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6 06:58: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伐战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都利于学生接受。

  (2)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首先出示“烟花”标本,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虎门销烟,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连国家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没有任何包办代替,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给予及时关注,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启发,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2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

  1.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

  2.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3.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

  4.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

  不足:

  1.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2.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3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血色很难过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4

  星期三上了这一节课,它总共包括三个部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和南京政府的成立,内容稍显得多些,按平时的方法一块一块的处理则又有点重复的无奈,为了避免学生心生厌烦,同时也为了突出“北伐战争”的重点位置,本课利用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

  第一板块:复习提问,直接在多媒体上展示问题,学生提前背诵3分钟,在提问过程中发现4号学生在重复回答问题时仍不会的地方,当时就想,在课堂中间背诵时一定要注意4号学生对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有所认识。

  第二板块:导入;出示孙中山图片及悼念他的一幅挽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批“革命者来”,从此对联可以加快国父孙中山毕生于救国救民事业,他所谓的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什么革命(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他想以此来勉励他的继承者、拥护者继续革命实现他没有完成的愿望,之后,以他创建的黄埔军校为基础,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第三板块: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学案阅读并标注关健知识点,形成对本课的初步认识,教师观察学生的标注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了解的难易情况,以便在提问时有所侧重。

  第四板块:展示“黄埔军校的建立”,以多媒体为手段,再现此节内容。从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成立时说的一句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明确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由材料“中国十大元帅中的林彪、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引出黄埔军校的作用,以三张图片加深学生对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的认识;

  第四板块:展示“北伐战争”,为了突破此重点,采取了两个动态的视频。一是国民革命军歌,旋律取自童谣《两只老虎》,在歌曲中找出北伐的誓词“打倒列强,除军阀”,点明它也体现了国民革命的目的,并为判断国民革命最后是否取得成功的依据埋下伏笔;二是北伐战争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北伐战争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提炼出要识记的知识点:北伐战争的三个主要对象、主战场、三个主战争、北伐先锋、国共合作破裂的事件,以图片再现“四一二”政变的惨境,补充蒋介石发动政变的.原因帮助理解。

  第五板块:短时记忆,学生以多媒体出示的问题检测自己,通过短时背诵加强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六板块:展示“南京政府的成立”,结合图片理解东北易帜,了解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从它的性质上判断这只不过是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

  第七板块:巩固检测,做练习册的选择题及课前预习。

  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视频的添加是一个亮点,有力的解决突破了重点。但是在本课中有以下的不足:

  1、没有出示教学目标,没能让学生预知要掌握的知识点;

  2、在播放视频时,应提示学生要获取的知识点,观看时能有目的的提炼;

  3、只是粗略的出示了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没有能让学生进行小结;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课堂中的环节,从重视每个细节开始,提升自己课堂的真实效率。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06-22

《称赞》教学反思称赞的教学反思06-02

素描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06

教学反思05-17

【精选】教学反思05-23

《》教学反思05-16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06-2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08-01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