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3 08:29: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1

  今天讲《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学生先前说看不懂文章,也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打算先让学生明白本文的观点。为此,我让学生先读前两段,让学生明白作者一开始把医学家们举行年会,比喻为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这是为了引出人类与蚁群相似的观点。在生物界和世人的心中,人类与蚁群相似可以说,但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似乎是对人类至高无上地位的挑战。而刘易斯·托马斯坚持认为作为生物的社会与人类十分相似。这正是作者身上可贵的品质。

  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身上这一品质,让学生再读第二段,引导他们明白作者与当时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不一致。而要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本身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科学依据的。同时,我举了哥白尼在临死前发表了日心说的观点,而布鲁诺为了捍卫这一观点,被烧死在意大利的百花广场上。可见,创立新观点的人要有智慧,要公开亮明新观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

  这样学生再读到文中“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的”话语时,他们很容易看出这是讽刺人类自大的心理。

  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明白蚂蚁与人类相似性,我让学生联系人类社会中,人们豢养家畜,组建军队,研制生化武器,使用童工,甚而也像早期西班牙人一样从事贩卖奴隶的交易,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二者相似点理解更清楚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讲到了文中另一个关键词生物的联合智慧。一开始,学生对蚂蚁建蚁丘认识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但那些蚂蚁们,似乎就知道需要某规格的细枝,也没见他们用什么工具测量,也没见他他们进行过计算。神奇地是其他成员就能徒手找到这样的细枝。而当细枝的规格改变时,所有的工蚁又能找到新型号的细枝,蚁群似手也没有什么图纸之类的,他们还是准确无误的建好了蚁丘。这就让我们不能不佩服蚂蚁的联合智慧。

  在联合智慧方面,人类的确不如生物社会了,人类真应该反思呀!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假如真能把我们的大脑聚合到一起,像蚁群那样产生一个共同的思想,那种思想将是不可想象的,真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希望我们在科学探索上也多一些联合智慧,正如文末说:“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我们还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希望这样的愿景能够实现。

  人类且莫自大了,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有名字,是我们各自的名字让我们与其他生物截然分开。但是在人海中,在大城市中,我们的名字早已淹没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与蚁群中个体的蚂蚁区别不大。可见生物社会与我们确实相似呀!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2

  《作为生物的社会》该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部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的著作。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是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该书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而《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论述的是生物的社会行为。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它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这篇文章,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分别描述人和蚂蚁的行为的?

  2、作者观察的几种生物(主要的),它们密集时有哪些行为?

  3、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小生物的一些行为现象,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4、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有什么深意吗?

  5、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几个问题设计目的,一是考查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上课效果并未如我所料,也许是学生整体程度较低,也许是我引导不得法,总之感觉和之前上课的'几位老师一样,学生未能积极投入,气氛沉闷,师生都未能体会到酣畅淋漓之感,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留下了许多思考。

  思考一:都说一年高考三年抓,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都希望学生早点了解高考,早点进入状态,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高一高二时就把一篇篇富于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的文学作品当考题来分析,是否太枯燥太功利?进而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

  思考二:一节课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自始至终按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步骤进行,引学生跟自己的思路,请君入瓮,用北师大深圳南山附中杨先武老师的话来说是“师生共唱‘同一首歌’”,这样的教学有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思考三:我们都希望课内有问题的生成,但面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至于在课堂上浪费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呢?

  课虽上完了,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很多。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低等动物合并成一个类似高等生物的现象。作者由此对人类进行反思,虽然人类“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但是,“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作者指出人类如果想“对于如何前进有个清楚的概念”,就必须建立“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借以联合人类的智慧。

  本文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本文,建议采用如下的方法:

  (1)抓文章思路研读课文。“文章有思路,遵路斯得真”,这是研读课文的基本方法。文章分两大部分,先说明生物的社会性,然后由此反思人类的社会行为。而在说明生物的社会性时,先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类似生物,接着反过来又说明生物的社会行为类似人类。那么生物的社会行为在哪些方面类似人类呢?作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紧紧抓住“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列举多种事例说明低等的生物群居时可以表现出高等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反思人类对于自己的联合智慧的忽视,说明人类联合智慧的极端重要性,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2)用创新意识赏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科学的本质是创新,这篇文章通篇都充满了创新精神。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新见解。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而且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指出人类联合智慧的重要性,并且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设想:“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的兴起,证明了作者这一设想的前瞻性。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08-01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9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3

生物教学反思08-01

生物教学反思06-14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生物的新课改教学反思11-26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10-25

[优]生物教学反思07-08

生物教学反思优秀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