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07:00: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技术》的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技术》的教学反思[经典15篇]

《技术》的教学反思1

  目标是否达成: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我校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子操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恰当: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

  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效果如何: 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技术》的教学反思2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现在学生在信息的学习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习,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

《技术》的教学反思3

  前几天有在网上看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与键盘指法有明确规定: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常规训练常抓不懈。但是,应杜绝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

  看后对教学有点感悟,学校老师早以提醒多次二年级的键位训练,英文练习等,孩子对多次反复的练习兴趣全无,因该动动脑子想些可以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首先5分钟自由键位感觉训练,让学生在键盘上自由练习;而后对学生进行英文录入比赛(测试)抓气氛,比赛必须规范,同一界面发令开始。表扬本次比赛前10名并且设置班级“打字小能手”排行榜,定时练习更新排行榜,达到本阶段训练标准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评选出本次比赛中的优秀小组(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共同最先完成比赛的小组)给予表扬,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忘记纠正不规范操作。

《技术》的教学反思4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 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 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平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近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 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习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技术》的教学反思5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

  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

  听过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倒反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

《技术》的教学反思6

  1、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技术》的教学反思7

  根据新课程精神,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和素质。

  一、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多表面化,容易凭视觉、听觉来决定自己兴趣的特性出发,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抓住学生的情感中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到信息技术新知识的探索和掌握之中。

  二、以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艺术处理教学内容,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学的愉悦性。如教学“文字大变身”时,把课堂变成一个文字变幻表演秀,以Frintpage20xx窗口下文字字体和颜色变化命令的不断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三,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用同学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免费邮箱网上寻”一节后,组织学生进行“申请免费邮箱—登陆发出邮件—退出邮箱”的系列竞赛活动,比一比谁完成得迅速、规范、准确,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自主学习目标。

  三、以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精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通过操作计算机,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解决教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们将“个性小简历”一节分解为三个教学问题:(1)如何在网页中插入表格;(2)怎样拆分、合并与删除单元格;(3)用Frontpage20xx的表格功能为自己做一份网页小简历。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以问题做依托,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在充分的交流、实践中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积极客观的评价反思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评价和反思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步骤。积极、客观的评价反思能够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改进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教师要按照新课程“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的要求,本着期望、欣赏、激励的原则,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过程与状态实施评价。评价的语言应富有情感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注重对学生的纵向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状态和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点滴进步。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认识自身不足,矫正自主学习中的偏差和失误,调整、完善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一条正确的自主学习轨迹,从而增强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过程的和谐性,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创新,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努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推动小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技术》的教学反思8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有趣的故事特别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往往来自于联想,许多学生可以在你讲到一个事物时联象到多个与此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的开端。从小学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中我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在教《勾勒我的想象力》这一课中的点滴体会:

  首先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这是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同时在会颜色运用、空间位置等方面的能力是对右脑开发也大有好处。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时候是他的脑、眼、手并用,因而能促进身心的成长发育,让孩子的潜能与个性多了一条途径来展现,同时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大家共同给小狗设计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小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热情,大家各抒己见,充分拓展思维,令小狗的房子五颜六色,造型各异,漂亮极了,学生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都经过了用心地思考,可以说是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身心都得到了发展。

《技术》的教学反思9

  本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上,我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接触了许多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完善,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在此,我特对一年来的工作做以总结,并同时希望领导及各位同事对我在工作上的不足给予批评指正。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备课。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3、笔记。根据每节课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最合理的笔记,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当堂课的知识。

  二、个人学习

  1、向其他老师学习,让自己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参加教育工作没几年的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健,不知道怎样把工作做好,甚至,还没有准备去接受“老师”这么让人尊敬的称呼。但是,大家都热心地扶持我,帮助我,一切都从零开始了。在学习中和工作上难免会有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虚心地向其他老师请教。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进职场之前,先向前辈学习”,所以,其他老师给予我的热心帮助和一些批评、建议,我都很愿意接受,这样可以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上的失误,能使我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并且对工作也有了一份责任感,让我觉得任何工作都应该做得最好。我想,不为别的,只为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1

  这是学校的团队精神,也是团结协作,永不磨灭的团队精神。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也更喜欢这份职业。一年来,虽然在各位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各项工作,向着“做一名称职的老师”进了一步。但是,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好,还应该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应该加强对教学方面的锻炼。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工作,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有更突出的表现,为学校尽一份心力。

  2、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网站,把学校网站建成,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帮助其它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负责本学期建成的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3、在网站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的网站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技术》的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教研室编五年级下册中难度比较大的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教材,深挖教材,对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利用书本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从课堂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准确理解图层并能通过图层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加以修改。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自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图层;为什么要使用图层;如何使用图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了建立新图层;给图层命名;移动图层;删除多余图层;锁定及隐藏图层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参照书本上的“做一做”完成了“植物开花。fla”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后,教师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习知识有了一定的递度。从而使分层教学达到了合理、完美的效果。

  1、导课环节:

  从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的教育为突破口,再用本节实例“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预设演示1(多图层动画)和预设演示2(单图层动画)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多图层动画能帮助我们实现一些单图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究竞什么是图层,为什么要使用图层,并使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使用图层制作形状渐变动画的热情。

  实际效果:学生能通过“植物开花”动画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创作多图层动画的热情,打消了他们对图层的恐惧感。

  2、授新环节:

  以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自学并尝试建立新图层的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层,学会建立新图层和给图层命名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图层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建立图层操作这个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外,补充进去了删除多余图层、给图层命名、插入、重排、隐藏、锁定图层的方法,这些对理解图层和更好地驾驭图层有帮助的操作,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好地驾驭图层,学生只有很好的驾驭图层了,才能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图层。

  实际效果:学生的确能很好地驾驭图层,并能利用图层制作“植物开花。fla”的形状渐变动画。

  3、课堂实践环节:

  考虑到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图层,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上节课制作的“植物生长1.fla”形状渐变动画,避免了学生因使用绘图工具绘图浪费时间。结合本课的“做一做”练习把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图层基本操作、形状渐变动画、插入延续帧等)融入多图层环境中,使其变成练习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综合的练习让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图层概念,并增加了在复杂图层中制作“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实战能力。

  实际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既定目标,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利用图层配合复杂动画的制作。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图层的基本操作难度不是很大,难点在于什么时候使用图层以及怎样利用图层解决制作复杂动画中的实际问题。使用图层最终目的在于制作复杂动画,从而使动画效果更合理,更完美。

  4、拓展延伸环节:

  在学生掌握了“植物开花fla”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建立新图层,给动画添加草地的背景,并对该层进行锁定。插入新图层并在图层上打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图层的方法,从而使知识得以升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际效果:学生不仅完成了“植物开花。fla”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而且在动画中建立了“草地”背景层和动画名图层。使动画的播放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存在的不足:评价环节只注重了学生的自评,对于他评做得不够充分,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技术》的教学反思11

  赵 荣 初中《信息技术》不是中考科目,在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好坏的今天,基本上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每周只有一节课;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玩游戏,并且机房相对教室在纪律要求上显的宽松自由,所以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一旦面对枯燥的技术学习时兴趣就会大减。因此, 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同行参考讨论。

  一、课前复习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间隔时间长、课后作业少,学生课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很多学生学了下节忘了上节,很难将知识连贯起来,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课前复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课前我会精心设计“课前小练习”作为“课前复习”之用,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效果很明显。

  “课前小练习”对于教学的促进,主要表现在:

  1、“课前小练习”是一种复习

  通过“课前小练习”可以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甚至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的记忆,是第二次记忆,就记忆理论来说,第二次记忆可以使遗忘的机率大大减少,从而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课前小练习”是一种补充

  通过“课前小练习”可以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要善于从学生的练习中找出所存在的对知识点的模糊和错误的理解,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3、“课前小练习”是一种铺垫

  “课前小练习”是一种“承上”,也是一种“启下”,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尤其是对涉及到与新课知识点有关知识点的复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培养寻找知识点之间相关关系的能力,会整理、梳理知识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学会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4、“课前小练习”是一种缓冲

  何为“缓冲”,即缓和一下学生激动的情绪,经历了10分钟的课间休息,特别是如果上一节课为体育课或课外实验课,那么绝大多数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心思很难一下子就收回来,他们有一个稳定情绪,调整注意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讲授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施行了“课前小练习”这一措施,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缓冲”,让学生在做小练习的同时调整一下情绪,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接下来的教学必会事半功倍。

  在实施“课前小练习”应做到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小练习”的内容不要过多,但覆盖的知识面要广。

  2、“课前小练习”题目不应该太难。

  3、“课前小练习”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课堂板书

  参加教研活动听信息技术课,发现很多老师不写板书或者很少写板书,主要依赖课件和投影。在传统的教学中视“板书”为“老师的责任田”,师范院校一直将“三笔一话”列为学生必修科目,由此可见“板书”的地位。

  诚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它出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背景下,但是我个人认为“板书”不可或缺。

  三、丰富的资源

  我们学校位于城郊,学生中还有很多是外来打工者子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平时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就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更不要说上网搜索素材、观看作品,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时品位不高、流于表面、内容干瘪。

  因此我在课上尽可能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品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评价的反馈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评价的反馈更为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以上是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几点反思,当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要注意的也很多。总之,我们要不断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因材施教,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技术》的教学反思12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以前我总觉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

  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的教学反思13

  前一周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两位老师上了两节示范课,课上两位老师的教态大方、讲解生动,学生气氛活跃给我们很深的感受,但是其中一些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在此我特别提出来就是为了让大家从中有所收益,避免无谓的重蹈覆辙。

  第一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学生喜欢,但由于使用了高科技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软硬件设备的.可*性,适应性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辛辛苦苦做好一个课件,在家里调试的完美无缺,可到了人家那里没有配套的软件,无法用,有时由于其它设备的原因导致你的网站无法访问,你的资料无法取出。

  第二个问题

  到新的地方上课一定要先花一段时间熟悉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其很大一部分课堂教学都要依托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机教室的虚拟教室(软件)来实现,而各学校的配置又都不尽相同,所以上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事先于所在学校的管理员联系熟悉软件的使用,准备好必须条件。

  上述两个问题看起来并不相关,事实都和我们平时的课前准备息息相关,也和我们的信息技术实践水平相关,只有平时充分备课,不仅被如何教学还要背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仅要钻研教学内容还要对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临危不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技术》的教学反思14

  让学生通过说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我在这次课上把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大胆尝试。通过本课让学生体会感恩、关爱他人,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最后,我用我最喜欢的沃德的一句话“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与同行们共勉。

  让新课程与我们同成长。

《技术》的教学反思15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可以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知道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只要付出总是有回报,看到学生获奖的高兴,也是我的成绩的认可,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学生正渴望老师用知识去浇灌。

  收获一:

  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且要应用于生活。这其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独自思考,教师提点,同伴互助,最后完成任务,体会到成就感。

  课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课堂上学生经历的在具体问题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踏上社会以后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应该注重让课堂内容来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获二:

  新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但,有疑才有问,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思考又何来疑问?应该把一个个小问题融合在一个大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然就有了提问)。这样,把零碎的小问题串成一个整体,就更清晰流畅和系统化了,避免了问题的堆砌。

  事实证明,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是最专心的,听得也是最认真的。

  收获三:

  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每一课,虽自成一课,但其内容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因为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前一课知识点还没有得到巩固,后一课教学的`新任务又来了,学生学得宽泛缺不扎实。如何保证复习和巩固的时间,那只有到每节课中去凑。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和熟练的操作,都能体现出老师的功在平时,教学的扎实,学生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

  思考一:

  1、新课程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牵引着,帮助者,各环节的串联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应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思考权。课堂上应多问学生“你觉得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最难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你要给他指路。

  思考二: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是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教师提问以后,要留两到三秒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能急于叫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从接受信息,到思考信息,再组织语言说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提问话音刚落,就立刻举手的学生,无非那么几种:反应特快特聪明的、没有组织好语言但表达欲特强烈的、凭直觉经验去回答的,等等。这几类同学当然只是少数,课堂不能仅仅是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让更多同学参与进课堂的互动中来。

  思考三:

  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当前,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只要尝试几下,就掌握了,还有必要专门在信息课上学习吗?因此,我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技术的学习,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例如本节课中的页面设置中的调整页边距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调整页边距,页边距的距离的大小怎样分配?不仅仅是老师简单给一个2cm的数据这么简单,这就是操作背后的道理,老师应该给学生讲清: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才能得出的最佳数据。

【《技术》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技术》的教学反思06-07

《技术》的教学反思[荐]06-10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5-26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6-22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27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6-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5-26

(热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2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8-04

[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