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4:41: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绝句》的教学反思精华[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绝句》的教学反思精华[15篇]

《绝句》的教学反思1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的教学反思2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特殊的课题,对于喜欢古诗的我,在讲课时当然偏爱讲古诗。一是因为古诗篇幅短小,记忆力日渐衰退的我容易记忆,二是因为古诗短短几句话蕴涵着多少情,贮藏着多少景,让我们遐想无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仅从诗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惊叹、兴奋。更不用说诗人满怀的喜怒哀乐和诗句满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讲《绝句》之时,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学模式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5.诵诗文,五个步骤外又加上延诗趣。我认为低段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们喜欢古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古诗的灿烂光辉。所以我自做主张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诗趣”一环。杜甫在写《绝句》一诗时心情是如此阳光灿烂,幸福洋溢。虽然住在物质条件极差的草堂里却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语言文字表达着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而从这四句,仅仅28个字中衍生出的思绪、情感、故事、趣闻给了唐朝以后的人们多少快乐。尤其想我这样喜欢唐诗,“附庸风雅”之人所得的快乐更是无与伦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韵,或手舞足蹈,或梦入诗境。真可谓“小疯”。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会在意犹未尽的遗憾中等待下一节语文课,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别的课,在等待中消磨了上节语文课的热情。再上语文课时,那热情如何再次培养?等培养起来了,已经又该静心写字了。

  遵照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我对自己所讲的这一课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导课”

  两分钟的时间,因为用自己的学生,所以简单的“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态度上提醒了这节课已经开始。先是对唐诗历史的三句话简要概括,紧接着列举了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山西的诗人:卢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翰,并且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因此而为山西骄傲,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时我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诚地回应着学生,热情的地期待着学生出色的表现,充分相信我们会一起上好这一课。

  针对“激情导课”的效果预期,我的导课并没有提出学习的课题,也没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预期。此时,我认为语文如此灵动美丽的课,如此深沉厚重的课,实在难以用一个框子框住。只要老师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预期,一步一步与学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讲课时如何显现呢?这一个小的“三步”应该在说课时,反思时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导学”

  1情景导学,

  2.学法导学,

  3.问题导学。回顾整堂课,情景导学的模式在介绍杜甫的写诗背景时,与老师共同板书时曾经体现。而学法导学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查资料,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

  2.资源共享,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3.会作笔记,把老师的比自己的;

  4.积极展示,把自己的奉献给大家。

  而问题导学,我为孩子们设计了哪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呢?

  1.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诗圣杜甫每一句诗中用一个动词,使诗中描写的景物形成了美丽灵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体会到诗圣杜甫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检测导结”

  包括“目标的检测”,“检测方式”,“检测效果”三项。在这堂课中体现的环节应该是“诵诗文”,把古诗朗读给听课老师听并请听课老师评价,以及“杜甫诗宴”的四道菜的菜名应该是什么?这样“延诗趣”的两个环节。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模式已经嵌入了“三步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们的实践能力远远要高于理论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会做,更要会说!

《绝句》的教学反思3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绝句》的教学反思4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更多是关注学生一、二层面的能力,很少关注三、四层面的,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评析文章内容、写法、人物特征等等,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比如,我在教《古诗二首》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诗意,会背诵的情况下,我问:“再请细细读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是能给你意外的收获的。他们谈到许多——

  《望庐山瀑布》:有的说“挂”字用得好,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像画一样美;有的说“飞流”用得好,让人感觉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说“直下”用得好,让人觉得山势陡;有的说“银河落九天”比得好,让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顶;也有人说“疑”字用得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绝句》:有的`说颜色很美,因为诗歌里写到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觉得很淡雅;有的说声音很动听,一个“鸣”字让人觉得鸟在唱歌;有的说“飞”字给人动态美,“泊”字给人静态美。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中,因此,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为“群”鹭是乱的,而“行”是整齐的,这点我备课时确实没有想到,当时真的很激动,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设置足够的自由度,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几个心理效应》中的“鱼缸效应”。也就是,当鱼放在小鱼缸太久了,他的身体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长了,哪怕后来你再将他放回大海,他的体形也不再长。即过度的框架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家长与老师都应给孩子一个宽松、轻松、和谐的环境,多引导,多让孩子去选择去发展,这样孩子将来的路会更宽更广。

《绝句》的教学反思5

  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二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

  “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绝句》的教学反思6

  没想到这次优质课比赛的题目竟然是古诗词教学,真是想不到。本来诗歌教学就像烫手山芋。尤其是低年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古诗1 / 5

  词的积极性。另外,我从来没有教过古诗词公开课,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这个烫手山芋怎么吃?所以备课的时候,我首先仔细思考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最后把吃红薯的目标定为认识五个会读单词的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初步理解诗词,能够动情地背诵诗词。经过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杜甫经历了混乱和流放。社会现状使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沮丧和挫败感。除了他的“人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应该算是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一首永恒的绝唱。全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有无穷的美。全诗一句一景,通过景物表现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学生如何感受诗歌的美和人情?

  “生活化”真的很重要。我在和二年级的孩子打交道。学生年纪小,阅历少,概括能力弱,理解诗词有困难,读古诗感情用事。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慢慢走,欣赏”的态度去学习。我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分析解释,坚持读书而不是说话,读书促悟,读书带悟。在阅读中,我注重阅读的层次:先读对,再读出节奏,再读出意境和韵味。生词的教学相对扎实,学生读得准,读得节奏快。所以阅读意境和韵味是重点。

  如何让学生读懂意境?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比如学一两句诗句的时候,我让学生用图画想象,感受黄鹂的活泼可爱,白鹭的姿态优雅,图画的色彩鲜艳,意境高远,感受春天的朝气蓬勃。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美来影响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使用了许多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比如像小黄鹂一样唱歌,像白鹭一样飞翔;第二,以各种形式大声朗读。比如火车读书说话,男女读书,赏画,背古诗等等。第三,多维度评价。比如“你真的很擅长积累”,“你真的很聪明”,“你的方法真的'很棒”,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经验的信心。

  红薯很辣,我尝了一下觉得很好吃。教了《绝句》,收获了很多,也后悔了很多问题。上课总是放不下。心里总想着教案,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地方,学生的风采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比如“白鹭”的引入,也可以让学生多说话。学生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让学生多唱点对我有好处,不要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当时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放松。这也说明我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不够,需要多磨练。还有,比如白板画不出节奏线的时候,学生在书上画不是很好吗.

  简而言之,多亏了这个又热又香的“红薯”.

《绝句》的教学反思7

  学校的课博会开始了,没轮到我的时候就一直担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准备。光是选课就选了4节,可是临到最后讲的时候居然决定改选一篇来讲,结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样:讲得的不好。心里面默默练习过很多次,但是上台讲的时候还是和自己预想的差很多。课博会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这次的课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课堂上我准备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像自己预设的那样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发挥不佳,而我也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可能也有紧张心理,而且三年级的小组展示学生还是初级阶段,我预设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5、高估了学情,虽然在课之前有布置查阅背景,可是学生小,理解不了。

《绝句》的教学反思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

  1。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在本节语文课中有幸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古诗的教学本课采用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进行教学,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相信在今后我们的班本课程“我和唐诗握握手”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是一种错误,低年级段的课就是教给孩子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练习说话(写话),而本节课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笔墨还是稍微淡了些,观察,范写,临摹书写,评价这些环节应该再去扎实。拓展部分出现的《望岳》这首诗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太适合。因此在今后课程的知识拓展部分还应多加斟酌。

  3。技到用时方恨少。

  诗的`朗读缺少了韵味,因此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诗歌的朗诵可以下载相应的音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写字的基本功不够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大小,占位,压线笔等,处处有讲究,笔笔皆学问。对于文本还不够较真,对于诗中个别字词的讲解有含糊之处,丰富自己,教学相长的任务迫在眉捷。

  4。自主学习需指导

  对于低年级的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为一小组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开展识字,读文,背诵等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建设还需要平时多加指导。教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对于古诗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明诗意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姿势一定要反复重点强调。

  唯有学习方宁静,最是反思能致远。愿我在这教学之路上不断的求索。

《绝句》的教学反思9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诗画相融,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体会意境。

  2、利用多媒体,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3、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提示、对对子提示,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诗歌和谐的音韵美。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出示具体形象的画面,直观了解诗人的视角,使学生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教学难点。

  5、让学生借助播放的视频画面,背诵古诗。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句式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环节,应该再多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地想,充分地表达,让语文的味道更浓一些。

《绝句》的教学反思10

  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25分钟,第二首15分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色,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找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打磨和听课评课,既提高了我的自我反思和教材解读能力,又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绝句》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以读为本,感知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学生要想真正明白一首诗的意思是离不开读的。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以读、背古诗为教学重点。然而,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多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来帮助学生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如: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划出生字,注意读准音,读通顺诗句。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读古诗,标划停顿,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再辅以男女生读,比赛读,带上表情读,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二、放飞想象,走进诗境。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诗教学,贵在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并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感悟诗的意境:“同学们,优秀的诗歌常常‘诗中有画',你们想欣赏诗中蕴含的画面吗?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现在你们就来到了成都郊外的杜甫草堂… … "引导学生边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并把自己想象到的用画画、写话或诵读等方式变现出来。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诗画(话)结合,感悟诗情。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或进行过于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望诗生畏” 。在教学中,我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画面的美完整地说出来。在引导学生描述的时候,我又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要求说完整句开始,到连贯描述局部画面,再到最后的依据提供的句式描述整首诗的意境。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难度,给了学生更大的说话空间,训练了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学生表现活跃,学习成就感强烈,对他们今后继续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四、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五、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一切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远伴随在身边。

《绝句》的教学反思12

  刚看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背熟了,所以在课上,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绝句,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开始,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白雪覆盖的白鹭、绿柳和黄鹂,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然后让同学们说说地图上比较醒目的颜色。同学们讲完这些后,我指出这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如何描述这个美丽的地方并一起学习的呢?

  学生们很快说出了前两句话的意思。这时我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是什么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学们都说了“声”,我大大鼓励了同学们。然后我问,然后,黄鹂黄,白鹭白,柳绿。蓝天,这是什么?学生们很快说了“颜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美丽景色。两句描述完,同学们觉得有点难。通过对孩子们的简单描述,我向学生们解释了窗户的镜框。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包含”的含义,并清楚地陈述了诗人观察的角度和位置。总结的时候,他们准确的描述了动态和静态的描述。感觉这个班的同学都很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绝句》的教学反思13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绝句》的教学反思14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绝句》的教学反思15

  我爱我们民族的古典诗词。我时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为外国人不识中国汉字而遗憾。古诗词,是美的代名词。

  这次一听要上公开课,在诸多课文里,它穿越历史,缓缓而来。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我像春蚕食桑,扑在如海的资料中。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两千多年前刀光剑影中人杰项羽的英勇善战;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鬼雄项羽垓下兵败从容自刎的坦荡磊落……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步一步变得丰满。不读书,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大学期间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读完了项羽的一生,我又开始读李清照。这个女子才气逼人,高雅脱俗。她爱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朴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爱用诗宣泄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道尽了她心内的柔肠百结,非男性诗人之可比。

  李清照爱国,她钦佩项羽的英雄气节。我也如此。但学生能否钦佩?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节课跟学生们讲述项羽的故事。

  以下是我上完公开课的反思:

  一、要读懂学生

  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有很大出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基本都是我在讲授。

  唐老师认为我讲得过多,应该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让他们课前多方查阅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体会。

  我觉得我跟学生之间确实有距离感。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一篇课文,我读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学生内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败的老师。

  我应该去读一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著。同时,我在课间多与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读懂了教材还不够,要去深入读懂学生的心理。

  二、尝试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课文

  一个人的激情是有限的。

  同事们在比较了我的两次课后,一致认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课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达成。而经历了三次试课后的公开课,我已经激情耗尽。我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腻味。翻来覆去讲重复的东西,磨损了激情,浪费了时间。

  在失败中,我意识到:除非教学设计有很大调整改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上太多次重复雷同的课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课不同设计方式产生的差异,在比较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我对教学依然充满新奇与激情,还对设计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身在此山中

  升华结尾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清楚哪一个更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老师赞成从项羽的有气节升华到当今社会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做一个平凡的英雄。

  文老师赞成将杜牧写项羽的诗作与之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发散思维,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

  我选择了刘老师支持的版本。更好还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时间给我揭晓答案。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教案是我整个上公开课过程里最难的事情。我摆好怀孕生产时的.阵势。每一段敲击在键盘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听见智慧缓缓流淌的声音。我温柔地望着一篇新鲜出炉的教学设计,心内喜悦。它是我的孩子。

  课后,老师们评价我教态自然,充满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都是原创。一味表演他人的东西,只是抄袭复制。真正的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这也就是花老师说的:

  "只要你是真心为学生考虑而设计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会是好的。"

  大道至简,不如返璞归真。

  我的进步,是从备课《暮江吟》开始的。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五年来,我没有思考过目标与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机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始终没有丢弃游泳圈的勇气。

  如今,我像刚会走路蹒跚着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备课中的点滴进步。

【《绝句》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反思12-13

《绝句》教学反思05-16

《绝句》的教学反思05-22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11-07

【经典】杜甫《绝句》教学反思11-03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11-03

《绝句》教案03-08

绝句的教案02-13

绝句教案范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