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统筹安排到各模块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3、怎样教?

  关键在于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绝对预设的课堂是单边低效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虚无随意的。

  1、 目标预设

  目标是行为的标尺,一不能“空”,大而笼统近于无;二不能“死”,由于个体积累的差异,教学目标需要有浮动的空间。三要有弹性区间。

  2、 问题预设

  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理想预设: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重规范落实)

  3、 方法预设

  (1) 诵读的运用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少了读书声,丢掉了传统的精粹做法。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总之,要反复读,一直到读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是怎样运用的呢?

  我们整堂课除了范读,就是齐读,恰恰少了最能显现独特情感体验的自由读。少了能静心揣摩,思考和阅读同步的默读。

  (2)务虚预设

  在设计中,除了必要的知能预设,让学生补充自我的东西,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但真正的教学中却没有落实。

  4、环节预设

  文言教学也是文本教学,也应有整体感知的环节。这是对文章的初读感知,以后的学习是在这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符合认知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个环节。

《文言文》教学反思12

  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我却对学生说,文言文的选择题,是可以拿满分的。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我是这样为学生进行复习的:

  一,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总结归纳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测试的方式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四,通过做翻译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方法。

  五,上一节课古代文化常识课。总结归纳古文中表时间、官位升迁的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礼仪制度方面的知识。这是为下一步的文言文整体阅读做准备。

  六,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我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这样经过一轮复习以后,学生大部分能在选择题上拿高分,但文言文翻译题还需要多加练习。

《文言文》教学反思13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二、熟读成诵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1、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

  2、《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14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xx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文言文》教学反思15

  语文教学四大板块:语言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中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我自信没有问题,而另外两大板块的教学秘诀仍在继续探索中。今天就最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得失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权作自我梳理与交流,望能得更多专家、同行们的指点。

  在小学及初中的七、八年级阶段,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把文言文混编于现代文单元之中,不做独立的单元分配。但到了九年级以致高中往上,文言文的分量明显加重,而且独立成为一个或两个单元。这个时候,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注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以及翻译、背诵内容,当然还有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解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学起,老师也是东抓西拽,难分重点,惟恐有所遗漏。像《陈涉世家》、《出师表》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常常讲了四五节,还觉得没讲透。我自己也是自从进入文言文单元以来,就仿佛红军长征进入草地的`感觉,茫茫无垠,漫漫无边,大费周折。

  我的困惑是翻译要不要完整地去通,如何让学生牢记住所学知识。准确地说是,我对死的知识缺乏更好的办法,因为从内心讲,我这个人就是讨厌死记硬背的。但现在无论中招、高招考试,对文言文这一块的要求都是必须准确掌握实词解释和重点句翻译,当然还包括精典文章背诵,这个现实你无法回避,必须拿出有效的对策来。

  记得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我总是能灵机一动,想到很好的切入点,然后引起学生们快活而热烈的争论,很轻松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这个感觉为什么一到文言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原来,我把功夫都花在了对文意的疏通上,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对文言文存在着文字障碍啊。我以专注于讲解,就把文言文阅读课上成了枯燥的搬石头课——一个个学生鲜见的文言词语此刻变成了学习道路上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石,我们不能不放慢速度,耐心地去清除这些路障。在清除的过程中,快乐渐变成了枯燥,我的课堂魅力也就没了。学生学得累,记得累,我讲得累,验收得累,这可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局面啊!赶紧想办法。通过向同组和其他组老师们的讨教,我渐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想法,我准备在教学中做如下调整:

  一、强调多读。文言文难懂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基本已经不用文言语法,它完全成为了一种存留于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系统。要想深入到这种系统中,并窥其细貌,那就只有熟读才是其惟一的入门之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或其它外语,不读能学会吗?读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对学生诵读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这一点对下一步详细解读课文意义重大。诵读课文时,老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比如,故意把全篇都读得声音特别大;语速太快,赶着往前走,来不及去思考、调整;故意带拖腔,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等等。

  二、按现代文一样来切入,设问,引导学生思路。其实,无论文言文、现代文重点都还是要研究文章思想内容的,不能翻译、解词完就万事大吉。既然是研究文章内涵,那么古今并无不同,我们依然可以用研究现代文的办法来进行。为什么要先研究文章内涵,再安排字词句的梳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根据平时教文言文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学生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其实很想直接去探究文章内容,而不耐烦听老师啰里啰嗦地去细解每个字词。这说明,学生们的阅读心理是希望先窥课文之全貌,再去了解行文之细节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先去探讨全文大意。虽然此时,还有很多障碍横在学生们面前,但既然大家愿意去探究课文,那扫除障碍的动力也就有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扫除一些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也往往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理清文章脉络和大意的基础上,再来啃硬骨头——解决字词句中的难点。在已经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最后我们来打通译及语法研究这个硬仗,这时候,学生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心里也有了个底儿,困难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个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可点面结合,详略区分地做好字词句的学习工作。

  四、识记知识要点可让学生总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学生们会记得更清,印象更深。验收知识既要有每课后验收,还要有每单元验收。这一点,全组老师要精诚合作,向外国语中学老师学习,聚合集体力量,把每单元要点拿出来,对学生过关。课堂学习的成果最终是要靠一一过关来保证的,过关的方法因人因班而异,相信老师们都各有高招,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教学法思考,尚不成熟,具体实施后,我会再成文与大家共享!

【《文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反思11-22

文言文教学反思05-22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07-10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精品)05-25

(荐)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05-25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集合】10-19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11-07

《称赞》教学反思称赞的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