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2 17:27: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荐)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上过这节课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一、导入。

  导入时我采用亲切自然的交谈与共同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和需求。本课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很多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达到了理想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足之处就是,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有一个是三角形的饼干图片不太清楚,学生看后没有马上看清楚是什么东西。

  二、教授知识过程。

  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画画、想想”的基础上,借助彩笔娃娃画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时先由教师示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作引导,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活动过程细腻、扎实、学生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还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之后,请学生“也用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开”,提供了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的空间。巩固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方法掌握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探究做好准备;“活动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通过“拉一拉”发现只有三角形拉不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实践应用”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回忆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进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老师放稳相框等,学生经历了以已有经验作起点——运用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整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三、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了难点: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已经充分的理解了概念,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这时没有必要再多次重复三角形的概念了。

  由此看出,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习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习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出发之后,继续学习整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设计,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日礼物”替换了课题“参观博物馆”,使“生日礼物”的情境贯穿整节课,以“介绍礼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自我”为主线围绕本课的两个知识点(一是除到个位还有余数,二是整数部分不够除)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探究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一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活动二我放手把学习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是在他们交流汇报时重点强调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我用身边的数学内容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认识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角度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本课注重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勾连。课的伊始,幻灯片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特殊四边形,为学生归纳三角形定义奠定了基础;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梯形上底逐渐缩短,成为“0”时,引出三角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2、本课内容虽多,但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按照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稳定性→高→中位线的顺序展开教学,而三角形的高是教学的重难点。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

  4、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并借助幻灯片和几何画板的演示,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

  然而,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判断三角形的课件最好一组一组地出示;老师在大屏幕上指,“这样是三角形的高吗?”引起学生误解,不如出示课件演示。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探索、改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平均气温的记录和水位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五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学生身高、体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今天讲了一节《租船问题》这节关于解决最优方案的课,本节课是新授课比以往的应用题要难的多,我提前备了一下课,设想了孩子们的几种情况,但是讲解时还是出现了没有想到的`结果。

  1、备课还是不是很充分,应变不是很机智。

  2、我本身有点思维定势,就想按着我的思维走,以至于错过了们孩子的思维火花。应该顺着他们走。

  3、这样大的问题不要放手给孩子,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设置问题,明白每个环节,清晰剖析原因,引导孩子们突破重难点和疑点。

  上完课之后我的感觉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记得之前自己讲失败了肯定会自责,纠结自己。但是现在的感想就是自己学会了东西,是豁然开朗后的喜悦。原来我变成熟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人感觉成功之处:

  1、调动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和实际联系在学紧密的情境,小明去学校该如何选择道路,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猜想、回答的欲望。利用三张小纸条摆三角形的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亲自动手,亲自实验,并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放三角形的成果,学生感到的是无比的成就感。在猜测中继续验证,继续摆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快乐的学习。巩固时的报数游戏,使学生重新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2、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小明去学校的选择道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解决公园小路问题,(PPT展示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这样,正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学数学又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思想。一个回归,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3、合理设置实验,建立思维模型,形成学习过程的积极成长。通过合理的安排猜想、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一步步的形成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做练习题,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使学生又得出思维的精华,只要判断较短的两边各与第三边的关系就可以了。

  4、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莫大的支持,营造了一个合理、轻松、积极、乐观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正确的动手操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时候,在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得出一个无比正确的答案的时候,教师给予的是“你真了不起!”等伟大的评语。从而,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个别学生因个别原因没有正确的回答,或是用别的方式的回答的,教师给予的是肯定的、委婉的'引导,在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回答,如何正确的去思考。

  5、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我们动手实验操作摆了三角形,我们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用规范的数学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在每一次练习梯度上升的数学题目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上的碰撞!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自己的那可以跨越、可以前进的一小步!

  6、通过当堂检测,很好的落实了学习目标,总体学习效果不错!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回答、操作,还是学生在自己总结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甚至进一步的发现数学知识的妙不可言(用较短的两边和去比较较长的第三边),乃至最后,课堂结束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都可以证实,这堂课达到了我设计时的目的。

  不足之处:

  1、临时板书稍感凌乱。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下次一定不要留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印象。规范从我做起!

  2、课堂数学语言应该进一步的准确、规范、简练。

  3、数学题目的展示不够完整。一个完整的数学题目可以规范的感觉,并锻炼学生审题的能力。这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是因为时间准备的比较仓促。

  4、进一步附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任何心理上的跨越都可以给学习的道路上增加不可想象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进一步形象,进一步直观化。进一步迎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这节课我设计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融入了动画和音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活了学习的热情。希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好的,我来帮您修改一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一起争吵。等一下,这不对啊,三角形怎么会争吵呢?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三角形们能够说话,它们可能会争吵什么呢?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通过这个有趣的想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和,以及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利用身边的学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同桌两人一组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抽查小组上台把合作探究结果输入电脑表格一便统计和观察。但是由于需要帮助学生输入电脑,不能对每组学生的测量进行指导及询问,很多学生是运用180度这个结论来量的,不过还是有一组学生测量后得出结论是189°,有了误差。下面我就引导学生哪个角是180°,以致学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师生共同撕拼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撕拼过程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我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有时间的有限,不能让所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这一撕拼的过程。但是课件上我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

  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名为“挑战不可能”的游戏,旨在巩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规律。通过展示多样化、层次化的练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课后,我设置了一个“荣誉殿堂”,由主角“三角形”出题,带领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这样的游戏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考虑将游戏设计成小组比赛或男女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学习、进步,最终争取进入“荣誉殿堂”。

  总之,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实现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图片,还可以播放音频和动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它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清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扩大课堂容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习,那就不能靠练习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法》一课,历经选课、磨课,得到了张志娜校长、郭子平主任、魏瑞霞老师三位专家的细心指导,工作室成员、同事们的献计献策,终于顺利讲完了。通过这次讲课,带给我许多前所未有的体验,帮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我以后在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下面就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反思。

  优点:

  1.新知导入前的抢答游戏从不同类、不同单位和单位划归三个方面揭示单位统一的重要性,渗透了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为小数加减法做好知识铺垫。

  2.在讲解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对错误类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正确的方法。

  3.练习题的设计巧妙、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道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再次巩固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还渗透了估算教学。

  4.进行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不足:

  1.课堂语言不够精练,个别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讲解引导稍多,缺少学生独立的思考与交流。

  2.对2.3-1.46的处理应再细致些,如与加法进行对比,这里为什么不能把6直接落下来?再如算法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进行教学,10个0.01减6个0.01是4个0.01再次强化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让学生丰富对算理的.理解。

  3.验算的方法是根据什么知识?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相联系,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思考:

  1.关于5个门+3个窗,在胜采小学试讲时,学生第一反应报出“8个”以后,学生又迅速地改正了,认为门和窗不一样,不属于同一类,所以不应该直接相加。在此次讲课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一会,甚至有学生说到5.3个门和窗。反思此环节,可能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门和窗虽然不属于同一个单位的,但是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是都属于房子的一部分。如鸡和鸭虽单位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家禽。此素材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改成“5个门+3头牛”。其次,前面两道题目的处理没有凸显出单位的重要性,在胜采小学试讲时,在第一个问题“5个苹果+7个苹果”时我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答案“12个苹果”就给学生了一种正强化,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马上会从单位角度去想。而此次讲课,前两个题目我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歧义。

  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三次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逐渐让我清晰计算教学的模式,就是计算教学一定要依托情境进行教学。第一次设计了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比赛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比赛成绩。这里的成绩都是两位小数,无法突出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当时还计算了五轮比赛成绩,耽误的时间比较多。第二次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编出小数加减法的题目,针对各种类型进行算理、算法的教学。课后研讨时,专家指出,对学生来说,直接理解算理有些抽象,最好是借助实例或者是图形来理解算理更清晰。所以就有了第三稿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依托元、角、分的知识明白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这样学生就从两方面理解算理,更有说服力。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与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教学生原版知识变成教学生学会探索知识,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如:用同样的三块橡皮泥,3人分1块、6人分2块9人分3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顺序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0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5-1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5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0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实用】05-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6-1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实用)06-24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6-1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