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16:3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科学教学反思1

  现在的季节刚好已经过了养蚕季节。正好是蚕宝宝结茧的时间,有几个孩子家里养了蚕宝宝。有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接触到蚕,所以显得有些陌生。

  在活动开始,先提问幼儿:蚕宝宝从哪里来?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自己家养蚕宝宝经验的幼儿很有发言权,蚕宝宝的仔是茧子中的蛾生出来的。于是我接着幼儿的答案出示了蚕的一生图片。原来是飞蛾产的卵就是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过了几天小蚕宝宝就出生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要休息的叫眠。这一天它不吃桑叶的还要换衣服,然后让幼儿了解蚕由头和身体构成,头上有嘴和两只小小的眼睛;身体圆长而软,有环节;身体下面有许多对小脚,身体旁边有气孔,气孔可以呼吸和散热;尾部有小尖,叫尾角;会爬行。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外形特征这个环节就在VCD中完成,因为没有现成的蚕宝宝也没有一定的.观察过程。这个活动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让幼儿实践饲养蚕宝宝,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真正的感受。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通过看了录象,使他们对蚕宝宝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蚕宝宝是我们的好朋友。

科学教学反思2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自由游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经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摆弄玩具,他们喜欢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 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目标:

  1、 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 对探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

  安装顺序。

  活动过程:

  一、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欢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朋友就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提供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来自屈。老师教案。!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诉不会装的小朋友。

  二、尝试安装电池。

  1、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挑选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现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2、比较讨论。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到底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寻找原因,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顺序。)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需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3、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活动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成功体验的孩子兴趣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现孩子安装不当的原因: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楚。所以在第二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然,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交流讨论中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一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但我知道老师应该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原因,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科学教学反思3

  《弹簧里的学问》这一课,开门见山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弹簧里有啥学问啊?”“弹簧里的学问干什么用啊?”“怎么才能知道弹簧里的学问啊?”学生的这三个问题非常好,于是我马上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思路。

  接下来孩子们玩弹簧,我的要求是“要用心玩,边玩边体会,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二小组开始说感受的时候,说的是弹簧的区别,形状等等。我没做评价。接着三、四、五组汇报。有两个小组说到“吃力”和“费劲”,还有一个小组说到“弹簧和我对着干,力量越大拉的越长。”这个时候我发现第一组的'汇报员迫不及待地举手,她的回答非常好,她说在玩弹簧的时候有了力。我接着问她:“刚才汇报的时候怎么没说,现在怎么想起来了?”她说;“是因为听了第五组的汇报想起来的。一个同学说用力越大拉的越长,我就想起来了。”“你真的很棒!善于从别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说明你刚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了,为她鼓掌!”我带头给她鼓掌。这时候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她,她非常得意地闪了闪大眼睛。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说了很多。比如、沙发、席梦思、自行车垫子、起跳杆、弹弓等等。

  其实上课不是很难,当我们理解了教材内容,只要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学定教,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课堂一定会精彩 。

科学教学反思4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构成。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科学教学反思5

  活动意图:

  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周围的事物,《水果的种子》让孩子观察并记录几种常见水果种子的生长部位,感知水果的种子是各种各样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水果种子的不同,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指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生长的方位,促使幼儿内化观察结果。

  采取策略:

  1.增强对比效果。

  2.表述探究结果。

  3.梳理经验,建构新知。

  4.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

  活动反思:

  教师提供给孩子的教育环境、活动用具、活动记录单等不能随意设置,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地考虑、查证,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使用,支持性高的教学具可以增强教育效果,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效果。通过记录和表述活动,孩子们内化了观察结果,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观察智能和语言智能都得到了发展,并在比较和辨别活动中,发现了大的小的、多的少的'、各种颜色的、能吃的不能吃的种子等等,总结出水果种子的共性和差异,利用集体记录单,梳理了探究活动获得的知识,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科学教学反思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本堂课我以复习导入,对耳朵结构和功鼓膜的作用实验,课堂小结展开教学。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1)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叉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

  (2)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由于学校音叉数目不足,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不明显,并且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

科学教学反思7

  科学的课堂应该以科学探究为主,如果将科学探究当做绿叶,那科学课就不在是科学课,而是常识课。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用教材教,二不是教教材。应该想的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全面的建构知识,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发展。

  首先对实验器材的改造,使学生在实验时更方便和精确。而自行设计制作的实验教学器材与常规的实验器材相比,不但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而且在使用时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前对摆进行了两次的改动,先用卡纸代替摆,圆形磁铁代替摆锤,实验时发现有摆锤的卡纸和没有摆锤的卡纸进行比较时没有摆锤的卡纸因太轻动效果不好,于是又用大塑料格尺转上孔代替摆,实验起来效果很好。在第二个实验比较摆锤在摆的不同位置式的`变化试样中,格尺上的刻度又能使学生准确找好位置,磁铁做摆锤有能随意移动,学生在做实验时所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相同的,避免了因数据不同而出现的异议。这样改进后,学生操作起来效果就大大改善了。并且通过这些改进,学生也不会对此类器材感到陌生了,更感兴趣了。“

  实验探究成功可以让课堂更加完美。所以教师课前一定要将实验自己体验一遍。将实验器材尽量完整。

科学教学反思8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欢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一样。反思一下自我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能够让学生经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能够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并且做得十分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我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我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善。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我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能够让他们拿着自我的生态瓶,说一说自我的制作过程,谈谈自我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仅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梦想的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9

  通过活动的实践,我进行了较深刻的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寓活动于游戏之中。

  本次活动始终贯穿于“迪斯尼城堡”这一充满童趣的大情境中,为幼儿探究磁铁秘密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效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我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活动于游戏之中。通过层层闯关,获得小博士称号的游戏,逐步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比较、实验及反复验证等方法探索发现了磁铁的特性,并初步感知了磁性和生活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2.体验探索,注重记录实验信息。

  在“做中学”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操作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相应的记录表格,让幼儿在操作卡中用图画的形式把能够被吸起来与不能被吸起来的物品分别画在表格中。帮助幼儿逐步学会用图形、数字、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信息。

  通过幼儿记录卡,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幼儿记录的实验信息,有的孩子将物体形象画得十分神似,一目了然,个别孩子观察仔细,对物体的某些细节都把它反应出来。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当我引导孩子对照自己的记录表格讲述探索发现时,孩子们都能够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并能根据记录内容总结出哪些物体含铁,磁铁能够吸起铁制品。

  3.层层设疑,促进生活经验提升。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的起始设计里提供的.钥匙、硬币都是含铁的,都能够被磁铁吸起来。但在收集幼儿操作材料时,无意中我发现有些钥匙和硬币是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才猛然想起一些钥匙和硬币是不含铁的。于是我将活动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探索的挑战性,投放了两种质地的钥匙和硬币,为幼儿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幼儿多方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更深层次地去探索,总结发现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都是含铁的这一科学道理。

  在帮助幼儿感知磁铁的穿透性这一目标实现中,我设计了两个闯关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磁铁的这一特性。第一,用磁铁吸住塑料杯,初步感知磁铁的穿透性;第二,利用磁铁让动物纸偶在木板上跳舞,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穿透性。幼儿在不断深入的探索过程中,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4.动手探索,关注幼儿的主动性。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有了“做”的机会,才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本次活动中,我设计的闯关游戏,并提供了丰富操作性强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始终以一个引导者鼓励幼儿积极动手操作,大胆探索发现哪些物体能被吸起来,了解铁制的物体能被磁铁吸住,充分感知磁铁的穿透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兴趣都特别高,十分认真地用磁铁去吸各种物体,并将操作结果做记录,大胆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操作活

  动由易到难,目标层层深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了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并学会和别人合作。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科学活动中,当我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后,感觉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教学方法与老师的“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学教学反思10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主流,如何保证课堂探究能够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本人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将课堂探究中的几个关键性实施策略总结如下。

  一、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策略

  问题情境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情景的好坏与否将决定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它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一般来说问题情景的形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途径:

  1.教师引导产生问题情境

  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自己探索。例如,在讲解“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假如给石蜡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开始熔化。然后,教师演示,证明该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有一种物质叫硫代硫酸钠,我们给它加热会怎么样呢?很多学生会回答也会开始熔化。然后教师做同样的演示,发现它没有象石蜡一样马上熔化,而是先要升高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

  2.通过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瓶滴有无色酚酞的试液和一瓶无色的.碱液,然后将碱液滴入酚酞液中,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3.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

  老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按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或者学生对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感到有趣又无法解释或解决,如生物体为什么会生长,一颗小小的种子怎么会长出根、茎、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假设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它就好像黑夜中的烛光,烛光越多,夜就越亮。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假设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即使某种假设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假设而创造灵感。

  1.让学生独立做假设、猜想、预测

  只有让学生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而在探究过程中,假设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假设决定了下一步探究的方向。因此,假设应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在上“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内容时,学生会提出很多假设,如花的颜色、花的气味、花的形状……学生们提出各种假设时,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师要“装聋作哑”(老师也不知道),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如果教师表示意见,学生的假设效果就会打折扣。

  2.让学生充分假设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假设。在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内容时,学生对于为什么从水里上来比待在水里还要觉得冷,就有6种以上的假设。为防止学生的假设被遗漏,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假设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的下一步探究活动有全面的方向。或许,不是每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假设。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这一思维活动之中,不妨让大家评价一下,赞成哪种假设,为什么?这样所做的假设会比较合理,这一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把握探究开放度的策略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可是在教学中,操作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平常我们所要求的“放得开,收得拢,虽然,却不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学习的多元目标、评价要求和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恰当的判断,把握好开放的度。

  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形成一个层次。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人类与生物”的关系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的现象,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生物对人类的衣、食、住、行、环境、疾病等方面的影响,而其余一些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影响,可以暂且放着留待以后再做探究。

  2.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带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上,应该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大部分空间应留给学生。

  3.合理处理教材,侧重探究的某一环节

  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完成探究的全过程,为此,不妨在探究的某个环节上大做文章,有所侧重。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中,可以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来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而在研究“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则可以在收集资料(尤其是生活中的事例)上大做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神奇的磁力》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奥秘》的第一课。学生都非常熟悉磁铁,相关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对磁铁的性质应用都有一定的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就是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所提高,原来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原来不会的现在会了。《神奇的磁力》从探索游戏开始,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磁力;然后通过研究磁力大小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实验验证——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过程来学习神奇的'磁力。

  1、仔细阅读教材后,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①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②知道磁力和磁铁的磁力最大部分为磁极。

  ③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我认为是本节课教学重点:①认识磁铁可以吸引铁。②设计实验认识磁铁有磁极,磁极的磁力最大。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科学解决问题。

  2、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神奇的磁力》是一节实验操作课,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交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整节课我都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扶到放来层层递进,这样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让同学之间愿意交流,分享自己对磁力、磁力大小的感知和认识是我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确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活动中,我让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口头语言或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观察结果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最后引导回顾,课堂总结。“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不同的磁铁,磁力最大的部位是不是也在磁铁的两端了?”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质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保持和延伸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课余探究增添了动力。

科学教学反思12

  一.怎样的课堂才干调动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1、情景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发明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同学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同学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同学的认知矛盾抵触。从而让同学发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3、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

  假如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同学就会厌烦。如能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引起同学的考虑??

  二.什么是要让同学说出来的,什么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要分清楚。

  当大局部同学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就可以让同学说出来。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让同学想方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红墨水给同学,那同学看到了现成的资料当然就会想到把红墨水滴到水中,这样就能看得更清。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完全可以让同学说出来。

  但假如同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缺乏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同学。如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管子上面有两个黑色的小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资料,也没有做过相类似要做标志的实验,所以假如要让他们回答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同学怎样使用这个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老师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老师过于注重结论,就会表示在当同学回答到点子上时,老师就马上肯定。

  或当同学在汇报时还没等同学说完就帮他们做思维归纳。这样只会剥夺了同学的自主探究权。

  在课堂教学中,同学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注意相信同学,不怕出乱子。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同学观察到液柱上升,他们都想把自身的发现和同学分享,这时应该让同学充沛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不要因为一两个同学说到液柱上升了就不让其他同学说了。终究同学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沛尊重同学。只要最后老师提出“刚才的几个小组他们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就会引导同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四.处置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同学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在我们科学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同学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定有着思维活跃的同学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考虑,考虑便会发生争辩。许多富有发明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如在让汇报水受热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同学说到“红墨水越升越高,但水没有增加”,这时应该好好掌握住这点,引导同学:水没有增加,但水却上升了,那是水的什么发生变化呢?这样就能更好的突破难点。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和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老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8dSG

  五.发挥同学的主体意识做得不够,只是师生交流,缺少生生的交流。

  我们习惯于将“少数个体胜利”等同于“群体的胜利”。依靠几个同学的出

  色发挥虽然能够让课堂精彩,但教学不应该只有核心同学的道理十分浅显,依靠少数同学出彩带来的课堂所谓胜利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真正的教育胜利

  在科学课中,特别要注重面向全体同学,即使有个别同学学对了,老师仍然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局部都同意了,老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创新。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问同学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让几个同学回答后,再让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你认为哪个同学回答得最好、最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再说那我们就依照这个同学所说的来描述......或者当一个同学回答得很好时,停下来问问同学你们还有意见吗?若同学都没人举手,则说:“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一样。”然后再出结论。这样就不只仅只有师生的交流还有生生的交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同学。

科学教学反思13

  新课改中推行的“科学课”,是由以前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内容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我校从20xx年9月开始在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开设《科学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参与科学课教学实验的老师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亲身体验到了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高涨的学生热情。与此同时,老师们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教师普遍反映,科学课是最难教的课!科学课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科学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我校科学课教师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业余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去自学相对陌生的非本专业学科知识,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科学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科学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初中科学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科学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虽然课程标准只有一个,但是现行的华东师大版、上海版及浙江版等三套教材的侧重点、难易程度、综合程度差别较大,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科学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老师们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挫。

  四、评价方式的不确定带来的压力

  据调查,科学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由于目前我市对科学课如何评价还不确定,学生家长对这门课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不清楚,对这门课的态度也不明朗,这就给科学课教师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改革行为。

  据了解,在我国其他地方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也不确定,有的是“平时综合地学,考试分科去考”,有的是在中考中单独命题或在一张试卷中出一部分综合性试题,还有的地方则干脆将综合性科学课又划分到各科教师分科去教。听说有的学校由于在初一、初二时将科学视作“副科”对待,现在要参加中考了,于是很多学校不得不在晚上和周六、周日补课,“像对付中、英、数一样对待科学课中考!”

  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方式,老师们就很难完全改变思维观念,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实践,因为谁也不敢因尝试改革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针对科学课教师遇到的以上困难和困惑,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纵观科学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有必要在开设科学课的同时,研究开发 “科学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我校开设了多门科学实践活动选修课,就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完善科学课师资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在培训教师时,既要关注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探索和教学方法指导,也要重视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师范院校里也应该开设科学专业解决中学科学课师资缺乏的问题。

  第三,建立科学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增加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必将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与负担,更有利于科学课的顺利推进。建议每所学校建立一个科学学科网站(或网页),收集教师的优秀备课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学校范围内共享。市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大型的全市性的综合性的科学学科网站,收集全市优秀的科学课课程资源,并且给科学课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例如BBS),从而使全市教师在实践同进步,并由此推动深圳市的科学课教改实验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四,认真总结南山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我市初中毕业生科学课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科学教学反思14

  由于这周开始我们学校要进行科技制作的比赛,有一两个班的课会被占掉,所以我先在其他班上了“不同的季节”这一课。

  首先“不同的季节”这一课学生需要了解四季变化的规律,认识四季变化的一些现象,会拼贴四季变化图,能够举例说明四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接下来我在ppt上展示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孩子们对这些季节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因为二年级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学生能简单说出一些词汇,同时将孩子们说出的这些描写季节特点的词汇板书在黑板上,虽然每个班孩子给我的反馈都不一样,但是比如说春天小草会发芽,我们感觉到比较温暖,夏天会特别热,孩子们都能够说到。后面我问孩子们,了解完这些季节的特点后,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这个环节真的会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多的孩子举手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班上课我就忘记问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所以在第二个班我就问了,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答案,接下来我就将人在每个季节的活动也板书在黑板上!

  了解完四季以后,引导孩子们翻开学生活动手册,拼贴四季变化图,这个环节要求孩子们把科学活动手册后面的词语,分别贴在相应的季节上,这个活动比较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先剪下来,再贴上去,一节课的时间不够,所以在后面的班上课时让他们一个小组粘贴一份出来,我发现有一些成语孩子们不知道是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如:绿树成荫、大雁南飞,所以在孩子们贴的过程中要给孩子们说一说!

  孩子们分享交流自己贴的结果时,有些同学还在贴,甚至没有认真听,此时我就让所有的学生停下来认真听,看看你贴的`和其他的同学的结果一样吗?

  最后由于时间的限制,给孩子们播放了一个四季变化的视频,加深孩子们对四季的认识,上完这一课,我后面才认识到,四季动植物、人类的影响,还没有给孩子们做一个总结,这是我后面教学需要改进的!

科学教学反思15



  活动开始,我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镜子有什么用?孩子们各抒己见,交流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其中有一个孩子的话涉及到了主题:医生用镜子给病人看病。“是戴在头上的镜子吗?”我追问。“是的,上次,医生就是这样给爸爸夹鱼刺的。”虽然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了一番,但还是说不清缘由。

  “镜子还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随我来到了户外。我让孩子们分别在有阳光和没阳光的地方玩一玩手里的镜子,不一会儿,在有阳光处玩的幼儿便有了发现:“镜子会发光。”“不是发光,是反光。”有孩子一语中的。“反的什么光?”我又追问道,“是太阳光。”“对了,请你们将太阳光反射到彩色墙那儿。”许多幼儿跑向彩色墙,显然,他们将一无所获。

  我手里也拿着一面镜子,我将光反射到了我们班的窗上,玻璃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光斑。我引导幼儿随即进行了观察,了解了镜子反光的.原理:光源先照射到镜面,镜子再将光反射到别处。然后,我又让孩子自己尝试将太阳光反射到不同的地方。开始,孩子们还是习惯于跑向某个地方,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逐渐知道只要站在有太阳光的地方,并将镜面对着阳光,就能完成镜子反光的实验。越来越多的幼儿找到了自己镜子的光斑,有的甚至还玩起了“追光斑”的游戏。

  回到教室,我向孩子们揭开了五官科医生所用镜子的秘密。由于有了亲身实践经验,孩子们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了。作为活动延伸,我让幼儿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反光,并将镜子投放到区角活动中,供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发现。

  反思:活动开始的问题设疑能充分调动起幼儿探索欲望。活动结束时要有解答,前后呼应,不能不了了之。活动中,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使孩子始终保持探索热情,不会因感觉太难而放弃。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2-14

科学教学反思06-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21

科学《纸》教学反思05-06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实用]07-10

【优】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7-10

科学课教学反思10-11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2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06-21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