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顺序。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等五个方面来教学。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即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相乘即。a。a。a…a=,记作。在教学上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乘方是一种运算。相当于“+、-、×、÷”。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书写方法,及格式。强调幂的意义,幂的意义与“和、差、积、商”一样。如的结果是8。所以说的幂是8。与2×4一样,2×4=8。所以不能说8是幂,说成23的幂是8。同时强调具有两种意义,它既表示n个a相乘。又表示乘方的运算结果。
二、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它的'运算,所以特别注意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的教学。法则是: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是正,是0,负数的正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做乘方时先确定符号再计算,如=4。
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即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时注意教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清与的区别。注意–5的平方与1/2的平方的书写方法。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如,的区别。前者是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后记者是表示–2的平方,写法不同计算的结果不同。同时分清分数的乘方的书写。与分清小数的乘方的书写有理数乘方是在乘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运算,要结合乘法来教乘方。同时讲清楚区别与联系
同时我们作为老师应当做到:
一、博采众长,有效反思
在学校,向学生学习,向同组教师和老前辈学习。学生学习愉快或困惑,是我们反思的最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同学校向老前辈学习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或请老教师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可以让你增加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校外多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样能从别人的上课和评课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
课余,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把特殊的问题归纳到一般化,问题和经验经过提升和拓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不断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如写文章和搞课题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很好反思行为。
二、记教学失败之处
大的方面看,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媒体运用是否收到成效;重点、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小的方面看,语言是否生动,情感是否充足,板书是否合理等。记得有一次上洋流这一课,课前化了很多时间制作了一个authorware课件,每页背景很鲜艳,有海水运动音乐,整个课件设计为直线型,一直往下讲。虽然有洋流运动的境头,可整节课让人感觉很死板,没有板书设计,交互不强,鲜艳的背景使学生分心。效果还不如没用课件,这节课使我在以后的课件制作时,考虑到实效性,考虑究竟需不需要课件,什么样的课才适合用课件,到底是整个课件好,还是用积件好。记得刚走上讲台时,举例没贴近学生生活,没有典型性,问得不多,老是自己讲,问问题也没有注意情境和层次,教学效果不好。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1、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例如铅笔、粉笔、文具盒、硬币等)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紧接着,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最后我设计,让学生再利用学习的毫米的知识重新测量数学书长、宽、厚。使知识的学习由感知到表象到再现逐步加深。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知”“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讨论数学。如: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第一节课我在二班上课时是让学生俩人一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虽然在引入新课前我提问: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但有一部份学生还是使用不当,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格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所以我马上改为领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度,学生掌握方法后再独自测量书的宽和厚就容易多了,测量也准确了。所以第二堂课我给一班上课时就改变了方法,这样学生一次成型,测量没有什么误差,而且没有浪费时间。
2、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由于我没有强调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学生容易把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所以有时出现1毫米的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3、本课在巩固练习时测量三角形、四边形各边的长度,由于个别学生在测量斜边时不能把0刻度对准边的顶点,格尺和边不重合,所以测量不准确。我就在黑板上画图来讲解。如果这里使用多媒体来演示会更形象逼真。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产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不但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班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学生,除了数学,其余的科目都很差,其实数学也不怎么样,因为他只能把计算做对,其余的题目得分很少。每次计算测试时,他是做得最快最好的,我给了他一个称号叫“计算王子”,他非常高兴。由于我没有歧视他,而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尊重他、信任他,树立了他的自信心,后来他学习数学很有兴趣,学得越来越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新教材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点燃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就预先布置学生上课时带好小刀和不同形状的萝卜块,上课时通过切萝卜让学生亲身体验截面是怎么回事、截面的形状是如何判断的,化难为易,从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从不同方向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多媒体展示的美丽图片做对比,感受到自己其实学得挺好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铺垫。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三、利用课堂创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习兴趣
1、新颖独特的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引入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五章“《能追上小明吗?》”中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带数学书了吗?
生:带了。
师:昨天早上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上学时数学书忘记带了,走了一段路后,是他的爸爸发现并马上追他给他送数学书。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的爸爸追上了吗?
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力求创设一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提出一个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会很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思考数学,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2、让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调动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图案设计”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准备将篮球场傍边绿地利用起来,建造一个小花园,供师生们课间休息,并决定实行公开招标。假如现在就是招标现场,我们每个学习小组都是前来参加投标的设计单位,请你们根据这块土地的平面图及相关数据,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个小花园。15分钟后,各小组将设计图依次张贴在黑板上,并指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创意。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渗透了环保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又要求课堂充满乐趣,使学生以“乐”作舟,从而来获得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游戏公平吗”的第二课时中有一个掷硬币的游戏。我是这样安排的: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三人一组围在一起,一人抛硬币,一人观察结果,一人记录结果,最后派一名代表把结果汇报给老师。课堂上,老师在教室巡视,游戏中每一组的每一位同学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兴奋,那么的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快乐,特别是数学薄弱的学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也能参与学习数学?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高,越来越喜欢数学。
4、创造悬念强化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悬念心理,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如“负数”的引入,我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7-3=?”与“3-7=?”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减法,总是被减数大于减数。而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碰到过,只是无法解决罢了。学生说:“不能减”我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说:“欠4!”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4”表示欠4,并向学生给出“负数”的定义。这种形式的导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5、布置陷阱增加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应在教学中巧设陷阱,构成数学教学中的陷阱艺术,以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了乘方的基础上,知识还不足的情况下,写出(a+b) 2= ? ,很多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这样写(a+b) 2= a2 + b2,我微笑着没有回答,学生们自己认为对了,留下一个陷阱。经过推理、计算、验证得出结论,学生才恍然大悟,从陷阱里走出来,原来自己是不对的,这时我叫学生亲手用红笔在自己原来的答案中添上2ab。这样学生就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公式中最容易忘的地方,不会枯燥无味,又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6、利用数学的光辉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游戏公平吗”的第二课时,做完掷硬币的游戏后可以给学生讲述布丰、皮尔逊等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是如何做掷硬币的实验的。再提出问题:数学家们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和你们的一样吗?看来你们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呀!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7、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法则的生成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法则的生成过程,因为也刚刚写了一篇博文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对于法则,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得出法则,对于两种教学方式,我采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法则的.生成,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在讲完法则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三十分钟多一点,所以课上例题和练习才用了十分钟,所以又用了习题课上了一节,尽管上的比较慢,但是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试题分析:
1、本试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些试题感受成功,增进自信。另外,命题立足于教材。试卷一部分源于教材,是教材的例题、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试题能从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引导教师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扩张效应。
2、创设探索思考空间,考查探究能力。试卷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让经历观察、操作、确认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实际背景,考查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世界,试题题材取自学生熟悉的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灵活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试卷分析:
1、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答题片面,不够准确。如填空题第5题写整数解,好多同学就写成了解集。解答题的第20题解方程(组),去分母、移项时出错的很多。
2、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得过死,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多维性。如填空题第9、10题。学生思维能力差,导致失分严重。
3、部分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较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导致填空题第8题,及解答第24题失分较多。
三、具体措施:
1、立足课本,很抓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动学生尝试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因运算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等较低而造成较严重的失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5、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教学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归纳一些常见题型的一般方法,以便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
6、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真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如审题时可划出关键字句,在图中作标记等。
7、狠抓知识落实。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人人清。把知识落到实处。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通过本课复习,要求达到一要了解,二要掌握,三要会用的目的。即进一步了解数据整理、统计图表的意义和用途;比较熟练地掌握数据处理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等基础知识;对统计图表要学会看、学会制、学会用。在复习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好基本训练,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改进复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整理与复习更应如此。复习时,我避免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把它们排列、统计,或者在“万能表”(方格纸)上涂色,画线,然后背条文,做练习。而是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统计——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再根据整理复习的要求,分别制成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统计图表及各种统计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描述和反映事物的不同特征方面的优势,使之相得益彰。这样的复习,既可以克服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弊端,又可以使学生在统计知识的整理、各种图形的制作规则以及制作图表的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与加强。由于学生是在一种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事整理复习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突现和张扬。
二、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应用意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沟通联系、综合提高。训练包括学会整理数据、制作图表、看图表、分析说明四个方面。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李启刚,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里。对他们的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只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地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他们本身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我在上课的时候说话
1 是和声细语的,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地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就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
2 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生活中有哪些角的实例?” “怎样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 “我认为他画得比较好,就是有点小,建议以后画大些,才能看清楚”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是否都能只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有的提出“我们都知道蜂巢是一个正六边形,那怎样画一个正六边形呢?”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是数形结合的真正体现。尽管课本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介绍,但真的弄懂学会还是要下点功夫的。
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由两课时改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会由点写出点的坐标,或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第二课时掌握点在不同位置时的坐标特征,如各象限内、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它们的应用;第三课时点到坐标轴的距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等。
从安排可以看出内容比较丰富,但凭记忆肯定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学生紧紧抓住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工具,在图形中理解,即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培养学生迅速画图上下功夫,围绕图形分析、讲解。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做、说,暴露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一、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就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使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无力、越学越打怵。
二、导学案内容偏难偏多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我们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增多了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每节课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是虎头蛇尾收场,这样长期下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导学案编写形式单一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后进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而我们的导学案不分课型,千篇一律,编写中基本都是题目,并没有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设计的问题,根本上没有起到导的作用。
四、其他主观方面导学案编写过程中会没有提前准备,匆忙印制普遍,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有些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甚至部分学生丢失导学案等。下面是我对导学案编写及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学案导学”的定位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就应当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导学案还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作以下的改进:
(一)改变“导学案”中“知识要点”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识的发展过程,增设适量的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点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降低门槛,删除偏门内容,使得“导学案”层次化、精细化。改变“探讨新知”中只有几个例题形式,而是遵循每个阶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阅读学习教材,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平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
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
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觉得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优秀率,及格率不尽人意。对于本次考试有必要进行反思。
本次试卷试卷上反应出学生的应变和基础能力还是比较差,基础题的失分较以前稍有进步,基础运算题较以前做的比较不理想,但是稍有难度题目的题目出错率还是较高。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在平时做的比较多,教师讲的也比较多,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只是泛泛求解,有些题目尽管在考试之前讲过但还是失分较高的',暴露出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弱点。
1、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缺乏跟踪辅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急于求成,没有给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某些差生要求不太严格,只求按时完成作业,没有进行高要求,造成优秀率和及格率下降。
3、做题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题,积极思考。一遇见换汤不换药的题型就乱做,不思考。遇到灵活性较强的题,则更是束手无策,变通或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够。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求学生做到
1、听课专注,眼随老师、脑想问题,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多思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学习上有一定目标,因人而定,让他们有一种不服输的劲。
2、勤能补拙,哪方面弱,就去找来专攻这类题,一般情况均是理解能力跟不上的孩子会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一点则通,只有多讲多做,在做中去逐渐领悟。
(二)我在教学中做到:
1、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狠抓基础知识,多做多练,切实掌握基础知识。
2、关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加强小组长及小组长的管理,督促组员完成练习,让学生当老师――学生给学生讲题,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时对老师的恐惧感,逐渐提高成绩。让大部分学生有信心学好数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要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要多从学生方面考虑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也要循序渐进,遇到问题要多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此谈几点浅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他们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要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泯灭,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发现、再思考,再分析进而总结,就会获得新的知识。创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在直角坐标下坐标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探索,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情境中引入,还是对新知的探究及拓广,始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人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本课从新知的引入到新知的拓广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提供了保证。本课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图形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探索,使学生更深入体会到平面坐标系的作用,也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的魅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今年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面对新课标的挑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方法方面都需要做出改变。为了迅速适应新的数学教学形势,我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每天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新课标要求。经过一个学年的不懈努力,我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期末质检中,学生的优秀率达到了68%,合格率为95.5%,从试卷难度来看,也算是比较合理的。同时,我也吸取了一些失败的教训,经历了失败带来的痛苦。总体来说,我在迎接新课标的'道路上曲折前行,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
现将一学期来的成与败总结如下,以备今后继承发扬和摒弃吸取教训。
一、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
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要求,我充满了挑战的欲望。我决心在新的教师角色中取得教学和教研方面的成就。因此,我每天都认真阅读、挖掘和应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我还仔细研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这节课的新要求,并思考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认真地编写教案,并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根据我班同学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课时计划,每一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我还根据教材制作了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我及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撰写教学后记。我还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例如每章一次总结,期中和期末再次总结,以及完成代数、几何和统计知识后的总结。以上是我原创的内容,请核对。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
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几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消元”思想。
一、在这节课的开始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胜负问题的例子,让学生首先明白两个方程中的x都表示胜的场数,y都是表示负的场数,这个过程就是为了消除学生在以下的“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中为什么能够互换的疑虑。这是个好的开端。
二、充分强调等式的变化。虽然这是个复习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反复演练这样的等式变换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它将为后面的“代入法”顺利进行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在进行“代入消元法”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并强调学生观察未知数的系数,注意系数是1的未知数,针对这个系数进行等式变换,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就是当未知数的系数不是1的情况,教师就应该运用开课前复习的等式变换的知识点:用含有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引导学生熟练进行等式变换,这个过程教师往往忽略训练的深度和广度,要引起注意把握训练尺度。
四、在进行“加减消元法”时,难点是:相同未知数的系数不相同也不是互为相反数的情况。基于此,教学原则也应该是“由易到难、逐次深入”的原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熟悉简单的`未知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这类题目的加减消元法则和原理;继而认真展示成倍数关系的未知数的系数;然后出示一些比如:3x-5y=10,2x+10y=1,等等的问题,提示学生怎样使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强调遵循求几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原则,使它们相同未知数的系数变成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加减消元法去解决问题。
最后,强调应该注意仍然需要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提高。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1、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实际中常常见到的热水器制造问题,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例题中做了适当的处理,把课本上的一个习题作为导入新课的引例。这个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了新问题,
“什么数的立方会等于31。84?”,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学生只有“跳一跳”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此处铺设了一个台阶,再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开立方运算转化为立方运算的思路引导,让学生对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有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3、本章前两节的内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类比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了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并学会了从立方根与立方是互逆运算中寻找解题途径。
4、在“深入探究”环节中: 完成课本第169页的探究题:
(1)对于 ,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除了2以外是否有其他的数,它的立方也等于8呢?对于下面几个问题可以类似设问。
(2)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并追问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一个负数有几个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什么?(学生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给出立方根的性质)
(3)尝试用符号给出数a的.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并问a可以取什么数?)
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征,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在“拓展新知”环节中:
(1)学生独立研究课本第170页的探究题,并不妨请同学再举几个例子,探索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自己总结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 , 请同学再试试看 可以怎样解?
(2)小组学习:课本第173页的第9题,探索从上面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探讨了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由此可以将求负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9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15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2
数学教学反思06-12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6
[合集]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20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9
【精】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