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15:53: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必备)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利用性质与判定的互逆,学生对四个判定定理的掌握比较好,而且由于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判定都进行了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书写练习,因此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和语言能力。

  今后应加强的方面:八年级按照课标不要求书写规范的证明过程,学生的几何证明题仍然是一个弱项,因此有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会分析,但是书写不规范,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 应用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知识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三、总体反思:首先是学生如何顺利的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书本给出两个例子较难,按照书本的引入,一开始课堂就可能处以一种安静的思维,处于很难打开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所以才在学案中搭梯子降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继续探索与学习;实际问题的难度设置上是层层深入,问题也是分层次性,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预设问题能力,课前充分备好学生。例如:以前学过整式方程,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如果不事先详细解释清楚整式方程这个词时,合作探究二进行的就不会很顺利。

  最后,我们应让恰到好处的鼓励语和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在愉悦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应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系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

  (6)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加强课外作业布置的针对性。让每个学生课外有适合的作业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正确看待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克服两极分化。数学课堂上多考虑、关照中下生,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进,肯用手。

  (7)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平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平时要关注课本、关注运算能力、关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我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

  3、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讨论,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1、关注对教学难点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数学思维迅速丰富、过程大步跳跃的地方,所以在本节课难点教学中既注意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又注意了化难为易的过程,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不断启迪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这些将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同时提高。

  2、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逐渐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

  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教材,精选例习题,分层施教。本单元教学是以习题训练为主的,教学时注意选择了有层次的'例题和练习,采用“兵教兵”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是由浅入深,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做”中学。

  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节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既复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又引出多项式相乘的运算。由于所拼图形的面积会有不同的表示方式,通过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可以使学生用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教学反思3篇》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何方法对多项式乘法法则有一个直观认识,再由几何解释的基础上从代数运算的角度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历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体现了以探究为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学思路。

  5、加强反思,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习者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获得更多的学习思维和分析思维,将会使它们变得越来越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例如本课中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转化”的思想,运用乘法分配律时的“整体”思想,拼图列式中运用的“数形结合”思想等,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教学过程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版本《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从展示大量实际情景入手。螺旋式地上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通过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与变量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常量、变量和函数的基本概念。本课内容定位于对生活中函数关系的分析,通过对实例中函数关系表示法的比较,引出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内容编排中,力求体现“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统一,整个设计的意图,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自觉地加以数学上的分析,而且在于通过对函数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发展。本节内容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有关函数知识的基础,无论是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本节课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以活动的形式推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主导课堂,所以一定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和思路,使课堂能放且能收。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整节课是一个动眼观察、动脑归纳、巩固应用的动态生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教师要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对于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在评价时,坚持“积极评价”原则。同时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教学反馈”型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维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出梯形的定义,并由学生介绍梯形的有关概念。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

  在例题处理上,我以题组训练的方式出现。从学生熟悉的`一个图形出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该题目的分析和证明,老师在中间又可以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些复习和回顾。在熟悉图形的基础上,注重图形中所隐含的其它结论。让学生学会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出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联系的眼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几何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思维跳跃的部分。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在告知学生:几何的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希望同学们学习几何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道道题,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四、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六、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七、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应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有较高的难度,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导入中,我以创设问题情景的形式,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探索如何测量一个池塘边上的AB两点之间的宽度?办法是只要在池塘外取一点C,取CA的中点D,在取CB的中点E,此时只需求DE的长度,就可知AB的长度。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材体现的是学习有用的数学。对于导入中设计的这个问题,班级里即使是基础非常差的学生也被吸引到思考的队伍中。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内容如下: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和一张梯形纸片,(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样的图形变换?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能出现三角形中位线,引出本节学习的课题;二是为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埋下伏笔,也是有助于用运动的思想来思考数学问题。此时教学体现的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简单应用,学生们也都能掌握,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一安排体现了标准中的一、二。但是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并不是很多学生能想到的,教师的分析不管如何精彩,辅助线的添法不管如何巧妙,学生能否在证明中提高能力,这是个长久的过程,所以此时教学体现的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思考,才能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听了向坝中学廖秀丽老师的一节课体会颇深,首先他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1+∠2+∠3+∠4+∠5=?其实∠1、∠2、∠3、∠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

  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本人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讲解,锻炼学生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其次通过四道习题巩固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它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16。

  因为除不尽,此题正好纠正了学生一个思维误区,我认为此题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个学生极易犯的错误,有利于深化学生知识,且本人用×180°=6×360方法解决更简单,更能使思维上升一个高度。

  集体备课时对如何引入外角?产生的疑惑,是利用跑步身体转过的角度,还是直接出示定义,要处理的非常到位,真正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这种讲课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和,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仔细研究了一个课件,知道了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这堂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这一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研究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课堂设计程序是:

  例题1研究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PQOR的面积与k的关系,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x、y轴的垂线三角形PQO的面积与k的关系,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个动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S1、S2、S3的面积总有S1=S2=S3;

  例题2揭示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两个交点的关系(关于原点对称),过两个交点并且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k的绝对值的4倍),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几种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学生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

  例题3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结合,进行了比较简单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进行面积的和差组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到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时,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够应用自如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回想起来,还是结合个方面的知识内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题目类型学生的达成率不够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必会内容,本课教学有一次函数的基础,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有多困难的。因此,本课在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前面安排函数性质的复习,学习和巩固“在每个象限内”的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情况的有关应用问题,例如第4小题,A(a,b),B(a-1,c)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探究a的各种不同的取值情况下,b与c的大小关系。

  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安排了两个例题两个练习,题量不多重在使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着重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图形研究问题的习惯,另外,例题2需要学生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几何知识解决点的坐标的探究,去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试题也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几何问题的研究,学生不是很熟悉的,因此,培养学生各种背景下数学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由于在上面两块内容上用了很多时间,本课对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没有作研究,安排在下一课再作学习。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八年级(上)的内容,而上课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轴对称等类似概念的学习经验,然而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也对平移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平移的概念,首先,我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在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件演示,使平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平移有了充分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归纳“什么是平移”做好了铺垫。从课堂反应的热烈程度及课堂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样做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会找平移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理解并能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材的编排是通过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的平移来呈现这个教学内容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通过三角形的平移来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并且难于突破难点。于是,我把它进行了分解:点平移——线段平移——三角形平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遵循先扶着走(点平移)、接着半扶半放(线段平移)、最后大胆放手(三角形平移),这样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各有侧重:“点平移”侧重于认识相关概念;“线段平移”侧重于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注重小结方法(学生归纳),学法指导;“三角形平移”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真真正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样做较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让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同时,还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如一个组代表回答后,就算是回答正确了,也要给其他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整节课还贯穿着一条暗线: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平移解决问题,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生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全面、充分等等,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1.初中阶段,求函数解析式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用待定系数法解题,先要明确解析式中待定系数的个数,再从已知中得到相应个数点的坐标,最后代入求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时,有三种方式假设: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式y=a(x-h)2+k(a≠0)、交点式y=a(x-x1)(x-x2)(a≠0,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我们要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函数解析式进行假设.

  2.存在性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问题,通常作为中考的'压轴题出现,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假设其存在,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根据所画图形进行解答,得出某些结论;最后,如果结论符合题目要求或是定义定理,则假设成立;如果出现与题目要求或是定义定理相悖的情况,则假设错误,不存在。

  3.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于某些不确定的情况,如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数量变化、等腰三角形的腰或底不确定的情况、直角梯形的直角不确定情况、运动问题、旋转问题等,当情况不唯一时,我们就要分类讨论。在进行分类讨论时,要根据题目要求或是时间变化等,做到不重不漏的解决问题。

  4.动点问题,首先从特殊的运动时间得出特殊的结论,再变为说明在任意时刻,里面存在的普遍规律,对于此类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先用运动时间的代数式表示出运动线段以及相关一些线段的长,然后通过方程或比例求出运动时间.

  5.求最短路线问题,它与求线段差最大值属于同一种典型题的两种演化,都是利用了轴对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前者用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后者使用的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后面设置的“数学活动”栏目,介绍了2种特殊的两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1、个位数为5的相同两数相乘,即个位数为5的数的平方的计算规律,如:

  15x15=1x2x100+25=225

  25x25=2x3x100+25=625

  ......

  125x125=12x13x100+25=15625

  105x105=10x11x100+25=11025

  ......

  计算规律:(10a+5)(10a+5)=100a(a+1)+25

  其中a可代表任意正整数

  依据:(a+b)2=a2+2ab+b2=a(a+2b)+b2

  则有:(10a+5)2=100a2+2x10ax5+25=100a(a+1)+25

  2、两个数上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数相乘,如:

  53x57=100x5x6+3x7=3000+21=3021

  38x32=100x3x4+8x2=1200+16=1216

  84x86=100x8x9+4x6=7200+24=7224

  71x79=100x7x8+1x9=5600+9=5609

  ......

  计算规律:(10a+b)(10a+10-b)=100a(a+1)+b(10-b)

  依据:多项式x多项式

  这些计算规律给学生提供既快又准确的工具,建议老师多给出或引导学生总结这样的计算规律。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校进行的课改,倡导“导思议练”“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够较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新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课件,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成功的达到了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的目的。

  在例题和练习的研讨中,通过一道证明题的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在今后的课堂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

  (2)在学生回答时,应通过语音、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造;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予以肯定鼓励。

  (3)数学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在展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数学思维的教学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结论性知识的同时获得大量的过程性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学反思04-23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08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3-24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2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6

数学教学反思06-1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经典)06-26

数学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