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3 10:14: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

  (一)关于“名著导读”的反思

  本学期主要是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课贵在选好角度,即,切入点。它既不能“杂”,也不能“乱”,应当条理清晰。本节课我就从“人物描写角度”切入,着重讲评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形象,采用人物“分类”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众多人物有了“归属”感,不再那么“杂乱”,无头绪,仿佛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导读课还贵在讲得生动有趣。如果授课时“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趣,单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方式、语气。我在上本节课时,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讲坛”的方式,把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力求讲得风趣、幽默,这就需要一个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与积累。

  (二)关于“文化经典”的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先秦诸子论著承载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诸子首先是作为散文存在并流传下来,先秦说理散文还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因此,文化经典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文学欣赏层面来阅读各篇文章。

  一、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艺术。

  (1)欣赏人生格言。翻开文化经典,我们的确会发现,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庄子》《荀子》,都能找到许多既精炼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与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赏修辞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文化经典又一语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赏描写语言。作为散文,先秦诸家十分注重细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与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赏人物对话。先秦散文中,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神态、形象,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5)欣赏积累熟语。现代汉语许多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也是来自经典论著,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积累并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的体例,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其说理方法与艺术都是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中加以提炼、归纳、运用。

  (1)逻辑推理与思辨色彩的说理艺术。(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说理艺术。(3)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又论据典型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诸子百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在其“说明”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语文选修课程,教师眼里看到的首先应是一篇篇充满魅力富有个性的“大师级散文”,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品赏,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文学涵养中去领悟大师们卓越的智慧。

  当然,本学期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论语》《孟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与渗透,还处在边学边教的层面,还无法有独立的见解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自学、领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东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3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结合实际情况学习了别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设想,训练发展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坚持提前备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注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课前预习、听课学习、训练拓展、反馈迁移各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做到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在写作教学方面,

  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语文背诵。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关心爱护和转变差生。总的说学生语文基础较一般,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就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力争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

  近段时间在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共分四个专题: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越复习越觉得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博大精深,韵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诗歌往往通过几个意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有限的诗句里蕴含丰富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握住。但我发现通过从这几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握住诗歌鉴赏的诀窍,提高高考得分率,甚至能向满分靠拢。所以系统的.指导学生复习诗歌鉴赏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先从鉴赏诗歌的形象入手,先梳理出一整套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的文化意义和常用的一些意境修饰语,要求学生在早自习的时候背下来,记下来。上课的时候我再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一些例子,一步步引导他们答题,并一起归纳出答题的步骤,最后辅以随堂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我发现效果还很不错。

  后面几大板块我都按类似的步骤进行,发现学生比较能接受,碰到诗歌鉴赏题的时候也不再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也通过教学对诗歌鉴赏的知识有了个系统的了解,让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也有了个新的提高,可见,做任何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准备,有条理有系统地去完成,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另外,通过诗歌专题训练也暴露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太懂诗歌,这极大地影响了做题。试想,一首诗歌写什么内容你都不知道,那不管教给你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所以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时间里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读诗歌,背诗歌,赏诗歌,以期他们能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形成鉴赏诗歌的语感,提高他们一点点读诗歌的素养。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5

  要情思飞扬,声情并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有“味”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离我们比较久远,很难产生像作者那样的情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营造一种氛围,“感觉”对学习语文来说十分重要。就好比电影的背景音乐让你在了解剧情前就进入它的话语范围。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的关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同学们在极具“京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歌声悠远,京味袅袅,在加上那各种各样古老胡同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于是上课就有了较好的氛围。这种“味”和“情”在自觉不自觉间就打动了学生,近而就能很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很难把握也很难和课本里的“文化”等同起来,于是我开始播放幻灯片,引导他们“文化”是一种我们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们身边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过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人文现象呢?大家开始好奇,抓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认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方能融会贯通,终生受益。

  三、发挥教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我认为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碟,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进能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7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8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 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比较浓厚,兴致比较高涨,反应也比较热烈,并且不仅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还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美。

  学生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也有所体会,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能从中学会主动思考,并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思考到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认为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女子社会低下,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非单纯的一个男子的负心。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

  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黄老师和李 老师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1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

  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2

  高二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2、精心编写学案,引导学生把握“双基”(诗词教材的名句、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等)有做有改,有改有评,提高学习效率。

  3、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4、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走上讲台和同学们分享,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信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1班和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1班是理科实验班,6班是理科普通班。虽然两个班的层次不太一样,但在语文学习方面,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语文兴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则,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欲望着手,坚守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坚持“每课能得、每课必得”。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

  回顾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感慨多多,收获多多,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教学过程,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

  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把学习重点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庄子》的学习,帮助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强调对古诗文名篇的记诵,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巩固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基础,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四.及时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我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高考热身、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并且可以据此随时调整教学。

  五.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本学期,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评比。推荐学生阅读《名著导读》和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帮助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素质,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每周,我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并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反思。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加改进。

  1.在课堂上还要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

  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

  4.和学生多进行交流,特别是给学生强调一种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要多读多记多写,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工作。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还有课时严重超时,原计划用四课时教学的,最后用了六课时,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结果有可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告一段落,感觉自己尽心尽力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仔细回顾起来,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总结,需要提高。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甚至有些学生漠视语文,表现出了种种的消极心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够,效率不高,确实值得反思。现在我结合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不正确心态和解决方法做一下归结。

  一、学生的不当心态

  1、漠视心理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文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不问质量与字数,不关心老师给出的分数。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学生学习被动,你让他学点他就学点,你不说,他就不学。你让他背书默写,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来,但一写就出现错别字。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提问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焦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心理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虽然老师提出要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但其充耳不闻。真正遇到与教材有关的题目时,却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决办法

  1、变更教学的内容

  课堂上需注意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主动把教师“一言堂”夺取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满足于口头上、认识上的转变观念,不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变革教学行为,课堂上便不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鉴于此,我认为,应树立“五不”意识,即: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主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师应甘愿成为课堂的配角,不与学生抢风头。

  2、注重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进行成功教育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俗话也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不能让他们自暴自弃,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尝试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自己边教学边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1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1-26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6

(优秀)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荐】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15

【优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9

(必备)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精品)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9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