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4 17:12: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15篇(精)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反思15篇(精)

教学反思1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教学反思2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反思3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住”这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指名介绍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b从中画也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这段话是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松鼠搭窝的, c从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d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还不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松鼠做事聪明、认真的特点。如果我先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句子“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窝搭得暖和又安全,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松鼠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抓住重点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4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小獾和刺猬互相称赞,产生多么神奇效果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相辅的形式进行环节设计,做到听、说、读、写各有侧重。并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的真好!像小战士一样,老师表扬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真整齐,老师夸奖你!你们的精神真饱满,一直注视着老师呢,我称赞你们!)。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本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是:让学生懂得在别人泄气时给予真诚的称赞,能给对方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为解决此教学难点,我最初的.设计是在学生找到句子——小獾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小椅子了!”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目的是想以“学生质疑——教师导读——学生自我感悟”这一形式来展开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了解"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泄气,做不好板凳心情会怎样?”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心里难过,灰心,没信心做事,———这就是"泄气",学生理解了含义。

  不断创新,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环节让学生对给定的一个情景,模仿文中的句子来学学“称赞”。学生有了一个假定的对象,再加上例句的仿造,说话难度自然降低了,参与说话的同学也多了,其中部分能力强的孩子,会自己组织称赞的语句进行说话的表达。这也就让我再次感到“创”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但它的基础必须是应踏实而牢固的,我们就应从最基本的方法练起,从最基本的形式开始。

教学反思5

  本次活动,我首先引入故事导入主题,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讨论出小刺猬是用身上的刺来帮助老奶奶的。接着利用小朋友的好奇心来观察刺猬的外形特征和了解制作小刺猬的材料。最后是教师的示范和幼儿的.操作。

  活动中小朋友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往小刺猬的背上插上牙签,特别地开心,一边插牙签还一边数数。并主动地做了许多彩色的果子插在“刺”的上面。甚至有的小朋友还想到为小刺猬做“家”。

  手工活动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动力,小朋友们有了浓厚的兴趣,做出来的刺猬才更生动形象。从小朋友喜爱的橡皮泥入手,加强手工教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大大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今后的手工活动中我们可以多投放一些辅助材料供幼儿使用,帮助和引导幼儿发现各种物品的特点和用途,从而逐步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了估算的教学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旧教材不同的地方。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要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估算意识远比训练估算技能重要。在用笔算算出结果之前我们往往都让学生先来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学生也养成了这样的估算习惯,有了估算意识;有时用不着算出准确值,直接估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有时还可以利用估算来验算自己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除法的估算不同于加法、减法、乘法的估算,被除数与除数不仅要选择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只把被除数改成接近的整十整百,但却非是除数的倍数,计算起来很麻烦。

  2、看成有倍数关系的数后,计算结果出现了偏差。

  3、有的估算不用看成整百整十数方便,如78÷4,83÷9,学生还不太清楚。

  究其原因第一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受加、减、乘、法的估算的定势的影响,还不太适应除法的估算;

  第二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上一节课的口算除法的根基还没有打牢;

  第三个错误学生还是缺乏估算意识,认为是估算就要看成整百整十数来算,而不是怎么方便怎么算。

  针对这几个错误我让学生一步步体验,把被除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怎样算最简便还最接近准确值,方便和接近准确值是估算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们体验到在除法估算中把被除数看成可以运用乘法口诀与除数进行运算的数最方便,在估的时候,要能运用口诀,还要接近被除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估算的技能。

  学生掌握了估算的算法,但是我觉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上还不够,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精算,学生还是有些模糊。比如在教材中运用估算的应用性练习题有这样几种类型

  (1)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有

  (2)条件中无大约,问题中有大约;

  (3)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也有。

  见到大约就用估算也是没有道理的,要结合具体的题意来分析,说实话,别说学生就是大人也要先考虑考虑,还不一定对不对呢。如果一味的强调这些我想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了吧,我想我们不应当用这个来考学生而是要学生养成一种估算的意识,形成数感,数学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呀。

教学反思7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概念讲解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刚接触透镜的学生理解实验中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实验现象,主要障碍在于:将“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混淆、将“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混淆。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激光笔和透镜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但是忽略了相关习题的补充和巩固,导致课后完成教材练习时有较多学生掉进了题目陷阱;

  第二,要强调与主光轴不平行的光束经过凸透镜后也会会聚到一点,只不过这一点不在主光轴上,而在焦平面上,应该通过演示仪演示出来;

  第三,对于光心的特点,可以强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有的学生会错误理解为“入射光线、光心、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殊情况,要利用激光演示多次改变光线入射的方向,只保证穿过光心,让学生意识到只要穿过光心,光的方向就不会发生改变。

  最后,在拓展提升时还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如果遮住透镜的一部分,平行光经过透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帮助学生为后一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打好基础,做好教材衔接。

教学反思8

  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评、诵读文章,与作品对话,感悟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体会作者赋予不同形象的不同情感。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对于《海燕》这样一篇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强烈、政治色彩浓郁的散文诗,如何引导学生迅速地走下文体,深入的与作品、作者展开对话,是我备课时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在这可的教学中我做了这个样的设计:

  设计一: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从文中----------,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拿起笔,找到具体的词句圈画出来,写下自己的感悟,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

  “设计一”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读评结合”的方法与作品展开对话,感悟海燕的精神及其精神内涵。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因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的高低而达到的阅读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与作品展开对话,并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就这节课而言,“设计一”就起到了平台、阶梯的作用,为学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文体。

  设计三:在刚才的评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对海燕和其它海鸟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作者问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他海鸟?要想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通过第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明确了作者对不同象持不同的情感态度,对海燕是赞美,对其它海鸟是嘲讽,“作者为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它海鸟?”(难道海鸥就真的懦弱?难道海鸭就真的'胆怯?难道企鹅就真的蠢笨?)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作品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海燕和其他海鸟是各有所指的,这就是象正手法运用。此环节中,背景的给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学生思维梗塞之时为学生搭建了与作者对话平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本节课主要是以读待讲,45分钟课堂时间,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朗读,以朗读为线索,串起了又对课文中形象的理解到对课文表现手法品析等若干个教学细节。真正从实际入手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这个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朗读方法。你在读的时候,重点强调了哪个词?你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大家再试试。”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朗读、学会朗读。从而让学生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悟出文本章情感如何把握,句中的音如何处理。

  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算是成功,在细枝末节的处理上仍然不够精细,课堂用语不够简练,环节过度生硬,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以后需要亟待提高的问题。

教学反思9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建立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就应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潜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光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光进行。

教学反思10

  从课堂教学来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前后桌四位同学共同讨论,太阳的作用。

  二、图文结合,深化主题。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独立地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说说“田里的禾苗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么样?山上的小枝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样?”通过看和读,让学生感受到阳光非常宝贵。

  三、总结全文,课文讲完后,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明白了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都是阳光的功劳,总结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下面的问题要深入思考:

  1、要让学生理解“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单从字面上理解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明白禾苗更绿,小树更高都是阳光的功劳。

  2、要认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反思11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一、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赏析优美语句,加强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我的这节课语文课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本文优美语句的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但是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但显得很空洞。

  三、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12

  作为一个创意手工活动,“创意”是重点。《指南》中指出:艺术教育应以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中心任务。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范例。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可今天是个创意手工活动,如果让幼儿直接进入操作的话,肯定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所以我展示了三张自制玩具范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可能是怎么做成的?不仅积累了相关的技能经验,为下面的操作做铺垫,还通过欣赏成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

  2.材料丰富。

  为了避免幼儿完全按照范例来制作,我提供的材料有很多种类:纸盒类(大的、小的、高的、扁的)、空瓶类、牛奶盒类、易拉罐类等等;还有不同的辅助材料:黏贴纸、彩色手工纸、皱纹纸、瓦楞纸、星星纸等。分四组,分别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

  3.恰当指导。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针对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要进行不同要求的指导,倡导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反对千篇一律的训练,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就像《指南》的要求:教师要“顺应幼儿需要的指导”。

  另外,最后的作品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老师不是用“好不好看”、“对不对”的依据标准来评价,而是根据《指南》的要求:“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坚持性,对材料的探索和操作以及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评价”,不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作品好坏,以免导致幼儿对手工活动失去兴趣和自信。

教学反思13

  《早操》是一年级上册北师版11单元字与拼音(四)中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并且具有和谐韵律的儿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清晨。

  既然如此,从识字的方法看,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不仅要完成认字、写字的任务,还应该在识字写字中渗透汉字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有些字在教学的时候,我尽量从造字的规律与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爱上汉字。于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既用常规识字教学的模式,又从中体现了这一方法的渗透。

  一、 拼读识字,读准字音

  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虑到孩子刚进小学不久,又没有学拼音,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听读识字的方法。可是在这课备课中,我发现这课生字比较少,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又安排在拼音单元内,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拼音拼读识字的方法。

  我先以“识字的方式”引入课题后,说:“早上,太阳公公醒来了,他从山顶探出了半个脑袋朝下面大声的喊,孩子们,快起床了跟爷爷做早操了。这时许多小精灵都赶快爬起来跟太阳公公一起做早操了,你瞧他们都躲在课文里了,愿意把他们找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小声的自读,在自读过程中我不停的表扬那些在利用拼音识字的孩子。这时很多孩子都加入到拼音识字的队伍中去了,达到了复习拼音的目的。

  后来再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慢慢地读。每一个小节中强调个别字音。比如“早操”这两个字音都是平舌,但两个放在一块比较难读。我就在出示“早”时单独强调,出示“操”时也单独强调其发音。最后再连起来读正确。还有“绿叶”的“叶”强调是整体认读音节。

  最后我安排了老师的范读的环节,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模仿老师读出儿歌的节奏来。

  这堂课,整首诗四个小节,也算长的,但在不同的听读环节中,读了几遍。不仅在语言环境中读准这些字音,又为后面的理解背诵做了铺垫。

  二、 渗透汉字文化,识记字形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认字写字应渗透汉字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

  比如出示课题“早操”时,我这样出示题目中的`“早”:写一个日,学生马上读了出来,我又问“日表示什么?”。然后在“日”下面再出示一个“长横”,生读 “旦”——天刚刚亮,太阳紧贴着地面,还对大地依依不舍呢。这个“旦”就是表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那么“旦”加上一个“竖”,就是指太阳离开地面啦。突然间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汉字的故事真多啊。

  为了进一步理解“早”,我提问:早上的时候,我们都做些什么呀?学生说穿衣服,刷牙,吃饭,上学,做早操。于是顺手板书“操”。一边写一边强调做操要用手,所以左边是个提手旁。

  在教学“叶”时,我先很自然的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一张美丽的绿叶图,然后让学生观察“叶”,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学生眼睛再一次亮了起来,纷纷举手,抢着说“口”像一片叶子,“十”像树枝。于是“叶”就在学生脑海里变成了一片有生命的“叶子”。

  又比如,在教学“飞”时,我出示了一张鸟儿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在和“飞”作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了“横斜勾”好比小鸟的头和身体,里面的“撇点”就是小鸟的两个翅膀。“飞”好像在孩子的脑海里动了起来,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以上是我上课后对本课以及低段识字教学的思考,低段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看似简单,其实汉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需要我们以后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设计教法。

教学反思14

  面对课堂中这样的场景,我感到了精神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也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是《台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直想看却没看到的`东西,这不是一份精神快餐,它带给人的感悟会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长久的弥漫,是对孩子们一次灵魂的震撼。

教学反思15

  优点之处:

  1.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

  2.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

  不足之处:

  没有很好的整合评价

  1.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我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整改措施: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对比阅读,通过喜鹊和寒号鸟的对比,明白了勤劳的重要性,不能学习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素描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06

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06-22

《称赞》教学反思称赞的教学反思06-02

《》教学反思05-16

【精选】教学反思05-23

教学反思05-17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06-2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06-28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