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4-07-24 16:22: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

  今天,我讲了一节新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孩子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氛围很浓。特别是原来有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我真为他们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我采用了激励机制,表扬了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大家都开心极了,他们找到了学习中的快乐。

  在课堂中,学生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2.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待于加强。

  改进措施:

  1.我们要让学生多看书,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2.要让学生说完整话,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2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3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市具体情况,特别是展现我市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启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品德良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儿童为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注意开发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生活事件强化感悟生命的教育。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结合课文选择典型性和具有探究价值的案例,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体验、从认识生命到感悟生命,了解如何实现并延伸生命的价值,在教学实施中,本课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亮点一:以生命为主线,层层深入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贯穿全课的一条主线,即“生命”。在“生命”话题开始之前,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顽强的“生命”——朽木里长出的小草、蛋壳里冒出的嫩芽,曾经是你可爱的小宝宝……,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对于生命的热爱。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从前的我”、 “走进‘智慧园’”、 “101个猜想”等活动。让珍爱生命成为内涵,体现了细腻的启发,轻松驾驭课堂根据课堂的生成的引导,让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感受生命到感悟生命,体现从浅入深的教学层次,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目标。

  亮点二:善用资源,让生命教育成为内涵

  生命话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更是模糊的意识。要达到让珍爱我们的生命内化为学生的共鸣目标,让生命教育成为内涵,一定要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因此本课又一亮点是恰到好处地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了有效教学。特别是在“101个猜想”中,让学生解决“今天被妈妈冤枉了,在同学面前连打带骂,脸都丢光了,干脆自杀,不活了”这个问题后,链接了“感动中国——一个军人的故事”,学生被军人孟祥斌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被孟祥斌妻子的呼喊震撼了,一半以上的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老师也是含着感动的眼泪,哽噎的语言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宝贵,感悟生命的珍贵油然而生。

  亮点三:活动化教学,新课标理念突现

  新课标倡导品德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培养乐于探究的学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活动一——走进生命,认识生命的可爱;活动二——‘凋谢的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脆弱;活动三——‘从前的我’,认识生命的宝贵;活动四——走进‘智慧园’,感悟生命宝贵;活动五—— “101个猜想——感悟生命的珍贵”。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让珍爱生命成为内涵,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此外,教学设计立足“学情”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堂中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引入其中,构建出同样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课堂,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殿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5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上课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言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6

  教材分析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激家长,体会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并做到“不会的事情学者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学情分析

  现在,大多数家庭孩子少,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呵护和关心,觉得家长养育自己是应该的。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这样的倾向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骄纵、意志薄弱、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的人。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们要及时教育学生,教会他们学会感激,增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责任心 。

  教学目标

  感受父母生活的辛劳,明白自己有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

  情感目标:

  体谅家长的难处,激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行为目标:

  学会关心父母,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关心父母,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

  《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一课,可以说是“百易其稿”,要上好一节课真非易事。这篇课文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就因为太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觉得司空见惯,对课文的内容无动于衷,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所以如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主动去帮助他人,就成了这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执教《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一课后,积累了自己的几点心得,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中的“大爱”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授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令世人哀痛的汶川地震,一是令世人为之惊喜的北京奥运。这两件事可以说是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我抓住这两件大事,紧紧联系课文,以助人的角度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汶川地震的视频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助人场景时,有的学生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当学生看到在包括自己的无数人的帮助下,灾区的孩子已重返课堂学习的温馨画面时,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当看到北京奥运会上辛勤忙碌而又快乐的志愿者时,当听到看到奥委会主席罗格称赞自愿者的话语时,当看到悉尼的“志愿者林”时,学生体会到了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为之称颂的高尚行为。能让自己更快乐、生活得更有意义。并发自肺腑地说出了“我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的动人话语,让人深深感到祖国后继有人。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重组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并产生了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的愿望。

  二、联系生活中的“小我”拨动学生的心弦

  有了关于汶川地震中的“大爱”的铺垫,学生的情绪已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我适时引导学生去回顾生活中助人的事情,启发学生用心体会从中获得的快乐。“运动会上,我受伤了,是××扶着去医务室。”“我的邻居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我经常去和老奶奶说说话,给老奶奶解闷。”……课堂上是如此温馨、快乐,学生们进一步深深地体会到了帮助助人的快乐,及被别人帮助时从中获得的快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原来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助人还能让社会美好。

  三、创设体验活动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遗漏课题,让学生帮着寻找。”在课堂上,我又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给笑脸贴鼻子。”而游戏者必须在全体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让学生一次次地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从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中获得的快乐。学生兴趣盎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淡化完美,追求真实;淡化说教,追求无痕;淡化概念,追求情景;活化教材,追求深度;拓展教材探索空间;发掘教学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学内容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宽容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是品德课所追求的境界。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8

  执教《多彩的节日》一课,我遵循了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在小组展示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说、敢说。

  课一开始,我由谈话直接引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这学期度过了哪几个节日,然后说一说哪些是传统节日,另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样导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打好了基础。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哪怕只是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这一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空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按照学习提示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空间,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中,我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补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

  教材中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依靠课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够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我让学生课下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并做整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的资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从网上收集来的,同时收集了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如粽子图、赛龙舟通过U盘交给我。我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并在课堂的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一边口头介绍一边点击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便要“退居二线”,成为指导者,而非主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创新、合作学习、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9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我首先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0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在课堂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然后转换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来了解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感情,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公约的`制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能够造福于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线”的作用,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串起来,并让他们积极的动脑思考,把资料内容上升到思想上来,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利用网络,做到健康上网。

  在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很灵活,有的问题也许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围绕本课进行思考讨论。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1

  通过学习新课标,让我懂得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通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一样,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忙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用心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就应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这些仅仅是我的愚见,都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2

  《粮食是个宝》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缺其不可,从而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并能从自我做起。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把本课分成了四大部分进行:

  一、在上课伊始我用介绍好朋友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四个粮食的图片,并展开提问使学生们充分认识他们。此环节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但说得不太全面,而我对其牵引不够,有很多常见食品没有说出来。

  二、我用小童话的形式引出了第二个环节“馒头的诞生”,并用馒头的口气采用请小朋友作旅行的方式配合课件图片向学生们介绍了馒头的诞生过程。此环节形象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觉得此处处理得过于简单,孩子们没能很深刻的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我想如果在介绍馒头诞生的某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因我我们是农村小学,对于种麦子并不陌生,孩子们可以说出父母的劳动过程,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在第三环节感受粮食的重要的环节,我是以课件图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世界各地区人们受灾的情形。但是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对于粮食不可缺少之一主题口的不紧密。我想如果创设一个假设的情境,逐天深入的让孩子们想象没有粮食会怎样,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四、在以上三个环节之后我安排了“议一议”,出示了课本上的练习图片,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做得对不对?你是怎样想的?”。在此环节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踊跃。但是,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差,普通话也不太好。另外,对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的'我指导和牵引得不够,另外,此环节用时太长,当然这主要是前两个环节设计的不太完美,很快就结束,所以我在最后环节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从上课的总体说我感觉我的优点是创新性强,利用二年级孩子的童心特点设计了童话的表达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课堂的积极性。而主要的不足就是在整体设计上重点突出的不够,致使学生最后思想的生成不深刻;另外我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不太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解决的不及时准确。

  通过自己的多次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老师们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一节不太成功的课也许更能促使我们走向成功,它就是我成长的阶梯。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3

  我讲授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交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02-03

品德与社会文明打电话教学反思范文03-20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5-15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优秀(12篇)06-29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2-22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6-24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1-1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优秀15篇)07-0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