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7 10:05: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教学情境,而是在处理上一道练习题时引入: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情况的长方体。每摆出一种,学生记录其长、宽、高、体积,观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个: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赢得了充分的

  操作探索时间。

  在这一个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发现长方体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方体体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且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最后,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推断,接着用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驻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实现平稳过渡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

  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

  师: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是多少?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教师出示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与学生一起数,1、2、3……12,并摆成一个一字型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在桌上摆一个和老师摆的形状一样的长方体。

  (学生动手摆)

  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生: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教师板书:体积12)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几厘米?宽几厘米?高呢?

  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教师板书:长宽高1211)

  师:谁能把12个小正方体摆成和老师摆的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能摆几种?每摆一种图形就记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看谁摆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摆,边摆边记录,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摆的方法和记录的数据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每一排摆6个,摆2排,记录的数据是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体积12立方厘米。

  (教师板书相应数据)

  生:我每一排摆4个,摆3排,记录的数据是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12立方厘米。

  生:我每一排摆2层,每层摆1排,每排摆6个,记录的数据是长6厘米,宽1厘米,高2厘米,体积12立方厘米。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的数字,先横着看一看每一个图形的长、宽、高和体积,再竖着看,看哪几个数据在变,哪个数据没有变?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观察,找规律,同桌交流。)

  ……

  教学反思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2、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

  目的有二:

  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课始,我出示了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可以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首先出示书本例题,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其次,我又请学生先说出你是怎么数的?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用的最多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最后,掌握了公式,就要能够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6

  《长方体体积计算》这节课,使用的是课标版的教材,我发现教材中安排的这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拼组长方体,记录体积与长、宽、高,然后推导公式。不甘重复的我总想有点创新,于是,我再次斟酌,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具找不够数了,即使勉强凑够学具了,让学生进行长方体的拼组,是不是会浪费时间,而且让学生的'注意力易放难收?

  第二、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每个教室,可不可以直接出示一些用小正方体拼组成的长方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然后进行深入地思考,省去让学生动手动手拼组的环节?

  第三、让学生分组讨论用60厘米长的铁丝制作长方体框架,难度是不是大了点,放在同一节课上,并且还要引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有点仓促,应不应该省去?第四、如果把讨论制作长方体框架的环节去掉,改用什么方式把课上的有点新意,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还是先试一试再说。于是,我按照上面的思路,组织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

  事实告诉我,改用本次方案之后,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课堂上避免了动手操作的繁琐,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目标指向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推导出长方体休积计算公式,在巩固练习环节,把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思考题(小立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被遮挡),放在首位,让学生明确了“求长方体体积只要找长、宽、高”的道理,也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

  把“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结论的验证放在课下研究,并与物体的包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思考的力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在教学前我准备了24个小正方体。上课时我告诉学生这些小正方体的体积是一立方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是多少呢?学生答一厘米。接着我运用这些小正方体分别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每摆出一个长方体,就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它的体积是多少?并根据课本上的表格及时做好记录。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结束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因为在小组内已经进行了讨论、验证,直接就出了正确答案。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接着,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趁机提醒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运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当学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直接出示了两个立体图形,让学生运用公式求出他们的体积。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强化记忆。

  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推断,接着用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并观察正方体的数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长乘宽来自一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2.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8

  在复习体积的定义和体积单位后,我指着一个长方体模型,提问会不会存在一个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会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什么有关?在学生猜测跟长、宽、高有关系后,我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把相应的长、宽、高的大小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观察,摆这个长方体一共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16分钟后,让2-3个小组进行学习汇报;教师小节时自然地引出用字母来表达计算公式。

  本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课堂常规不好,学生在其他小组成员汇报时,不专心听讲,很多同学还在拼接小方块;其二、板书设计不够理想,没有把例题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地用公式求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方体的体积,教材首先从对几个长方体体积的对比中,鼓励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然后用一些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体体积垢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二、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形、体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一定的感知基础,因此,课一开始,我就质疑“能否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接着,设置了两个猜测的环节——一是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跟什么有关?通过三次比较活动,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猜测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说说为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则是由学生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自主获知,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数学书本的习惯,又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书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通过四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知所得。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0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②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在活动中,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它的体积,之后又在原来的长方体后面又添上一个小正方体,并让学生再计算它的体积,并把两次的结果都记录在表格,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有关系。在学生学会了这中方法后,我便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还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有了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立即追问: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并最终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几点缺憾:

  1。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2。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

  3。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 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

  通过一段时间对微课的了解以及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运用微课进行学习和复习,我设计了一堂关于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展示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我在网上搜来的成功微课运视频,将长方体的.形成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起来简单明了。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动画引入正方体体积计算,学起来浅显易懂。学完微课,我设计了师生通过解决“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在回顾交流中掌握了教学重点,通过解决“你还有哪些困惑”这个问题,师生在探索讨论中突破了教学难点。经过课后检测分析,教学效果特别不错。

  虽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通过展示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怎样运用微课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为下 一步的改进提供真实有力地素材。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1-16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15篇02-02

《长方体的体积》教案09-13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反思05-17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06-14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6-13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6-18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06-26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5-22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