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03 06:54: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3

  三角形是生产、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图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见的多边形。我们对其他图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因此三角形这一章是平面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由于几何通常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问题,本章教学同进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任务,是学生学习推理的阶段,也是几何入门的阶段,学生在小学时虽已接触过一些图形知识,但主要以几何量的计算为主,很少讨论图形的性质,因此,初二数学教学中历年来都存在一个几何“入门”难的问题,由此可见老师教好这一章,学生学好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质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的能力;也包括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矛盾转化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4

  一、教学流程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二、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 ——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 “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教学不足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5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6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7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8

  《认识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角度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本课注重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勾连。课的伊始,幻灯片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特殊四边形,为学生归纳三角形定义奠定了基础;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梯形上底逐渐缩短,成为“0”时,引出三角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2、本课内容虽多,但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按照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稳定性→高→中位线的顺序展开教学,而三角形的高是教学的重难点。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

  4、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并借助幻灯片和几何画板的演示,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

  然而,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判断三角形的课件最好一组一组地出示;老师在大屏幕上指,“这样是三角形的高吗?”引起学生误解,不如出示课件演示。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探索、改进。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9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习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1

  《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02-09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5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1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14

《认识角》教学反思(热门)07-05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0-1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3

  三角形是生产、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图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见的多边形。我们对其他图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因此三角形这一章是平面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由于几何通常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问题,本章教学同进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任务,是学生学习推理的阶段,也是几何入门的阶段,学生在小学时虽已接触过一些图形知识,但主要以几何量的计算为主,很少讨论图形的性质,因此,初二数学教学中历年来都存在一个几何“入门”难的问题,由此可见老师教好这一章,学生学好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质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的能力;也包括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矛盾转化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4

  一、教学流程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二、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 ——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 “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教学不足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5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6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7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8

  《认识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角度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本课注重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勾连。课的伊始,幻灯片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特殊四边形,为学生归纳三角形定义奠定了基础;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梯形上底逐渐缩短,成为“0”时,引出三角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2、本课内容虽多,但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按照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稳定性→高→中位线的顺序展开教学,而三角形的高是教学的重难点。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

  4、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并借助幻灯片和几何画板的演示,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

  然而,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判断三角形的课件最好一组一组地出示;老师在大屏幕上指,“这样是三角形的高吗?”引起学生误解,不如出示课件演示。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探索、改进。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9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习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11

  《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02-09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5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1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14

《认识角》教学反思(热门)07-05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