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4 12:36: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峡》教学反思必备【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三峡》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亮点: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视预习的布置及检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多音字“累”有三个读音,第二声最容易读错或被忽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多组几个词,与另外两个音加以鉴别。“晕”字也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摘录笔记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词得以解决和巩固。

  我以“美”字贯穿整节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自学,画出体现三峡之夜的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在品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二、品读重点词语,感悟语言魅力。

  本课语言优美,用词形象生动,抓住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风韵。

  在学生感悟夜晚部分时,重点引导品读“沉沉欲睡”、“惊醒”、“摇曳”等词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以动衬静,突出三峡之夜的宁静。在品读月下三峡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从“墨一般的黑”,体会三峡的神秘;同时抓住“扑跌”、“泻”、“凌空飞降”、“挂”等词体会作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月下三峡的宁静与神秘。

  遗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不能在每个句子后趁热打铁,加以朗读。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2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习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习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习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平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描绘了作者在游船上所见的的沿途绮丽的三峡风光,听到的有关神女峰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以及为三峡自然风光和葛洲坝工程发出的由衷赞叹。

  教学这课,我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入手,再回扣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入手,学生读句子,然后发问“作者这种美的享受是从哪些方面体会的?”给足学生读书时间,从而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2.船上所看到的景色;

  3.巫山十二峰里的神女峰;

  4.葛洲坝工程。再次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与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找出有关句子,还能充分地说明理由,如:他们在交流“船正慢慢地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座峭壁,一左一右像是被江水推开的两扇大门,奔腾的长江就从中间冲了出来。”这句时,能从“大门”“冲”等词语中想象到奔腾的长江推开石壁的样子,体会到水流之急,来势凶猛。又如句子“船眼看就要撞在峭壁上,好多人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危险!“但是就在这时候,船拐了个弯儿,山峰一下子就被甩到后边去了。”学生能从“甩”字,读取出船员驾驶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了游客们有惊无险的轻松与神奇。前半句还通过好多人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峭壁的险,这些信息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截取到的。在抓重点句子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完后,又回归到结尾那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也减少了琐碎的追问和老师讲得太少的弊端。

  整堂课的氛围浓烈,学生参与面广,能说的说了,平时不爱说的也说了,这说明学生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感觉是良好的。

《三峡》教学反思4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围绕主题进行鉴赏与表现

  表现“船夫号子”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选择了《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体会号子风格,将划船及号子声“嗨”结合到歌曲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用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学生的感受会更深,理解会更好。最遗憾的是,由于前面新歌教学上浪费了时间,所以创编歌词就没能进行,变成了课外练习了。

  这节课以长江之声为主线,贯穿唱歌、鉴赏、表现,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感受、体会。一节课里有让自己欣喜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不足”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峡》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 觅游踪

  ? 1、划出自然段。

  ?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 赏游景

  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 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七)、通过视频欣赏三峡美景

  《巴东三峡》教学反思: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 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 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 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 ,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 终成三足之势 ,这些人物都 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教学反思6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回答题,要求①注音;②解释;③翻译;④回答问题。发觉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反思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反思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反思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三峡》教学反思7

  似乎难以找到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随心所欲,悠游自在,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仿佛在山中看尽了满眼的葱绿,突然间一道泉水,从高处一路自由自在地倾泻下来,叮叮淙淙,无拘无碍。这样的课,你无法用什么“法”或什么“式”来判定,它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洒脱。大开大合,空灵写意。使人不禁要问,到底要怎样的教学思想才会有这样的呈现?就算翻遍所有的教学论书籍,你也只能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必定是心目中有“人”的教学。这个“人”不仅在老师的“目”中,还走进了老师的“心”中,更是占据这节课最“中心”的位置。这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那一刹那被收藏。

  在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重要环节——质疑问难。学生共提出十个问题,而教师的处理方式却是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我们选取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一起来看剖析:

  学生一:“沿溯阻绝”和“绝巘多生怪柏”两句中“绝”的意思相同吗?

  师:(板书并问大家)“沿溯阻绝”的“绝”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是“断”的意思。

  师:那“绝巘”的“绝”呢?有学生说:是“极点”“极高”的意思。(把问题抛给学生,师生共同解答。)

  学生二: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

  师: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一:想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

  师:说得真好!三峡的秋天是悲凉的。(板书)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学生解答,教师提升。)

  学生三: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

  师:详写了“夏”的什么?学生齐答:水。

  师:(板书)那夏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一:夏天的水最猛。

  师:谁有补充?学生沉思,无应答。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学生依然沉思,无应答。

  师:好!我们先把它放下,谁还有其它问题?(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拆分为一个一个小问题,屡次遇难,暂且放下。)

  学生四:“清荣峻茂”描写的哪些景物?

  师:这四个字是描写哪些景物?

  生:以清写水,以荣写树,以峻写山,以茂写草。

  师:这四个字怎么翻译?可以翻译成八个字。

  师生共同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师:真美,实在是很多趣味。所以读的时候要用感叹的语气!(示范读)大家试一下。(理解文意、翻译句子、指导朗读融为一体)

  学生十: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生一:因为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水必有山嘛。

  生二:那就按“山——春冬景色”写?

  师:发出挑战了!

  生三:因为峡重要的还是水,而不是山上的景色。

  生四:山上的景色不能突出三峡最重要的特征。

  生五:三峡的景色最特别的就在山和水,夏天的水又特别。

  生:虽乘奔御风……(并解释)

  师:白帝城,谁的诗?

  生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播放图片,配合讲解,山高水道窄,涨水时上涌,流速就会?(极快)选中了最具特色的夏天的水来写,然后写春冬水特点相似一起写,最后写秋。

  首先看学生的质疑。角度新,方位多,零散而肢解。可教师却不疾不徐,随即处理,即时梳理,对于不同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若没有这样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想来是不敢在这样的精品课上全部放开,任由学生提问;若没有一种“还课堂以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不会让学生这样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的。这个环节看似随意,却不是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的藐视和反叛。看似随性,却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有关字、词、内容都可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师敢放,学生就敢做。学生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畅所欲言,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创新只产生于轻松的氛围。没错的。或许今天学生的十个问题中,还有些稍显“蜻蜓点水”,但是假以时日,必将在思维体操的任意驰骋中,逐步找寻到与世界的对接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才是独立的人,有思想的人。而他们,就是我们的接班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再看教师的处理方式。十个问题中,对于基础知识问题(如问题一、五、六、七视频中有,上表没列举),教师直接抛给学生,学生问,学生答,即时解决。

  对于需要提升的知识点,教师依然先让学生解答(如问题二: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学生答:为了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若这个问题到此就视为解决,的确是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自学的,但是学生就只能停留在他们能够掌握的水平,而无法提升,教师也完全失去“导”的作用。此时,教师及时补充:“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上升到写作手法的指导,信手拈来,精当得体,自然更胜一筹!

  更多问题的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朗读的指导。本课是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老师在整堂课前20分钟里通过各种各样、有组织、有层次、循序渐进的朗读手法激发学生兴趣暂且不说,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不忘强化朗读。(如问题四、五、八)学生讨论、理解文意后,教师总会问:“那我们该怎么读?”连朗读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说出,教师绝不强加。停顿、重音一示范,学生更是学得有模有样。让人感觉似乎学生的任何问题,老师都能调动学生共同解决,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有倾向性地给予最好的方向性指导。使本来由学生“凌空”劈来的一剑,有了目的地。诚然,学生更敢于大胆地问,大胆地说,更敢于大胆地想。

  我们常说:“一课一得”。若能“得”在课文的重难点上,那是再好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课文的重难点是谁定的.?教学参考书,教师,而非学生。这节课的重难点却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三、十)。

  学生提出的问题三:“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先化难为易,把它分解为一个小问题:“详写了夏天的什么景物?”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水。而对于水迅猛的特点,谁能补充?无人应答。教师也不解答。只是换了个问话方式:“他说得对吗?”依然无人应答。教师也不答。这个环节看似出现了冷场,却是最改让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无法解答,教师如果直接包办代替,显然无益。而有些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后还能剩下什么呢?但教师并不放弃,“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再次引导,又是无人应答。教师却说:“暂且放下。”是教师自己也不能解答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不说?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正在思考,留白——是尊重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敢放下?因为这个“结”此处没解开,一定会在下一个地方再次出现。果然如此,后面学生又提出了与这个重难点相关联的问题十:“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至此,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渐入佳境,深度已大大超越前面的问题三。若刚才的问题教师越俎代庖,又怎么会有这样闪亮的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课堂小天地,思想大舞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然而教师何时“点”?何处“拨”?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掌握最恰当的时机,适时出击。人和树一样,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和依赖心理,根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你经常浇水施肥,树的根就只在地表浅处盘桓;反之,树就会拼命向下扎根寻求需要的水分和肥料。

  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刚才无人应答的难点,现在引起了争执。这是无法预设的课堂,这些“不期的美丽”可遇而不可求。是教师呵护了学生不断探求的心,为学生铺设一张可以任意涂鸦的白纸。对于学生的争论,教师未置可否,反而火上浇油!(“发出挑战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最后,教师由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诗歌《早发白帝城》的回顾,多媒体图片配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难点,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举重若轻,有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觉中,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怀彰显力量。不着痕迹的细节,不遗余力的关怀,让我们有幸和教师一起品味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峡》教学反思8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

  然后让学生“找寻景物的特点,领悟自然的魅力。”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体现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实文言的字词句,还有容量与时间的更好处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峡》教学反思9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七天的长假,相信很多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做好了走出家门到外面旅游的准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先来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跟随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出示画面)(板书)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91页。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首先,让我们共同走近文章的作者和出处。哪位同学自告奋勇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可以参考课下注释,其他同学注意用笔圈画出要点。(生读)

  老师再补充一点,(出示画面)齐读。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自幼好学,历览群书”。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好,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峡。(出示画面)

  在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眼中,三峡是中国最值得游览的地方。那么,三峡美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文章的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圈点勾画。(播放课文朗读)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下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评点一下读得优点和不足。(举手、推荐或点名朗读)

  师生点评订正。

  (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巡视指导:要求将有争议地方记下来交班内讨论)

  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生生问答,教师明确,板书重要的.文言词语)

  (出示画面)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一遍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齐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那么,在作者笔下,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呢?

  (学生回答。预设:山和水)(板书)

  四、品读课文,赏析美景

  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作者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出示画面)

《三峡》教学反思10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糯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教学反思1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即兴学习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这里,师生情感的互动、升华,是语文课堂教学灵魂的精髓。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拓展、完善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文学作品的审美,就是生成创新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情感牵动着师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于游记散文这类文体,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赏析,其中朗读这个环节是最关键的。一篇文章的内在美,它是通过读者的赏析产生共鸣的。而在这种共鸣中,无论是群体的朗读还是个体的朗读,这个环节起到审美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这化环节。

  语文能力的提高贵在积累。这种积累不只局限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它还渊源于我们的课余生活。所以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只要留心、只要在意,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以学习的知识。我们教育者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整理信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峡》教学反思12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习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平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三峡》教学反思13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说出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三峡》教学反思14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突破,我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教学反思15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峡》教学反思05-15

【热】《三峡》教学反思06-25

语文《三峡》教学反思07-22

(通用)《三峡》教学反思15篇07-24

《三峡》教学反思15篇[热]05-21

《三峡》教学教案11-06

《三峡》教学设计08-30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09-17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09-04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优秀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