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3:4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着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2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3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心情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子。

  现代教化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学问文化的创建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觉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气,在独立思索,相互沟通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当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加,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记,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建性,老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忱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样简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建。

  二、老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不再是学问传授者,课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老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出现。老师要刚好捕获稍纵即逝的火花,细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觉并提出问题,老师不要干脆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索、提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同学的对话、沟通中,共享彼此的思索、学问和阅历,沟通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相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溢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才智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建的舞台。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4

  第十册语文第2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说的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东吴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暗害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呢?

  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妙啊!我何不抓住这四人的不同表述来引领学生去感悟呢?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5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照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照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表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表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根底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开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那么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那么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开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缺乏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忆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良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扣“借”字,梳理故事内容。

  故事以“借”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聚集课题“草船借箭”中的关键词“借”字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连起来说一说,便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画示意图,辅助复述经过。

  借箭的经过是故事重点,也是复述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将借箭的具体经过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可分为准备阶段、出发借箭、第一次受箭、第二次受箭、借箭返回。学生理清每个环节的关键信息,便能把握好借箭的具体经过。如借箭前需准备的人员(每条船配三十多名军士)和材料(二十条快船、青布幔子、草把子);出发借箭时邀请鲁肃、用绳索连接船、朝北岸开;两次受箭时的船头方向,敌军人数;借箭返回时的高喊致谢。示意图的提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小组间进行接龙复述,兴致很高,大多数学生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复述时再用纸折小船进行演示,较为完整、精彩。

  3、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再在表格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我充分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天气的准确预测。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才立下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且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出发去借箭。因此,我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体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句段。如“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说明诸葛亮早就洞悉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也料定了鲁肃为人忠厚,信守承诺;再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可见他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冒然出兵,才敢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激得对方射箭。学生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中的相关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4、拓展资料,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本课时,我拓展了大量资料。如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为何会共同商议军事,我便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曹操、孙权隔江对峙,孙、刘决定联盟,所以刘备派诸葛亮前往吴军营地协助抗击曹军。学习借箭过程时,我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对比原著与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了解古典文学语言更为简练。学完课文后,用大屏出示原著第四十六回,简介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全班共同阅读前半回,学生读得较为顺利、轻松。读到《大雾垂江赋》时,则建议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诗句,在不影响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节课我讲得还是较多,放手不够,学生的交流感悟主要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此外,由于补充资料较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不够充分,对一些关键词句品读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7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9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醒学生注意:“擂”读léi,不能读成lèi;“丞”读chénɡ,不能读成cénɡ。指导写字时,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可以将这些词语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状、水寨”;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军事、委托”等。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能积累运用。

  2、课文朗读

  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如开头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反映了两人的性格特点,被称为神来之笔。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识人心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当成诸葛亮,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语言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

  《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草船借箭)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

  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问: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接着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借助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阅读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按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周瑜妒忌都督幔子水寨擂鼓呐喊弓弩手丞相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忌”和“擂”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交流汇报,提出并解决问题:

  ①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②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③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①周瑜借军情紧急,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如期交箭。

  ②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4、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板块三细读课文,解读对话

  1、大家都知道借箭起因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诸葛亮的罪)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2、这些话是周瑜私下对部下鲁肃说的,可是周瑜在诸葛亮面前说的要造箭的原因是什么?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l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l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l “十天造得好吗?”

  l“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l“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1)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缺箭,军情紧急)

  (2)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罪名)

  (3)齐读周瑜说的话,思考: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公报私仇)

  3、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诸葛亮说的话)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4)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心胸开阔的人)

  4、教师小结:故事一开始,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桌之间一个当周瑜,一个当诸葛亮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惑吗?

  课件出示

  l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l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是一种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块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3)曹操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板块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草船借箭。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

  预设:(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义》,找到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内容,还应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1

  《草船借箭》就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卷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四书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必须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诬陷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击垮了周瑜的陷害。整体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搞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彰显了为学生居多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朗读、默读、分主角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有一些缺点和严重不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太少。新课改建议必须以形式多样的评价去调动学生的自学坚忍性,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我必须自学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忍坚忍,精益求精,不懈努力奋斗,力争获得出色的教学成绩。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他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后简述草船借箭的经过;紧接着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草船借箭”的视频录像。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而且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于主动深入学习和探究课文内容了。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从“教”服务,转化为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服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源,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关于草船借箭的网上资源,如相关课文内容、图片、课件、录像片段、背景资料等。先让学生在网上自主探索,主要是让学生按照各自的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确定。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诚实、执着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和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进入NetMeeting进行在线交流,请每位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一个人物进行评论。他们在互相交流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的潜能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学生会创造性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根底,并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一样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容许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那么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我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我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仅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我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发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成心刁难诸葛亮,想尽方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疑心吗?

  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局部时,我不禁产生了疑心。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成心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5

  一、“要读”:学贵生疑,重激趣。

  学贵生疑,生疑而思源。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为此,执教者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积极加以训练,竭尽全力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去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可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这箭又是谁造的?干吗要借箭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体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教师随意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还有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也有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体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去设疑问难。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在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在《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羧为啥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羧久久凝望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的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中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处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阅读时,可设计这样的说话训练。

  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农家小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还装饰了整个乡村。

  师:是啊,多美的乡村。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要求学生自由读后,在作回答。

  师:乡下人家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中,它更装饰了什么?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不仅看到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还走进了乡下人家恬美的生活中。谁能用上“不但……而且……更……”说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4-1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08-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华)07-09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热)07-09

(精品)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9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推荐)07-05

(热门)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实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