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1:51: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由一组填适合的长度单位引入新课:

  1、一棵大树高14()。

  2、粉笔长约7()。

  3、有地区上个月一次降雨量达18()。

  4、课桌长6()。

  前三题学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适当的长度单位,但在第四小题时,学生就很快发现选用前三个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有个别学生说:“用分米”,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时,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这一导入的设计充分向学生渗透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运用生活”这一理念,又为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比一比——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厘米;再通过量一量——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等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最后通过找一找——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长度的.物体,进一步巩固所建立的概念。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分米长度单位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除了完成书中的基本练习后,我还增加了思维拓展题:一根绳子长4米,剪下同样长的3断后还剩下190厘米,剪下的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由于有了书中练习一第6题的基础后,有近1/4的学生解答出来了。

  当然,本节课由于组织测量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作业量的时间;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要加强对测量方法准确性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认识整千数》这节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作业,为此课堂教学环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起初,研读教材时觉得书上新授的知识点就是“10个一千是一万”,而教参上给出的新授环节比较复杂,也显得杂乱,占据了课堂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我班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怎样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真正释放学生的思维?反复思索后我认为只有解放教师的思想,才能成全学生的主动求知。

  于是,我改变课堂教学环节,将主动权交与学生,现将课堂实录呈现:

  【案例再现】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没有标明数位的计数器。

  师:这是什么?

  生齐答:计数器。(有学生说计算器的,立即纠正)

  师:计数器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来当小老师,比一比哪个小老师最会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表现欲非常强,课堂气氛一下子激活了。)

  生1:计数器上面有个、十、百、千、万。

  师:这是什么?

  生2:这是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师:(板书:数位)关于数位,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3: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

  师: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数位我们一般都是从右边数起,那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交流前置作业,省略)

  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你知道这张是什么表?你会填写吗?(学生独立填写)

  追问:为什么表格的左边一栏还有省略号?

  生4:因为还有亿位。

  生5补充:万前面还有十万、百万、千万,然后是亿。

  师:你知识真丰富,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数位。因为还有还能多数位,所以用省略号表示。你还能从计数器上挖掘什么知识?

  生6:在个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一。

  师:你能具体拨一个数,并且说一说吗?

  生6在计算器上拨了一个5,然后说明表示5个一。

  生7:在十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十。(生拨20,说明表示2个十。)

  生8:在百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百。(生拨300,说明表示3个百。)

  生9:在千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千。(生拨20xx,说明表示2个千。)

  生10:在万位上拨1粒珠子就表示1个万。(生拨10000,说明表示1个万。)

  师:你能很快写出1万这个数吗?在自备本上写一写。(指名一人板演,请学生点评。)

  生11:我可以数一数,个、十、百、千、万,检查写得对不对。

  师:这个方法好吗?(生齐答:好!)

  追问:10000在1的'后面写几个0?

  生12:4个0。

  追问:为什么是4个0?

  生13:因为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0要占位。

  师:真不错,看来计数器上的知识可真多啊!

  (交流前置作业)

  师小结:今天通过计数器,我们一起挖掘出了很多地数学知识,大家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数位,会读数、写数,以后大家要带着思考多发现数学知识。

  【反思】

  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被完全释放,体会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决定权就在教师手中,就看教师是否能解放自己的思想,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位置,步步照搬的课堂模式。

  有句话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力,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展现,但是解放思想并不是完全放手,这样的课堂更要考验教师的能力,教师要把学习的知识点仅仅抓住,在学生自由回答中能将重点引出、难点突破,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往往不太习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讲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没有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发现规律,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是24时计时法出现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通过创设一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直观演示、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最后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寓于游戏中,同时强化了0时,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成功之处: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我从与学生的亲切谈话开始走进新课,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中进行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亲切自然的教态、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感情互通,课堂上知情交融,师生身心愉悦,这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教学中努力最求的目标。

  2、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我从生活现象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一日有24小时,从电视报、火车票等实物中认识和学习24时计时法,感受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学到的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的作息时间等等,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在设计和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些基础,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真实有效。

  4、多种方式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尝试探究,同伴相互交流,师生相互考查等等,实现了多种教与学方式的并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感说、善问的习惯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属于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三、注重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对于黑板上出示的算法,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说出对与错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第一单元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 )厘米=()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1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1米=( )厘米

  1米= ( )分米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植树》是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尊重学生思维方式。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发。在教学中,第一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一次比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论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这样的3份,那就是可以说有这样的3倍;第二次比较,突出不论物体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数量没变,那红花的朵数就还是蓝花的3倍,突出数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变化的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出关于倍的认识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从例题到练习,每次出现的都是画图,如果再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的话,也可以由老师来进行直接的教学,直接出示除法算式。其实不论是画图还是列式,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优化。对于方法的优化,可以采用学生自愿选择的方法。即通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画图这一方法的缺点,自然优化出列式计算这一方法。

  由于原本在例题中出现的列式计算,被放到了练习中,让学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可以加入一个拍手的活动。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列式计算这一方法的巩固。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节课里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抽象出倍这一数学概念;通过非本质因素的不断变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其中还有无限的思想和优化意识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数学内容生活化去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的把具体问题化为数学问题。

  3.以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4.加强实际应用。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要让人难以遗忘的。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加深。因此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联系实际创设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一、备课

  两次试上,第一次上完感觉非常糟糕,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课那天,时间却绰绰有余,按照教案的流程讲最后一题时还有十分钟。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我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说还不能够去想到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备课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备教材,备教法,学生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里,我做的还太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

  平常上课时,班上的氛围挺好的,很多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也有部分调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学走神,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过于规矩。在让他们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时,在我预想中他们应该是很活跃的,活动展开后就比较难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实际却是本份地坐在那里折折量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上课时,师傅说我要学会驾驭课堂,但是这节课很轻松的就控制住了课堂的节奏,环境有所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上课,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表现自己,像平时一样。

  三、关于教具的准备

  在听了郑主任的评课后,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没有准备到位。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特级教师的说课,根据她的说课我准备了在课始给学生信封,一开始是每四人一个,冯老师在给我梳理的时候提到这边可能有点困难,后来我又每两人一个信封,信封这边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其实真正应该花时间准备的应该是给每个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以便在具体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能够一起测量,规范讲解。这边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以至于在课堂上他们自己测量时,出现了尺子长度不够,不会规范测量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抓主要矛盾,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完全没有经验,需要多学习!

  四、本课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让学生分析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本节课我更多的觉得是自己在说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归纳,就像在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这两个概念时我采取的方法也不对,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就能看出来,直接告诉他们长和宽,边长的概念,不去强化,不让他们自己多说一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多注重细节之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乘火车》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较好地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是我在《乘火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2、给予充分时空,描绘一片蓝天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索。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倾听、借鉴、思考,为今后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激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幸福教育给学生幸福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中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幸福。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我们给学生幸福,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幸福的课堂。幸福课堂应该体现着学生的幸福,也包含着教师的幸福。

  一、幸福课堂,要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所谓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能真正属于自己。通过开展操作性的、探索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究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激起智慧火花,引发探究数学的乐趣,让知识在课堂中焕发活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成长和发展。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摆一摆,从直观到抽象,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还运用了迁移,学生自己得出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迁移的数学学习方法。在这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幸福课堂,既体现独享,也体现分享。

  本节课我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而我作为一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在学生动手摆一摆,摆的过程学生独享着自己的思考和方法,当学生用不同摆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汇报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问,为什么长方形的长5厘米,宽是3厘米?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你明白他的想法吗?等问题,把个别同学的想法与大家共享,让其他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实现了学生思考和方法的分享。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让我们的课堂充盈幸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2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反思02-2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2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5

三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1-1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2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06-2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