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4 16:21: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1

  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音乐教学发生了诸多改变,最重要的是音乐课变得充满了生机,学生也变得活泼开朗。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动手制作打击乐器,编写音乐小剧本,学习五线谱及简谱。教师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活了音乐课堂,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加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愿意并更加喜欢上音乐课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下结合自己课堂的教学,谈谈教学实际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课前认真备课。

  教师准备好本节课所需教具,特别像我们音乐学科,所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乐器准备很多。教学目标内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体现课改精神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并能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善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究与合作、表现,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学生认真参与音乐的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乐于表现和创造,敢于表达和质疑。

  二、关注情境活动创设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的必然性。音乐教育是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而审美教育的实质现在通常被理解为情感体验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情感性的。我觉得,音乐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带着情绪带着冲动去探求,这样的课堂才更具审美有效性。在很多音乐课中,由于缺少情境的创设,使一系列音乐活动简单堆积,显然学生学习积极与参与热情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审美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如,下面请大家一起唱,而后,男声唱,再女声唱,再分角色唱。显然在这样的歌唱中,我们也要考虑,通过怎样的情节串联,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并能主动发现或感受音乐表现中的得与失。

  2、到底怎么样的情境活动创设是有效的?要理解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于教育于无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正唤起学生音乐参与的,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其中,有些情境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意境的,通过人文方式来感受的,故事情节;也有些是在学科范畴内的情境活动,如做一名小小演奏家如何?如熟悉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伴奏——则你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和谐之美又如,情境创设的

  (1)指向性要明确,如为了让学生熟悉新歌,更多的要突出旋律,不要出现和谐伴奏;

  (2)要符合生活规律;

  (3)要渗透音乐学习的方法或音乐表现的方法引导——如提问的或活动,要活动过程始终围绕音乐的特点来展开。

  3、关注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不要牵强,换言之,情境的创设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采茶舞曲的欣赏中,让学生模拟;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有其非语义性与非自然的特点,所以其本身给了学生很多联想的空间。如钱建良的在大鹿一课中,在森林里,你听谁来了?从而引出了一个:××××××,××,而后让学生在凳子上其意义在哪里呢?音乐在前,动作在后通过模仿,聆听再演奏,学生的参与很自然,不然,光拿出一个节奏训练,学生感受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关注艺术活动参与的有效性

  艺术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则是愉悦性、参与性与融合性。这里提,参与性是因为当前的音乐课堂的种种现象,我觉得值得提这一点。愉悦性、参与性与融合性中,愉悦性及融合性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好。现在的课堂学生是开心的,融合方面也不错,音乐多形式的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与人文的融合。但在活动参与的有效性上,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法中教师的把握有失偏颇。这里,关系着一个参与的目标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学生参与很热闹的现象;其参与的有效性,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性不得而知。

  1、关注活动参与的音乐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一种声音的艺术,音乐参与是多方式的,听、唱、动都是参与的方式参与应是有静有动的`,音乐课中流淌的是音乐吴斌老师曾多次提出:音乐课少一些说与解释,多一些现象。描述——描述什么音乐的现象,即音乐元素的变化。这里,我还要提一点,活动中的音乐性。我们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与感受音乐音乐课,关注音乐聆听,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

  2、关注参与的广泛性。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3、关注参与中创造性。

  四、关注落实的有效性

  淡化技能,不是弱化,而应理解为我们如何优化教学技能教学的过程。我们在音乐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就最终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音乐学习中,自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愉悦,获得音乐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样地要在过程中积累对音乐表现方法的理解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具体方法。

  1、关注音乐本体的落实。所谓本体,包括音乐元素的认知与音乐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事实上,技能性是音乐美存在之基础。可以说,音乐的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特点本身所内涵着的,是最基础的。显然,我们认知音乐,感悟体验音乐在各个年级中应有一定的导向性策略与技能目标建构,逐步地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表现与创造——最终“授之以渔”;而不应是,不应是单纯的一听而过的,或只是联想与想像的课,其间还要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的特点、音乐元素或音乐技能本体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因此,音乐教学的应更多地要基于音乐学科特点或音乐技能层面去强化审美情感教育。换个话说,我们在提出“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的同时,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也应该提出:“以音乐本体为基础”、“以音乐聆听为基础”、“以音乐元素为基础”等原则。当然,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将这些“音乐性”特点渗透在学生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去感知去感悟。事实上,倡导音乐技能学习于无痕只能是我们的愿景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有——尽可能。关于音乐元素,有哪些呢?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明白其排序。在新课标中排列的顺序为: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

  2、关注学科学习规律与基本方法。参与要讲求音乐美的展现,如学会有音乐的耳朵。如在为旋律伴奏的活动参与中,如何处理好音响的关系。如二拍子节奏,你能为旋律创作一个伴奏音型吗?学生自主试试。其间应强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创作,伴奏应从旋律而起;另一方面,在个体展现时,应让学生也在旋律声中展现给同学听(不要孤立,或一味地按节奏打,或按教师心里的要求打,这样,学生作品也就会在音乐中起到效果,产生多元化的效果,如娃哈哈,三角铁,碰铃,双响筒,尤其是双响筒,××××××,×。

  总之,要上一堂音乐性强的集审美于一体的有效的音乐课,我们要关注很多方面,我们要学习很多方面,以上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谈了一点体会,在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更好地提高

  课堂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就像陈老师说的:有效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反思2

  多媒体是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巴甫洛夫曾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但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多媒体教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在我们普遍的观念里,多媒体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手段,其不能占据传统教学的主体,然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陌生,往往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主体性的缺失。整堂课花花绿绿的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学生叽叽喳喳、混乱无序,或是幻灯片几十张、课堂主要内容和外延内容、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以致整堂课容量过大,学生很难消化。

  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模糊、缺乏实践经验。其不清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在哪里,是以多媒体或是教师哪个为主体;或是虽然知道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这是多媒体使用初级阶段最常遇见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要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下功夫,而且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上下功夫,既要认真反思每堂课的教学过程,还要不断向同事、专家等学习,更要及时获得多媒体教学后的学生反馈信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同时作用,以尽早克服。

  2、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节奏性问题。在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准备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以及课堂以外的'信息,而这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必须辅以教师的课堂讲解,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节奏?这要因课而异,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讲授风格等要素具体确定。但是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的认知环境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课堂节奏不能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杂乱,而应该协调。

  3、课件制作劳心费时,却只为外观漂亮,实用性差。当前,在很多教学评比中,多媒体课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众多教师为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良的课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MTV等,令人目不暇接。很多获奖课件的制作都是几个人花了几十天完成的,是集体制作的成果,然后由一人去参评,且事先在班级中反复演练、几经修改,使其不断完美;有的甚至在各级教学评比中重复使用同一课件,也不考虑其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讲课几乎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这类课件往往非常漂亮,要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是许多人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明是好处吗?“课堂气氛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学期上不了几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多媒体课例,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件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些。

  总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由多媒体来上,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从而保证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反思3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课堂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反思5

  去年,一直在高职这边教学,更多时间是将精力用在如何备考,如何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如何让他们考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忙忙碌碌中,似乎渐渐忽视和远离了那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中职课堂状态。

  这学期,辅导高职之余又接手了一个普通的计算机中职班,又一次面对那种慵懒的课堂,突然感觉疲惫不堪。为了扭转这种学生上课睡觉、讲话、做小动作的课堂现状,我甚是下了一番功夫。反思本学期的教学过程,有几点感触颇深!

  回想整个中职教育,我们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班50多个学生,想学习的占1/3;学也可,不学也可的,占1/3;完全不想学习的占1/3。学生如此厌学,上课违纪也就在所难免了。

  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厌倦了学习,而在中国这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时代,他们也理所当然的被初中教师定性为不学习的后进生、差生。对他们而言,教师的批评和训斥,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当进入中职后,习惯已成自然,睡觉的、讲话的、搞小动作的,也自然屡禁不止。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责任、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布置他们能够轻易完成的教学任务,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些则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

  首先,恩威并施

  记得第一次进入这个班级时,尽管那种混乱的状态让我厌烦,但我依然面带微笑的向他们介绍自己:“我是一个比较个性的教师,虽然你们比较活泼,但我是喜欢这种机灵的孩子的,以后在我的课堂上,大家是民主的,在我讲课过程中,如果大家对于我的声音大小、语速快慢、教学方法等等,有感觉不适应的,一定记得告诉老师,老师我会虚心的加以改正。而对于大家,我也想提两点要求,希望大家配合我:1、我讲课时特别不喜欢别人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说话,如果有问题,可以等我讲完大家再讨论!2、每堂课我都会有上机的任务与作业,每位同学都必须要完成,完成的好,老师可以奖励你玩会游戏,如果说不会做,老师可以手把手的教你,但如果说不做,那我也只好请你离开我的课堂,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我看不得任何一个学生拿着家长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而无所事事,与其这样,不如眼不见为净,只好请大家离开!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老师。”

  学生在掂量这番话的过程中,即能感受到教师的威严,同时也不至与跟老师敌对,必竟,他们感受的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则要力争说到做到,如果遇到说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我会讲课停下来,目光搜寻讲话者,并注视着讲话者,直到完全安静下来,再不急不慢接着讲课。而如果遇到经历了三次仍不自觉的学生,我则要先请他出去等一下,等我讲完课后,再仔细的.跟他谈谈,找到他不停违反纪律的根源。

  而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太喜欢学、经常心不在焉的学生,我会时不时走到他的跟前,问他能理解嘛,有什么不懂的吗?也许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很可笑,“这么多年了,会有老师问我学不学的懂!会在意我学不学习!”对于这种习惯了被忽视、被定位为差生的学生,当他静下心来时,会被老师的这种行为感动。而对于教师的我而言,这是为我下一步要对他进行管理和约束而做的铺垫,有爱作为前提,所有的教育都会变的容易。

  其次,布置教学任务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这些在初中就已经厌恶学习的学生而言,要想让他们爱上自己所教的课程1、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2、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设置教学任务。

  对于计算机这门专业课而言,课程的优势就是教材的实用性强,因此授课之初,我很少会按照课本的内容,从头一点一点的讲解。我喜欢上课之初,先根据教材所有的内容,做一个实用的,美观的,贴进学生生活的大案例,展示给他们看,大体告诉他们都是用将要学到的哪些内容来完成。学生在惊叹这个美好设计的同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我很注意案例的设置尽量的简单、符合他们的认知,要保证80%的学生,能够轻易的完成,余下的20%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教师跟同学的帮助一起来完成。只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个课堂才能称得上有效的课堂。

  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实践着以上的两个关键点,慢慢的跟学生磨合着,渐渐的发现,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近了,他们会争着做作业,很享受的过来找我讨表扬,厚着脸皮向我讨点玩游戏的时间。多半时候,当他们完成了作业,我会奖励他们玩一会。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的玩,倒不如让他们做完作业后开心的玩一会,至少,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呀!

课堂教学反思6

  《美丽的黄昏》这一课的难点就在于二部轮唱,所以教案的重重设计都是为着歌曲的二部轮唱做着充分的准备。教案的设计分六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第二步骤是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 re do sol”;第三步骤是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第四步骤是听音乐:欣赏黄昏的景色,感受黄昏的意境;第五步骤是学唱歌曲;最后一步骤是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第一步骤,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下一个太阳,问学生这是什么。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思绪紧紧地跟着。“这是太阳!”此时我可以感觉到聚焦在我脑后的好奇的眼神。我再次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这下你觉得太阳是要下山了还是刚刚升起来呢?学生一片议论。“我们都不确定太阳到底是要上山了还是下山,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我慢慢地弹奏mi re do sol )并朗诵似的说道:“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吧!”

  第二步骤就是练唱mi re do sol 。通过优美抒情地多次练唱,分齐唱、二部轮唱,从这里开始的设计是为后面歌曲的二部轮唱做充分的准备了,课堂也开始在我的调度之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听学生练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应的指导,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渐弱等的要求。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继续引导下去,“再过一会儿,你们说太阳将怎么了?是上升还是继续下降呢?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得更低了呢?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师逐个慢弹do si la sol ,最后停在sol上,唱准低音sol 。

  第三步骤进入正题,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我首先引导:“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接着我画一图形谱,让生认出是:3 1 2 |5 - - ‖认出后齐唱,二部轮唱,我在音色的和谐、整齐上特别注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效果还行。然后我连续画两个图形谱要求学生认出:1 2 3 |1 - - ‖ 和3 1 2 |5 - - ‖也注意音色和声部的效果,这一设计又更进了一层,刚才是同一歌谱的二部轮唱,这一环节先通过分开练习掌握,再把两个不同的.歌谱进行二部轮唱,如果这一环节的程度学生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歌曲的二部轮唱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了。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长了一点,但我觉得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时间是需要自己掌握调整的。第三步骤的第三环节是给出歌谱:5 2 3 | 1 - - ‖让学生来画图行谱,这一设计又是考验学生对音高的线条概念,学生上来后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画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但我知道坐在下面的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的,课后我才想到应该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上来画图形谱,老师再加以指导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要点。最后一环节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问学生这个音乐像什么?先是让一个学生起来唱唱,再小组讨论,再一起来唱,最后得出像钟声。

  二部轮唱的铺垫练习到了第四个步骤,我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美丽的黄昏的图片我找了十几张,并且都是很迷人的照片,我的用意在于给学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美丽黄昏那醉人的意境,这一步骤主要是带学生进入意境中来,并且在欣赏图片的后半部分时间我播放出歌曲的音乐,让学生听觉与视觉结合,并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旋律。

  第五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学唱歌曲。第一环节是读歌词。虽说读歌词,但一点都不约束学生,我只需加以引导,黄昏的景色美吗?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就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引导学生有节奏、陶醉的念歌词。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就这两句歌词连起来感叹,让生先念前一句我再念后一句示范,再把学生分两组来感叹,前后高低起伏。有老师在此处评价道:“发现王老师期间的感情朗读,还真的有点语文老师的感觉。”也有老师指点到:“艺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之美直接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冲击,如果音乐、绘画能再配上教师的语言渲染,艺术课堂会真正体现‘美’的特点。这与语文老师的文学化语言有很多相通之处,希望音美专职老师也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给学生‘美’的感受。”第二环节是歌谱学习,让学生跟着我分句学唱歌谱,再连起来唱唱看。第三环节就是唱歌词了。我先范唱,学生跟着琴一句句地学,期间点到要求学生注意强弱弱的三拍子感觉,再一起有感情的唱歌词。在学生熟悉掌握歌曲的时候再进行二部轮唱的训练,先是我示范,和学生进行二部轮唱,再是请两个好点的学生上来示范一遍,再就全班分组尝试练习了。这节课应该是学生体验的多,说的少,老师引导的多,提问讨论的少,一路跟着感觉走的一节课。因此到了最后一块,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原先沉浸在昏昏状态下的学生一下子被唤醒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于打击乐器学生一直都是很喜欢的,课堂也因此被带入了高潮。我选用铃鼓和三角铁为伴奏乐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应该多多运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

  

课堂教学反思7

  课文《番茄太阳》讲述的是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章的主人公——明明展开。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说一说明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同学们纷纷回答:他的`外貌说明他是一个漂亮的孩子,“阿姨,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说明明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同学们一一在黑板上板书明明的人物特点:漂亮、聪明、爱笑、善良、有同情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作者“我”的心情变化是: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从而总结作者心情的变化是明明给“我”的。

  最后,结合课题“番茄太阳”,找出文中有三处用到“番茄太阳”但每次意思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指明明眼中的太阳,第二次是明明的笑脸像“番茄太阳”,第三次是指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这样层层深入,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还是较好的!

课堂教学反思8

  本月聆听了数学组教师的课,他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景创设走入数学世界

  教师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与生活情景相连的导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如:在听初一数学第六章第一节有序数对中,教师把学生所在位置用行与列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在熟悉周围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有序数对及它的作用与意义就呈现出来。

  反思:把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所学知识更易理解。

  二、由点及面,扩展式教学益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__^2-6__+8交于__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由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初三复习课《二次函数十大考点》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时提出十种类型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1、求顶点坐标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

  3、判a,b,c及代数式的符号

  4、一线四点

  5、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

  6、借助抛物线性质求系数值

  7、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二次函数求最值

  9、二次函数考点应用

  10、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存在性问题

  反思: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体系,明确考点,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

  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用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数及其图象》一节中,教师从一句描述新疆气候的俗语中引出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之后同学生一同研究了如银行存款等生活问题,体验了函数自变量与变量概念的产生过程。最后用新学知识把先前的.问题一一解决,首尾照应。

  反思:数学课堂上不应该只关心数字,更应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地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我们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仅是与一名老师有关,它更关系到那些学子们。通过这次听评课,让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师优秀的授课模式与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服务.

课堂教学反思9

  上个星期听了陈春平老师用微视频的方式上了《认识角》,对这种方式觉得焕然一新,于是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课堂里让学生看八分钟的视频,学生能不能接受?家长开通微信后是不是会在收到老师的微信后让孩子会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跑题了,教师怎么才能控制住学生思考的范围?带着这些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一一讨论。讨论后我也准备尝试这种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另一个班级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比较。看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取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想通过设计五个问题来缩小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好地控制住学生。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角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表示、读出你画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画的角大的角。

  4、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请剪下附页3图1的两个角,并进行比较。

  5、今天学习的角与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级里没几个学生家长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带着五个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后就让学生思考回答五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问题了,看的时候有点印象,但说的时候比较难,第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1、有没有顶点(应该是公共顶点),2、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通过视频的观看,并没有理解张口的意思,所以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时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五个问题其实是本堂课的小结,由于时间的仓促,班里有几位学生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如殷大奕同学说墙角有三条边,今天学的角只有两条边,徐林飞同学说桌角、墙角是空间图形,今天学的角是平面图形,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还是非常精彩,也能体现出了上课时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觉得不是很成功,如学生判断角时还有错题,画角没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较还有较多的错误。

  在203班改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上课前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于2班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在3班教学时加以了强调,在引入环节时,我设计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看了视频,回答问题的范围都缩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导致我的'预设:想让学生回答桌角、墙角,牛角等的没有回答上。就更没有学生说到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的,我想反正会在小结时会提到今天学的角与桌角、墙角的的区别,就提了一下角是人民币的单位。在上完角的特点后,没有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让学生练习了。如果总结了判断的方法,这个练习也可以不要。在教学画角环节时只总结了画角的步骤,没有说明画角的工具,导致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现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较时,我用了四个步骤:

  1、让学生猜测两学生画的角谁大;

  2、 通过演示角的变双和缩小的过程,师生总结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让学生通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让学生观看红角与蓝角的比较,说明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小结时我提问了今天学习的角跟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到位。我拿起了讲台桌上的粉笔盒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徐鋆愨同学回答了桌角、墙角是不在同一平面的,是立体图形,今天学习的角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是平面图形,班里想起了掌声。束个课堂对于“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句话没有板书,学生虽然看了一遍幻灯片,应该还没有记住。

  通过两堂课的比较,第二个班级学生的作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家长开通微信,老师通过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视频的微信 ,让学生看视频,增加直观性、形象性,在课前做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定有帮助。

课堂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孩子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放动画片,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进入课题,教师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守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

  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

  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4.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5.提出活动: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接着学生作画后互相评议。

  该课时的教学,旨在利用各种媒材制作模型,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能,针对机器人的不同造型特征合理寻找和运用媒材,提高学生的制作工艺和欣赏审美水准,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机器人”我们并不感陌生,“铁臂阿童木”就是我们较早熟知的机器人动漫形象。本单元学习的设置是探索机器人的独特造型与功能作用.活动一为机械手臂设计。该课时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机器人手的形体结构特点,学习机械形体的画法;又能使学生对设计产品的功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特征得到直观认识。

  在互评时,我发现在进行绘画作品评价的时候,部分学生常有一种畏惧心理,怕答得不好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而顺势使用情境教学可让学生更好进入角色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创造。

课堂教学反思11

  《人类祖先的足迹》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从教学内容的定位来看,它是本学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起始单元,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它是以搜集资料、信息交流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本单元主要以生生之间的沟通为主,通过分主题的研究及之后的信息交流,多角度地了解人类祖先的起源和生活轨迹。

  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和聚焦关于人类祖先的话题,完成个人记录,然后小组在交流分享之后,选定小组共同感兴趣并有能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学生在足够的交流时空中,主要是围绕“人类的祖先怎样由古猿演变成人的”和“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两个主题进行选题;继而学生对此主题进行了科学的猜想和假设,运用到了他们的已知经验和丰富的想象,促进了个性的发展;由于查阅资料必须小组成员各有贡献,彼此协助,所以,对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学生完成的比较好,有了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搜集整理整理过程中,主要在课外进行,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搜集到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表达交流中,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我在备课时,也搜集了很多视频资料、图片并制成了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让学生对人类祖先的足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总之,本单元的“专题研究”进行到“表达与交流”的环节,已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何尝不是如此呢?期待在展示阶段,学生们会有更加精彩的个性体验。

课堂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课堂教学反思13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认为是语文教师的兴趣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古人云:“乐此不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和客观事物的爱和热忱中产生,教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这些无疑都是“兴趣第一”的注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首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愈有成效。有兴趣,内心活动包括情感和智慧是统一的、积极的、满意的`;反之,内心是强求的、被动的、行动上是服从的但内心是厌恶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也必受影响。所以要把激发兴趣作为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振奋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这已是也应该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在教学过程中,表述要准确,语言要生动,形式要活泼,重点要突出,思维要激活,教法要多样。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反思14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同时,我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

  三、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课堂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述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潜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述,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农的`爱子之情。走进文字。就这来说,这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述,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忙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应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忙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职责。”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反思04-19

课堂教学反思(荐)07-09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5-21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4-19

[精华]课堂教学反思07-09

(热门)课堂教学反思07-09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03

[精品]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7-08

美术课堂教学反思06-29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