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时间:2024-06-24 12:16: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1

  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好的一面与不足之处。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课堂展示还算有效。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帮一”互相检查、同号抽查及抢答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了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还算是有一点成绩的。40分钟的讲课,值得一说的优点却只有这些,真是惭愧。看来以后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2

  从学校组织的朝圣学员课改展示活动中,我受益颇丰,具体如下:

  1、在对练习答案时,小组讨论、统一答案后,将答案由6号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小组再就问题再互相提问,以加深印象。

  2、在小组展示时,尽量5、6号讲,3、4号总结,1、2号提升,7、8号紧跟(尽量让其讲,树立自信)。

  3、在新授课或练习课时,每组2号到其他小组抽测检查本课所学内容,尽可能抽7、8号。

  4、把课堂的指挥棒交给课代表,应该会更好。

  5、激发学生斗志,鼓励每组的`5、6、7、8号,挑战1、2、3、4号,在“激战”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收获应不仅如此,诸如各位老师的爱生、敬业精神等等,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在课改过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3

  一、丰富初中历史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感兴趣,他们才能具有学习的动力,进而才会产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的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史料,运用既丰富又形象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强烈求知欲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远古人类的讲课时,教师可以搜集那些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关的史料,除课本上所附的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有关远古人类的头骨复原情况,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多种史料有序的向学生展示,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那么,学生就能够形象的了解“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

  二、推动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受到历史课时以及篇幅的限制,某些问题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完整充足的内容知识,只做出结论式的评价,使学生难以理解,再有就是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结论式评价没有兴趣,更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容,就得需要教师运用史料来解决,适当地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鸦片战争开始后,我们中国人民为反侵略而采取的一系列反抗战争以及战争过后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直观丰富的史料展示在学生面前,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教师分析,讲解具体的史料过程中,枯燥而抽象的历史概念被直观形象的解释开来,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散全面学习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发展能力的目标不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

  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时,怎样让学生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正确的看待历史发展。史料A: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人曾翻译一本名为《平民政治》的书籍,但后来他决定更名为《共和政治》后进行出版。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在更名《共和杂志》以后,却变得非常抢手。史料B:辛亥革命之后,绿营制度并无太大变化,当值的,仍照时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首先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史料A反映了国民初期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在中大城市发生的现象;史料B反映了辛亥革命未给那里带来什么变化,反映出在一些偏远县城发生的现象。学生心理开始一定有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当中的影响力并不平衡,深入人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分析史料,要全面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理运用历史史料,实践“度”的把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选择性的运用一些史料,但是要注意使用的“度”,不可以忽略了历史教材。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篇幅或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选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史料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也得注意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史料,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课本,致使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量的史料贯穿于教学当中,才能恰到好处。

  五、优化选择历史史料,实现针对教学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形象直观的音像史料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理解史事以及历史概念等。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教学,运用史料也得有所侧重。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着重运用音像史料,针对初三学生,随着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中考的情况所需,着重引用文字史料。只有根据初中学生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的选择史料,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4

  一、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卜,教师应当优化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规避传统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讲解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单纯地技术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与学之间的木质,多数的历史教师占据课堂主导的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初中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引导,非常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历史课堂,在课堂设计的环节精心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给子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调动自己的思维,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整自己的历史课堂学习地位。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设计提出一此引导式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学习义景之治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大汉土朝为什么会昌盛很长时间?”、“义景之治期间都涉及哪两位皇帝,分别出台了什么样的治国策略?’’等等问题,教材中对于义景之治的细节讲解得并不透彻,学生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必然会通过多个渠道查询资料,了解义景之治期间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进一步探究两名皇帝实施的治国策略与治国方法,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义景之治的历史含义。

  二、历史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动力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学科,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够让学生塑造正确的历史观以及社会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观念。中一纯地讲解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必然会十分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初中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会产生疲惫感,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大多数的初中生背诵历史知识的时候单纯地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完了之后会产生一种怠慢的心理。初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融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氛围内,重视对于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和培养,让学生能够跳出讲话思维的学习模式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进而提高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在更新自我的历史教学观念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长远思考的观念,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更好地认清现在,思考未来,让初中生正确认识历史知识的学习模式,纠正学生以往形成的历史学习就是为了背诵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社会知识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和道德索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不仅如此,历史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长,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及情感态度。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不是为了死记知识,而是为了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的纠正,所谓的“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过去事件的探究,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口常生l中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优化提高自我,从而能够真正地探究事物的木质,从而面对社会上存在的诱惑以及观念,初中生能够拥有自我独立判断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让自己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及学有所乐。

  三、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造吸引学生进入到历史知识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知历史知识,加深知识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学生热悉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近代史知识,在电视和电影题材的烘托卜,学生掌握了材料分析的能力,除了影视题材,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搜寻一此历史图片、历史义字等等让学生在既定的背景烘托卜感受当时的事实,进而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

  四、总结

  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吸引学生融入到历史课堂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为此,木义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初中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全面投入到历史知识的记忆以及分析中,从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以下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历史教学目标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从他人的实践中得来的,而自身的教学实践则是教师直接获得教学经验的法宝。在课后,教师及时回顾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应,并结合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查找出原因,找到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改进那些对课堂没有作用的行为。

  课后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对课堂讨论环节的反思,如为什么这节课学生的讨论不是很积极,有没有及时表扬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想法,有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等;还可以包括对课堂语言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的反思等内容。没有反思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会有帮助。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历史教师从各个方面去把握,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能更从容地建立起高效课堂,让学生高质量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课后教学反思04-10

教学课后反思05-22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06-21

课后教学反思最新03-14

音乐教学课后反思05-08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06-07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美术的课后教学反思06-0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6-12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