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1 14:53: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对学生来说,这世界是新奇的,问题无处不在。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力,就等于赞赏了他们的“无知”,赐予了“求知”的自由。他们会在质疑中道出自己认识世界的热情,对一切事物的关注;在质疑中舒展不羁的个性,驰骋任意的想象;也会在质疑中,学会勇敢,取得自信,养成能力。笔者曾看过《鸟的天堂》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段,教师就是在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感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案例一】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急切地想见到鸟,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这是作者的错觉,因此作者用“仿佛”。(学生掌声鼓励。)

  生:我想是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还有,当时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用上“仿佛”更准确。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这么多不同的解释,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平时写作文时,也会像作者一样,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地用好每个词。

  【案例二】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课文中说“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能解决吗?

  生: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升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可能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感悟】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可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不知道什么”,提出“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以“无知”为学习的资本,以“求知”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求新的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无形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特别是片段2教师备课时可能没想到这个问题,所以学生提出来,便承认自己没想到,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有孩子能解答,虽然一下子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不过教师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教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通过分析提示学生作文时应注重观察、思考;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从而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

  【触类旁通】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去引导。

  (一)“乱”中求“整”,“散沙”中求“真金”。

  阅读教学中,“读”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质疑不是课堂上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的时间。学生这时的提问可能会如一盘散沙,有对字音的没把握,对词意的不理解,对写作背景的好奇,对思想内容的疑问,或是对篇章结构的困惑……其中问题的质量也必定参差不齐,为此教师应肯定学生的问题价值,灵活处理问题,保护学生的质疑兴趣。对学生所提的内容不一、质量不同的问题,解答方式有:一、该生自己读书思考解决;二、其他学生立即作出回答;三、学生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四、教师提供答案等。

  (二)找准“切入点”,反复品读

  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之后,教师便要从整体目标出发,找准“切入点”抓住重点词句及段落以点带面,启发思维,挖掘文章精髓,指导阅读,完成目标。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应充分体现学生文体地位,让其主动探索,达成目标。教师可根据初读质疑时的关键性问题,相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或抓关键点、或疑难点、模糊点、兴趣点等,引导学生在深层次内质疑,提高质疑水平。

  众所周知,如今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被“长流水”所代替。学生的质疑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说问题是一张弓,那么思维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开,箭就射得越远。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思维力度,就在于问的恰如其分、恰倒好处。课堂是动态的、有生命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解决力、巧妙的引导力、稳定的控制力等。学生的表现可以充分加以顺水推舟,课堂也会变得更加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牵引教学进程的教学思路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们往往是教师独自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或友好或懊恼地“请君入瓮”,从而在学生身上求得教师所定的答案,完成教师所定的目标,攻克教师所定的重难点。虽然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但是否真正符合认知活动的规律及本质呢?细一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又如何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并不了解;而教师也不过是无疑而问,问都是自己知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只是想应灌给学生。难怪,我们的课堂,低年级学生问题多,中年级问题少,到高年级就根本不问了,这些现象难道不该我们好好反思吗?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课文已是我第三次教,每一次教后的感受都不一样。记得第二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所以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是多么地富有生命力时,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因此在这次的教学中,为了改进前两次教学中的不足,我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搜集大榕树的气根的图片、众鸟纷飞的景象,同时下载了几首优美的曲子来作为学习时的背景音乐,尽可能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由一个关于大榕树的美丽传说导入新课,随之进行一段配乐解说,“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学生的兴趣马上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然后非常自然地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让学生先对鸟的天堂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的一句表达巴金爷爷情感的句子,即“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齐读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马上提出了: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由疑促思。

  从整体入手后,再具体引导学生感受这棵大榕树的特点。教学这部分时,由我来配乐朗读,让学生去尽情的想象这棵大榕树的样子。刚读完,一双双小手刷地举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榕树”,“老师,刚才你在读的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这棵榕树了,它可真大啊”,“我眼前好像出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我马上进行点拨:同学们,这是你的感受,那么巴金爷爷对这棵榕树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异口同声地回答: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让学生反复读,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走进文本,结合交流的关键词句去感悟体会语言的内涵,感受榕树的美丽。但是,很遗憾的是对于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体会新的生命时仅停留在表面,思维比较局限,记得前两次在教学这课时也是在这个句子的学习时不够顺畅,在这句的指导上欠妥。

  感受了大榕树的美丽后迁移练笔,引向读“鸟”。这部分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鸟的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为什么这里的鸟会这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是给学生介绍了一份关于天马村的人们是怎样爱鸟的小资料,接着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学生对这个练笔特别感兴趣,就连平常特别爱调皮捣蛋的思涵也特别积极,高高举起他的手,生怕我不给他机会。之后,出示了一段众鸟纷飞的视频文件,学生一片欢呼,兴奋得不得了,本来并没有要求让他们发言,可大家却在观看后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想来交流自己的观后感。记得有一个孩子说道:这里的鸟可真多啊!各种各样的,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然后我顺势点拨:孩子们,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非常轻松地就理解了这个新词。紧接着,我又试着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树上还有些什么形态的鸟呢?画眉鸟可能在唱什么呢?最后,再次回到写巴金爷爷感受的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时让学生再来解答课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学生的体会就很深刻了。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思言不讳地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一篇文章学得如此血肉鲜活?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章的意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字深处的人性人情讲述得如此声情并茂?静心深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友善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和谐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多的是探讨语气,少的是话语霸权,师生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是平等的。民主是自主的温床,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正因为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热情洋溢、激情四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一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此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

  “青山正补墙头绿”,“熟读深思子自明”,在课堂上,学生既有充分的自主学习,也不乏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前,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明确了合作的任务;合作中,教师一以伙伴的身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在合作学习结束后给出展示成果的机会,给予总结和反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三、新颖的教学策略。

  这节教学的'课堂模式是开放的、生动的、变化的、。其中,既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单项对话,又有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立体对话;既有静止的图片观察,又有生动的录象欣赏;既有正面的鼓励,又有侧面的“激将”;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由衷赞叹,又有学生对教师的真诚评价;既有教师的与生为善,又有学生的自以为非……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呢?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浸润着人文色彩,负载着精神的使命。但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方式却不是简单的传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教师用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思维与思维的摩擦,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是风格各异的人,是千姿百态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用各种方法被唤醒、被激发、被升华!为人师者,应该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带领学生至峰颠领略秀色,至波心触摸海魂;带领学生感悟阳春白雪的昭示,倾听高山流水的应和!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一定会重新审视教案,审视学生,审视自己,以求将课上得更好。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手捧新的《课程标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已如出征的号角吹响。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没有正确的答案,但相信一定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巴金的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其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本次优质课选取了第一组课文最后一篇课文:巴金的《鸟的天堂》,选择的原因一是因为课时恰巧顺延到此课,这是一篇语言非常美的,相信孩子们对此课也很感兴趣。二是因为想从区优质课略读课文的研读中多加领悟,立足实践,真正的略读课文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对于此课,我提前设计了预习学习单,将字词的学习放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并且以表格的形式梳理课文脉络,让孩子梳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经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直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接下来的拓展延伸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在课文感知方面,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就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如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众鸟纷飞”录像,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再引导学生谈感受,将感受带入朗读效果就比较好了。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由于本课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一重点,所以我提前设计看生成单,学生当堂练习“找句子”,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着两种描写方法。随后又将这两种描写方法带入写作:以小鸟的身份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当然此次优质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感谢组里的姐妹们给我提出了这么多宝贵的意见,每一条意见都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在课堂语言上多加斟酌,教学设计上更加完善,给孩子预留出更多的时间用来交流与练笔,抓好重难点,取舍得当,同时也多向前辈们学习,争取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四次有引号,最后一次没有引号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习本课时,感到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是:

  1、学生明白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应该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鸟类演讲比赛”时,学生就真正表露了自己作为一只小鸟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爱护鸟类的感谢。

  2、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真实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的美与群鸟纷飞的动态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3、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对于我在在后面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我认为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态”中展开“对话”,能活化教材,使教学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了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分析的多,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文中的优美句子,在赏析之余,还应该多加仿写,但也因为时间关系漏掉了。今后,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跃歌唱。作家巴金用朴实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大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让我们的心不由颤动,让我们的情为之动容!带着美好的夙愿,我开始了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同样焕发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习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几许的遗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细微之处是课堂,上完这堂课,这一环节深深印在的脑海中,就是学生板书时,写字不规范,然而我没有指出,孩子们不良的习惯不正是我们没有及时地去纠正造成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其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时间安排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有时我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甚至出现教学节奏前松后紧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我经验不足之外,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今后应该逐步积累经验,改善这种状况。

  以上是我对教学《鸟的天堂》,结合前面两课教学的一个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不断进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执教本节课之前,我多次翻阅课标,多次学习教材,试着从中找出了一些语用练习点。比如在文本最后,也就是作者巴金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就是落实课标“了解引号的一般用法”的训练点。而这又是能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借此引申开来,观赏榕树,品析语言,众鸟纷飞,感悟写法,再以此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写话。一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主线清晰,环节完整,一气呵成,甚爽!

  在学习众鸟纷飞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看了1分多钟的小视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手段带给他们的直观形象;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更有效!教学“应接不暇”时,因为有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意思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再顺势指导“暇”的形近字,效果很好,这也从作业中反馈出来。正应了课标中的那句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回过头来看,感觉在课标的指导下,我的课堂教学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但感觉到有几处不足:

  1、课堂用语不够精炼传神,有些拖沓

  2、课标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何落实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

  语文教学,浩瀚若海,唯上下求索,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方能荡舟碧波,扬帆远航。此次优质课竞赛将是我语文修炼一个新的里程碑。践行课标,永远在路上……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东华小学 高忆梅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对学生来说,这世界是新奇的,问题无处不在。给予学生质疑,就等于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无知”,给予他们“求知”的自由。对《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感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脱离以往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并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教学片段】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急切地想见到鸟,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这是作者的错觉,因此作者用 “仿佛”。

  (学生掌声鼓励。)

  生:我想是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还有,当时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用上“仿佛”更准确。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这么多不同的解释,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平时写作文时,也会像作者一样,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地用好每个词。

  【教学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中国,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可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不知道什么”,提出“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以“求知”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求新的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无形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特别是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能都没想到,所以学生一提出来,便可以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下子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不过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质疑的时候老师可以延迟评价,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就渐渐地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重视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先通过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的时间。

  4、改变“请君入瓮”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牵引教学进程的教学思路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们往往是教师独自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友好或懊恼地“请君入瓮”,从而在学生身上求得教师所定的答案,完成教师所定的目标。虽然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但细一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并不了解;而教师也不过是无疑而问,问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只是想应灌给学生。我想这也就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没人提问题的原因吧!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也就是说创作者由体验唤起情感,文章是情感激发出来的,阅读者通过文章体验感情。如果文章是一个硬币,那么情感和文采就是这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鸟的天堂》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在准备这堂课时,我用心品读了大师的文章,决定采用“紧扣字词析句读中悟情”的方法突破课文。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课文中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问孩子们如果把“似乎”去掉行不行?以此让孩子们感受用词要准确,一词之差,表达的意思就全然不同,没有“似乎”的句子就变成写实,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颤动”一词说明榕树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每个叶片都吐露出明亮的.绿色,闪耀着生命的张力和色彩,所以作者说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鸟的天堂》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单元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因为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感受大榕树之美,群鸟雀跃,欢乐的场面,通过图片直观的引入使课堂效率大增,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会文中动态美和静态美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多样的朗读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感受课文是从多角度来描写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变化过程,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动态美。

  第三对比朗读,感受动与静的交融。抓住树和鸟的几个重要段落和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鸟儿在枝头欢唱的画面美。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太少,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教学中评价这一环节做得欠佳,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我要多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今天我给同学们上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因为是首次执教四年级,课文的篇幅也在不断的加长,所以无形之中有着教学上的困难。

  课文分为四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讲述了观看“鸟的天堂”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第二部分讲了第一次经过时看到的景象及大榕树的茂盛;第三部分讲了第二次经过此处时百鸟齐飞的`景象;第四部分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当把课文分为几大部分之后,教学目标就更加清晰了。首先感受课文作者巴金先生的遣词造句之美,其次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自然之美,它那极具富有生命力的力量之美。

  在上课过程中,我遇到的难题就是孩子的拖音,在这个反反复复强调、示范,但他们却一再犯的问题之上,我想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希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奶声奶气的音调可以改变,能够更加的规范、整齐、有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近期听了本组教师教学的《鸟的天堂》感处颇深,有些问题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感悟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读一读,就让学生利用动笔墨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收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特别是动笔墨的读书方法,既能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划的好习惯,又能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明白,否则就是留有形式,毫无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曾经有人说,新课程改革了,语文课不须再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认为至少应该要淡化。但是,我认为,语文课仍然需要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每一段都让学生既要自主地读,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进行朗读。特别注意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激活语感。

  三、注重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实,这的确有道理,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有学习动机,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由于《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意境相当优美的文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尤其注意了这一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用录音放鸟的叫,同时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大榕树的的全貌,在学生的无意知觉里,就体验到了作者所描写的一种优美的意境。从而整节课,学生都在兴趣高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也能按要求完成。在本节开始时,教师又提出了一个能激起学习兴趣的问题:我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从而及时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大榕树中、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味描写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认真感悟,体悟到榕树的美,鸟的天堂的美。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从而达到了感悟语言的美,受到熏陶的目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6-15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07-06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6-15

【精】《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7-10

【优秀】《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7-1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荐)07-1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热)07-06

(优)《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6-08

(通用)《鸟的天堂》教学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