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读。
《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先请同学们自己初步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然后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有的.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有的认为陶罐不但谦虚,而且很善良。有的喜欢陶罐敢说真话,不喜欢铁罐,它不仅骄傲,还很武断。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了“人物”的整体形象特点。接下来,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并有层次地展开对话的朗读指导:第一层次的对话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在评议中理解,在理解中练读,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第二层次的对话,让孩子们自主读书、自己去发现两个罐子神态的变化,再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由练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第三层次的对话指导,以“恼怒”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加上自己的动作读书,与伙伴合作表演,来辅助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第四层次的朗读指导,用给动画片配音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把所有对话连起来练读,这是在前三次充分练读基础上的总体回归,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二、改。
先引导学生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学生理解的侧重点可能各有不同。如:1、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更不要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3、人们应该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不要像铁罐那样心胸狭窄,孤高自傲;4、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短处,像铁罐虽然结实但容易氧化锈蚀,短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长处,像陶罐虽然易碎,但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这里,就有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确实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束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优点缺点陶罐美观易碎铁罐坚固丑陋
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身碎骨,而铁罐却无羌。人们掘出铁罐,却找不到陶罐了……
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改故事我则放在了第二课时。
三、辩
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师在课堂中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没融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中。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应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铁罐,你是在用怎样的态度奚落陶罐啊?”
“陶罐们,铁罐那么傲慢地奚落你们,我们就来和他来碰一碰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随着教师的一句句引拨,在这场对话中,学生们俨然把自己当作了铁罐和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读对话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陶罐在哪里?谁来为你们的陶罐家族争辩一下啊?”
一个个小陶罐们理直气壮地道出各自的优势。“我们陶罐不比铁罐差,我是工艺品,花纹很美。”“我们不会生锈。”“我们也很朴素、美观”。……
一句句的争辩,情真意切。学生通过角色转换,亲自走到故事中,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学生和教师一同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学生读起来会入情入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从语用角度来说,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也不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该做些什么努力呢?认真解读文本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抓住神态、标点、称呼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教学难点为“在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并能运用。”
第一步,围绕“奚落”一词,通过找找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来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学生自己读读2—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学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铁罐说的四句话。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从哪些关键地方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通过读文,学生找到了铁罐的神态“傲慢、轻蔑、恼怒”,发现了标点“!”和反问句中的“?”并通过表演、分角色对读等把铁罐说的话读得入情入境。我告诉学生还有别的地方也能看出铁罐的“傲慢”,但是学生一直发现不了。后来寿玲丽同学问我是不是“称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东西”这些不礼貌的叫法不正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用难听的话来挖苦、嘲笑、讥讽、数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对铁罐的种种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找出描写陶罐的语句,读一读,也从神态、标点、称呼来说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刻就从语言文字和朗读中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句子,请你选几处摘录下来。陶罐的心平气和、谦虚有礼。
第五步,让学生把课文中写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句子,选几处分别摘录下来。
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下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用上神态词、标点和称呼来写话,把学到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才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有帮助的教学。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这节课的设计主旨。整节课紧扣“读、思、练”三字进行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生本高效。
1、研读文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我在研读教材时把握五点,即“教材、课标规定了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哪些?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什么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的帮助?哪些内容无能力学习?”,明确了学生一读课文就能知道铁罐是傲慢的,陶罐是谦虚的,而要读好人物不同的语气则需要老师的指导,明白寓言的道理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因此在制定教学重难点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指导读好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和指导老师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2、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带讲。
我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话的朗读指导就根据这个特点分成三部分,有层次地展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第一部分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结合神态引导学生读好铁罐和陶罐的对话。特别是铁罐恼怒的话。铁罐和陶罐最后一次的对话,让孩子们自己读书,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读一读。全班交流展示,品读语句,感悟铁罐是怎样一次次奚落陶罐的。第二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让他们对子练习,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再请两名学生展示。第三部分分男女生读,老师读旁白。把所有对话连起来练读,这是在前面充分练读基础上的总体回归,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还是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训练。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己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3、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假如铁罐还没有完全消失,经过这件事情后,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环节,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学生把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也运用到写作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也丰富了文本内涵。
4、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表现铁罐语气的合适的词语,并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填个四字词语。通过这个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恰当使用词语的能力,也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家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如此。我应该更关注孩子们课堂表现的细节,再指导孩子们对铁罐和陶罐的心理做更深的探究。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我安排一课时讲完这篇文章,这也是我近段时间一向都在尝试的一种教学节奏,课前有指导性的组织学生预习,在预习中读通读准文章,初步学习生字,这也是学习潜力的培养过程,这天讲的这节课也不例外。虽然有预习,但是课堂上并不是抛掉字词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词串文,以词读文,以读代讲。
课堂上环节紧凑,感觉的出来孩子总是处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上。师生接读文章到达范读、检测、纠错的目的,省时省力,在语言环境中读,降低了孩子读词识字的困难,其中老师范读也建立了课文基调。略读是三年级孩子要逐步学会的读书方法,走马观花地看以到达掌握文章大意的目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都写了哪两个场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读,贴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渗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读有利于思考,在默读中突破全文重点,围绕陶罐和铁罐的两次对话,第一部分落脚于“奚落”,读的过程抓住充分体现两个主角特点的.词语,比如“傲慢、谦虚”等,充分让学生品味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利用补白想象阔词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为重点,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读的潜力和分析潜力。为了给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不断使用“听呀,他读出了挑衅”等这样的语言引导读悟结合。
随文识字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像“谦虚、恼怒、价值”等都是要写的字,随着文章的读板书出来范写指导。文中出现的生词,比如“懦弱”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文解字,从文字的部件结构入手思考,无形中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这同时也渗透了解词辨字的方法。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换词,总之就是先带给方法,然后把理解的意思送进文中读。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透过各种形式的读,略读、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展很顺,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缺少小结、质疑和写法的引导,板书凌乱,教学中读的设计层次感不够突出,朗读形式单一,齐读太多,这些都源于教学机智不灵活,要继续提高自身潜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备课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识到应该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在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同学们欣赏课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紧接着提出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就应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我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急着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到达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不起在哪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齐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得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但是透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7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很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善。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 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 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 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转变,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很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转变:单一地侧重 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明确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备工具性,为了充实课堂,让学生能在这堂课中学有所获,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结合,在课堂尾声时,又有一个写话的练习 —— 陶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铁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请他们写写想对这课文人物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身的感受。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身的缺点,也看自身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对你说:“面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我想对你说:“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我想对你说:“陶罐对你那好,你还那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
这样丰富精彩的写话是学生基本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感触。这样的语言文字综合性练习是新课程课堂所需要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明确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身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独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与遗憾,但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身。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8
上个星期二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很失败,想想自己为了这节课所花费的心血,尽管我知道“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在众多领导和同事面前,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为自己的课前精心设计与上课效果的反差,也为自己糟糕的表现。上课之前,我的心一直被那根紧张的线牵引着,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不就是一节课吗?”可事实证明我没有如此洒脱。由于紧张,思维受到限制,影响了语言表达。
我选的是《陶罐和铁罐》这一课,这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课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写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却忍让着铁罐,后半部分是写经过若干年之后铁罐被氧化,而陶罐依旧光洁、朴素。整堂课说重难点都把握到位,可还是有几处不尽如的地方。其实课件制作的挺精美,还制作了动漫。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很逼真,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表现的活灵活现,学生们的兴趣在此刻也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如果这时立马让学生模仿去说、去演,肯定课堂气氛马上高涨起来,可惜我没有,我却挑出两个词语要求学生解释意思,最后还很正式的用课件的形式显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我打消了一半,虽然说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练了,但效果大打折扣,真的挺遗憾!
再一个就是第二部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时间的流逝,若干年之后,铁罐变成什么样子,陶罐呢?我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陶罐、铁罐变成的样子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件铁罐氧化的过程,和陶罐依旧光洁、美观。最后我又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反复读了几遍。我的话不精炼,有的重复啰嗦而且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的.问题。课件中的两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却成了两大遗憾之处,这是我在这次公开教学中感觉最可惜的地方。
上完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次教学中我懂得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次课堂反思中,学校的多位领导以及我的同事们不仅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为我指明了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拨云见日。以后我也希望前辈老师们继续关注我的课,然后多提建议,在此真心地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点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研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我坚信我会在这种紧张、热烈的环境中,更快的成长!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9
这节课去年谷玲老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落实到位: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过品读,学生还知道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紧张,一直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其次,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让学生齐读,这样看不出梯度的变化,只是泛泛而读。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的几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互相学习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
听了邓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感受很深。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邓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整个教学设计较好,教学流程清楚,学生学风良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压缩阅读课文的时间,而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拓展训练,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理解词语是不是该改放在文中去理解比较好,比如放在读一读铁罐的话。从铁罐说话和神情,你觉得铁罐是怎么样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对话。
谨代表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形象跃然纸上。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我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外,还要让学生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我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根据学习方法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多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幻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妆”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3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科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借用了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上这课的教学流程——“一读二演三改四编”,不过靳老师用的是两节课完成,我用了一节课完成的,我将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放到了学习生字的第一节课处理,因此基本上处理完了教学任务。
“一读”即上课伊始让学生们齐读生字和课文。设计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将词语读正确,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朗朗的读书声后让学生说说自身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推动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二演”即角色表演,在学生对文中的角色有一点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学生们表演积极,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来表演的第一组的同学表演出了陶罐铁罐的语气和神态,第二组的同学们还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加以动作,让表演进入了一个高潮。孩子们意犹未尽呀,由于时间关系,我让他们课后再表演。此环节如果让学生脱离书本,将课文的语言变成自身的话进行表演就更好了。
“三改”这环节我是让孩子们领悟寓言的寓意后让学生表演的。设计这环节的目的是:学生们在表演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事物,不用自身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此时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我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此处有老师认为是败笔,我认为就因为集体进行改编故事,才能克服学生写寓言的畏难心理,有利于新寓言的创作。
“四编”这环节突出了读写结合,阅读是读懂文章,写作是思想感情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新创作。此处时间充裕的话应让学生慢慢写,然后老师当堂指导评改学生的语言。可惜时间太少,只能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也只有一个学生不流利地说,老师和同学加以补充才算说完整了。
学习名家上课只是鹦鹉学舌,模仿名家的框架固然可嘉,学习名家的语言思维教学也固然可嘉,要变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我还需要好好加油。勉励自身——“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
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师傅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比如说通过对话让薛恒感受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我就安排学生从称呼着手,从“东西”、“子”、“兄弟”,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着手,就容易出效果,学生也容易理解。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地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另外,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指导铁罐和陶罐的功能与区别,从而知道陶罐的谦虚。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教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课文的内容中四次对话的层次性,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怎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又不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这根本不时一个问题,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认识到了我所考虑的这个问题了。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这些分歧就会渐渐趋与统一,不要要求学生一次就能达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让他们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到智慧的果实。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还放不开,怕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和课堂经验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听完课文后,让学生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学生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学生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现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是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更主动参与课堂。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20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2-19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02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13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09-10
【精】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02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推荐]06-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热门)07-11
(热门)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