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1 07:22: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外阅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

  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精神和智力获得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

  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处于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抠得很细,反而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教材三位一体结构精读应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反思之三:

  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很失败?

  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需要给以具体方法。

  “课标”要求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反思之四:

  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否应当更新?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也应当和写作有联系,但不等于凡是阅读全都指向写作。因为如果这样去强硬要求,就会变成束缚,导致扼杀读书兴趣。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一定就不好,它是读书的一种常态,不必苛求。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读书的。提倡有条件的都实行海量阅读。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韩兴娥 。这对当下那种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以及这些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弱化,有针砭的意义。

  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反思之五:

  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大量接触网络,当然也是一种阅读,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我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

  到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 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

  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阅读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合课外阅读。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也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反思之六:

  老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举出一些被他们热捧的书来看吧:《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经典对于青少年是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其实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反思之七:

  读书的情况是否在评价考试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三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如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

  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

  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语文教师必须是“读书种子”

  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职业性阅读”

  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也不太可能喜欢读书。

  要把当小学老师作为“志业”。教师是稳定的职业,是创造性的职业,一定会重新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持久的热情,又有长远的目光,那就是“志业”了,和纯粹赚钱谋生的心境不一样了。

  开个书目也有必要

  读书其实是一件私密的事,是个人化的,照理说不应该有什么统一的书目。记得好像是周作人说过,最不应该给别人看的就是自己的书房,因为一看书房就大抵知道此人的品好了。周作人的话主要是对于文人来说的。而一般学生,特别是还没有读书兴趣的人,给他开个书目也还必要。

  我建议把书目的提供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老师可以借这个书目来做两件事。一是激发读书兴趣。你推荐了30本,他能够读3本就不错了,慢慢进入状况,唤起阅读的兴趣。怎么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得想想办法。第二,就是读书方法。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2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看来,有效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美,真正让丰富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长上腾飞的翅膀。

  那么,加强课外阅读对推动作文教学有哪些理论意义呢?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自古有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建房需要积累大量材料,要进行成功创作,首先得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从何处来?必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来。曾提出并强调了“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成功的写作者要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仅仅依靠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了解不同于自己时空的人和事。古今中外成功的作家和学者无不如此。中小学生要进行成功的写作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都比较重,整天置身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简单的生活模式几乎将他们与广阔的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很少有机会去观察和感受鲜活的现实生活,因而他们的生活积累非常贫乏,缺乏必要的创作素材,作文训练中的“无米之炊”也就是经常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老师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转化为写作素材。

  (二)创作兴趣是写作的主要动力——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实践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何写出好文章?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他们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对之感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其中的社会生活会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长期聚集于胸,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倾吐欲望,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写作便成了一种主动行为。即使不会主动创作,当老师要求写作文,学生看到作文题时,他们会自然地把长久积聚于胸的想法与写作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写出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文章来。这里的“欲望”和“共鸣”其实就是写作兴趣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基本手法以及作家作品的风格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期待尝试写作。这里的“期待尝试”的心理其实也是兴趣的开端。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3

  关键词:原典阅读;思想史;教学

  思想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思想发展脉络的把握,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习了思想史课程,但没有读过原典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高校思想史类课程,引入原典阅读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原典在高校思想史课程中的重要性

  1.原典是高校思想史课程的生命线。思想史一般是研究某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思想家著作,其著作也就是原典。可以说,原典既是思想家思想的载体,也是当时思想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每一部原典,都是思想发展脉络上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发展历史。

  2.原典有助于对思想的准确把握。现有的思想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材的方式。然而,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讲授,对于学生来说都只能算是二手资料,对思想的曲解与误读在所难免。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原典,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准确掌握其思想。

  3.原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了许多通识类课程。原典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引入原典阅读,既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原典阅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思想史是有其固有的逻辑进程的,因此,原典阅读也不可能是散乱无章,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对于教师来讲,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本门课程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典,从而有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对于学生来讲,要在教师帮助下制订系统的原典阅读计划,持之以恒,最终做到融会贯通;此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制订方案,各门课程在原典阅读方面要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或遗漏。

  2.适当性原则。对于思想史课程来讲,涉及的原典数量庞大,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有主次、有先后、有详略。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课时分配、开课顺序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阅读,要区分精读、泛读、略读,提高阅读效率。

  3.针对性原则。阅读原典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思想,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各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必然要有自己的针对性。例如,政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要集中在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部分,经济思想史中的.原典阅读要针对经济思想部分。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要时刻与课程内容相互参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果。

  三、引入原典阅读的方式

  原典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案,从书目选择、阅读指导、课外阅读、课堂互动、监督检查、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1.书目选择和阅读指导。阅读书目的选择是原典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经典的、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原典作为阅读书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阅读,给出阅读建议。特别是有些原典可以做多学科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从本学科出发给予学生阅读建议。教师还需要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以提高阅读效果。

  2.课外阅读与课堂互动。原典阅读需要大量的阅读时间,一般属于课外阅读。但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课堂内外必须密切配合。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阅读小组,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并形成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转变过去先讲授观点再引用原典予以证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各阅读小组进行汇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原典中得出结论。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对原典理解的准确性,也是督促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

  3.监督检查与效果反馈。教师为了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原典,同时检验阅读效果,必须注重监督检查。这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阅读笔记、小论文、课堂汇报与讨论、期末考核等都可以成为监督检查的形式。同时,这种检查也是一种效果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修订原典阅读方案。

  总之,原典阅读在高校思想史课程教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原典阅读,坚持系统性、适当性、针对性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原典阅读方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小龙.高校原典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xx(4).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4

  一、课外阅读现状

  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我对任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基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少数能读些课外读物,但由于其阅读的动机各异、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样,阅读内容也良莠不齐,有超过80%的学生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及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有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不爱读”。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如做些练习题、抓住眼前的考分划算。在这种心态下的课外阅读,带有了相当浓厚的消闲成分,小品、幽默、卡通画册成了学生主要的课外阅读读物。或者阅读资料仅限于中考试卷中考查的几项内容,阅读书目也在中考考查项目的范畴,只过分强调对指定信息的提取,而忽略了阅读文本的人文精神,不关心了文本对心灵世界的影响和塑造。

  2.“不会读”。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面对纷乱复杂、鱼龙混杂的图书,无从选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于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卡通画册、口袋书充斥了学生非常有限的阅读空间。犹如婴孩学语、文理不通、未经语法规范过滤的一些网络语言让学生争相效仿,让语文教师头疼不已。

  3.“少方法”。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造成阅读上的高耗低效。

  4.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反对。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

  农村初中学生量少、质低、效差的课外阅读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当阅读和阅读不足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的影响。不当阅读和阅读不足不仅影响语文课的学习,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文错字、病句连篇,考试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以致总体成绩难有突破。

  2.对知识的影响。表现为知识储存少,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没有语感,思路狭窄。

  3.对能力的影响。缺乏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思想僵硬,不善变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师需强化课外阅读要求。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没有教师的外部强化,许多学生就会放弃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的特点,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明确阅读要求,设计阅读提纲,写出阅读心得,检查阅读笔记等。

  第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例子。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语文教师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

  第四,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列出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采取具体的措施督促落实。作品应与当今的社会风尚有关,同时通俗易懂,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6-23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05-17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05-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7-16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集合15篇06-25

阅读教学总结03-25

大班阅读教学总结01-11

阅读教学计划09-04

(精)阅读教学计划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