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反思(推荐)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
【教材简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从顶碗少年的行为、神态展示人物精神风采;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班上人多,大多情况下,课堂讨论发言也是一支小分队在活动,但是在公开课场合的大多同学表现就像顶碗少年一样都有成功的强烈愿望,只要给机会,一定图表现。二是大多同学的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显得简单肤浅,不过现在借助教辅书答题的现象有所好转。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立足文本,注重对重点字、句、段的解读。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想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这一环节来看,有理有据的目标是实现了,困惑与遗憾仍在:A.我抛出的问题圈套,学生反应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激烈,是学习资料的影响还是他们单纯天真的思维习惯或是认定了的人生价值观呢,是他们看杂技表演或是待人处事并没有我们成人的挑剔吧?反过来一想,我们有必要对杂技表演的精彩评判降低标准么?技艺不精,苦练就是办法。这个少年需要的是鼓励、宽容不是欺骗。B.我这个设计只是我的借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但人家使用的时候,是确定统一使用的,因为最终的结论是顶碗少年的表演是成功的。而我,却分开来用,可以这样说虽然他的.表演并不成功,但他精神上绝对是成功的我不知道这个提法行不行。C.在讲述与板书时,我过于集中少年的表演,对他的精神面貌的词语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如第二.三次表演时歉疚、不失风度、沉着、急忙晃动、深深的鞠了一躬,要学习少年的精神不能不分析他在场上表演时,无论是精彩、紧张还是失败时的气度与风度,沉着、冷静,非凡的意志与定律。这是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男孩子。对这些细节的忽视,现在想来,这真成了课堂最大的败笔了。D.
在记者采访环节,我在110班上试教课,可以说发言的同学全都提到少年的第三次成功是师傅(老者)的鼓励,而111班却没有一个同学提到,全都信誓旦旦豪情满怀说是自己坚定的意志与拼搏的精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是我的生命,我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我早说过,我喜欢六年级课本,因为这些选文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我也利用我的特权给学生搭建一个个成功的台阶,让他们找回自己鲜活的生命。春天来了,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了他们课堂发言的权利或是让少数同学垄断。因此,我常在课堂上叫一些并没有举手的学生,也发现我的鼓励与帮助能取到好效果。在仿写课文精彩片断的时候,我干脆叫一竖小组或一横小组,发现不少并不出众的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教有术,学有法,我一直在寻找与尝试。学生喜欢听故事,我就围绕学习的课文找相关的故事资料,有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有相关主题的其他故事等。学生喜欢有悬念,来一些猜一猜,想一想,改一改,评一评。学生喜欢竞争,就要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争论.辩论,代表小组发言。学生喜欢表现,就要鼓励、宽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3.换位思考,感悟人生。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老人和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欣喜的看到,有好几个平常并不举手的同学,就像文中的项碗少年一样,在课堂这个表演舞台上羞涩而坚定的高举着手。像周涛,他一举手,我看到立马叫了他,他响亮的回答了,不需要赞扬呀,他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又叫了一次,他回答得更好了。他不知道,当老师的我,也是多么的喜悦。像龙杰同学,我叫了她,她有些紧张,但毕竟完整的回答了问题,下一轮的时候,她居然举了手。像周汉同学,平常我喜欢他思维的独特性,在他并不举手的情形下叫了他,他没有回答但我们师生之间并不尴尬,这很正常呀。我就是要制造一些不确定因素,来训练学生的机智、从容与豁达。其实,我也何尝不是那个顶碗少年,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但每一堂课永远都是新的,不可预料的。学生在期待有效、自然、快乐的课堂,我也希望在课堂中,从学生身上得到快乐。每一次教学总有新的收获与感动。我想,只要我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我的教学技艺也一定能像杂技艺术家一样炉火纯青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了不在学生面前出丑,就要勇于在同行面前出丑这是我的宗旨。公开课只是一个案例,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点。
你的参与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2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用平时学到的本领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结果,效果还真的出乎意外,让我比较满意。至此,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教会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难读的字词,难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词,这些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短时间内处理掉。难读的'句子即表示观众复杂心里的句子,让学生正确断句,读通顺、流畅。个别段落,老师有必要再次范读。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选编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不少阅读方法,怎样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样领会词语、句子,怎样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等等。再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大胆做到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切。老师切不可把时间都包揽下来。我认为,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检查、督促,严防个别学生走过场,个别问题老师还需要及时点拨。
三、深刻理会“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一场复杂的表演,惊心动魄的表演,难度很大的表演,都是为了突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气馁,不被困难压趴下。教学中一定要不偏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美的句子,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累,去阅读、去体会。如果每课教学都能做到这些,学生的词语量就会快速上升,作文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3
《顶碗少年》这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顶碗少年在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败,但少年并没有气馁,当台下一片混乱时,一位老者及时的鼓励,使他重拾信心,最终在第三次中表演获得成功。从中作者得到了深刻的启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也不要退却,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获得成功。本课少年三次精彩的演出如同三个扣人心弦的场面,作者通过细致地描写出三次表演场面当中少年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碗的反复出现、老者的表现等如同把读者也带到了现场,感受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表演。结合文章的特点以及班中孩子的情况我设计了一份课前预习作业,从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交流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才把这次表演写得如此精心动魄。这节课上下来,我发现设计上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发现自己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认真研读文本
在课上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有所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感悟并不能只浮于表面而要真正的读进去,也就是我们在讲新课文之前应该多读几遍。在读中多问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如文中“碗”的反复出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怎样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
二、多读书多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这样才能有能力驾驭课堂。有能力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表演两次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碗,表演取得了成功。
第1自然段,写“我”回忆二十多年前曾经在上海大世界观看过一次杂技表演。
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
先写“一位英俊的少年”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头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表演,“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却总是掉不下来”,他“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从对他的这些“令人惊羡的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少年的演技已是很娴熟,很精彩了。但是,他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吹起了口哨”写出了观众的反应。
第3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第二次失误。
先写了少年的神态、动作:“没有慌乱”“歉疚地微笑”“不失风度地鞠了一躬”“很沉着,不慌不忙”,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虽感歉疚,但是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一切重新开始。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写出了善良的观众都期待他的成功。
第4—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第三次顶碗终于成功了。
“场子里一片喧哗”,不满的观众反应更强烈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的神情反映着他的心理,在众多期待他的观众面前,连续两次失败,此时,也许他头脑里一片空白,也许他想了很多……就在少年最困难、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一位白发老者的出现使少年“镇静下来”,老者亲切的“抚摸”给他带来了赞许和疼爱,“轻轻摇撼”给他传递了力量,“低声”的话语使他坚定了信心,他终于成功了!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第7自然段,写“我”每每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总会很激动。
这里写了两个意思:一是深信当年那位少年一定成为一位杂技艺术家了,他是一个强者;二是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常常激励“我”前进。“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代表顶碗少年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代表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面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
第8自然段,写“我”从顶碗少年的身上得到的启迪。
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5
我每次讲课的时候,其实备课也挺充分的,但是,上了“战场”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手里的那杆“枪”。
这不,这节课上又出现了问题,下面总结如下:
不足之处:
1.板书没有做到“精”。其实咱们都知道,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让“学者”看了一目了然。可是我呢?板书总是很乱,没有主次之分。所以,以后在备课当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朗读训练力度始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我的.出发点有问题。我总觉得,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解决有些问题便可以。因为高年段了,没有必要变花样地去读课文,应该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所以,我的朗读训练每节课体现的不明显。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怎么去看待呢?难道以自己的方式读文不好吗?非得,每节课都要花很大的时间去训练朗读?哎!我在迷茫之中,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也许我又在走歪路!呵呵!!
改进措施:
每次讲课,我的重复性语言过多。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所以,我真的要学一学精讲。
总之,我在慢慢摸索,慢慢总结,慢慢反思,渴望自己早日开辟好那番“天地”。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6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本课要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难忘……”展开。我一上课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之后,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次______的杂技表演”让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这是一场______的杂技表演”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学习语文,除了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外,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很好的习作的范本和训练材料,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学习文本的拓展和迁移。文章中的省略号是学习本文一个很好的训练点,我在学完课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老者,想起……”为开头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这样既是对文章留白处的补充,又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深层领悟。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7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仍然从头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时发现文本有很多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舍,抓住少年的表现来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8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9
一、成功之处
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上也存在着不少遗憾: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朗读的指导。学生每每分析后都是自读感悟,朗读方式单一不说,也不能了解学生的朗读是否体现了少年的精神,学生读的面比较少。如果每位学生分析后,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读一读,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
三、改进措施
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如果这样,我想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0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内心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教此文时,我首先把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撇开,通过阅读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文章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反应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时少年的反应为主线,以观众的`反应为副线。文中分三次对他的表演进行了描写,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时,对他的精彩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体会到表演杂技时的艰难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结合平常所看到的杂技表演节目想象少年表演时的情景,体会顶碗少年表演杂技时的不易。两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写了少年和观众的反应,考虑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于是,在体会少年三次表演时的心理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观众在台下的情景,特别是第二次失败以后,面对观众的叫嚣,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因为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所以学生很能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有的说愧对观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的说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说还是鼓起勇气再来一次……不过,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过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当文章阅读到那里时,我让学生猜测那个老人的身份,想象那个老人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们的猜测、想象合情合理,我为学生的聪敏而欣喜不已。他们抓住“从后台走到灯光下”猜测那可能是他的师傅,从他的表情、动作推断他一定是说了一句鼓励的话。因此,当音乐第三次奏响,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样“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而是“轻轻”抖了一下脑袋,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词语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阅读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味。
当顶碗少年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丰满,最后,再让学生读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头想想,觉得在教学时可能因为太侧重于让学生去想象,结果减少了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以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经常观看名师教学录相,提升自己。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1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本课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同感,借鉴意义更强。因为他们和“他”都是“少年”。本课的内容学生是读得明白,较容易理解的。不需要我多费多少唇舌,我只要适时地多注意提问、引导、迁移、点拨,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如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也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境界。只是到了课堂上实际操作中,自己的嘴像拧开的水龙头,说个不停,唯恐学生学不明白,往往问题无大小,事无巨细,张口就说,没给学生留出思考、消化、反馈的时间,等于嚼饭哺人,学生嚼不出“馍”的原汁原味,慢慢味蕾会退化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只是为自己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便利,于是学生不能体会“咀嚼”的快乐。久了,把学生培养成了看客、听客,旁观者,这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相违背的。而有时,自己还抱怨学生不爱动脑。岂不知,他们目前的状况,正是自己有意或无意造成的。课堂怕走两个极端,一是讲得太少,该讲的没有讲,学生没有学到、学会该学的知识,这是儒家所谓的“不及”;另一种情况,自己好为人师,到了课堂上,有时口若悬河,管不住自己的嘴,这是儒家所谓的“过”。以中庸之为德衡之,皆不足取。而我在这两方面,我或多或少皆有之。特别是“过”的方面,尤为明显,不免有在课堂上逞才之嫌,要不得。
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知易行难矣!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2
我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3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品读中,悟课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组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抓主脉,贯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修改导学案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回答了多种答案,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4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特别大。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养尊处优,环境过于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败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极少有孩子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不确定。而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多变的社会,有着人们无法预料的太多的意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能面对着人生中的变数呢?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教学难点是接受失败,走向成功。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孩子们。在弄清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主要内容后就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围绕“这是一场怎么样的表演?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仅仅是一场表演吗?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学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态度很积极,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其中第四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结果让我很是吃惊。
“我认为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拼搏,因为这是顶碗少年自己和自己的拼搏,自己和碗的拼搏,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碗!”
“我认为这是一场较量。是顶碗少年自己和失败的较量,他终于在较量中获胜!”
“我认为这是一场心理战斗。顶碗少年打败了害怕失败的心理,打败自己的懦弱。他终于战胜了自己
,获得了表演的成功。”
“我认为这是一堂课,顶碗少年在这堂课里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失败,如何走向成功。”
“我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小小年纪的顶碗少年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化失败为力量,对我们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我,早就掩面而逃了。而他居然能让奇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认为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尽管我没有看孩子们所写的收获,但是我认为已经足够了。孩子们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身的不懈拼搏下表演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本课要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道理深刻,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教材。我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提升阅读技能,享受阅读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的感受到: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结合我的主题教研个人主题——“读写结合学表达的方法研究”,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课文的一种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读写实现有机融合。现结合个人的教研主题,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挖掘字词,想象表达
课文内容较简单,描写了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经过,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课堂中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是一场( )的杂技表演。”由此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文本。品读时,我又重点带领学生感悟第一次表演,通过扣词——自悟——自读,从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受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特别是“屏住气、目不转睛、忍不住”等词,学生感悟深刻,想象丰富,有的说到:“观众生怕大声呼一口气都会打扰了少年。”有的'说到: “少年的表演太精彩了,观众是不由自主地拍巴掌。”有的抓住少年的动作,有的抓住少年的神态,一一感悟到了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在字词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学生们也进入了情境,学会了循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补白,读的独特感悟与表达实现了互联互通。
二、写法学习,铺垫写作
回忆自己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只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因素太少,学生没能通过阅读认真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这篇略读课文,最明显的一个写法是作者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出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和坚持不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炼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写法的独特奇妙。最后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结升华,告诉学生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习,把积累的写作技法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可操作性很强。读了一篇文章后,经过老师有效地指导,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习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这也是我们搞读写结合训练的终极目标。
三、领悟道理,延伸生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经过反复的读与悟,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文章最后作者也写到,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所以每每想起,作者内心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他想到了什么?配上音乐,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或听到过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课内的读,不但使学生习得了技能,更使学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事理型文章的写法也于无形中被学生所领悟。
四、不足之处:
对于略读课文,虽然设计的时候力争让课堂粗放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真正课堂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围绕语言文字的品析较多,而对于写法的教学,还没能真正做到渗透、润无声的境界,这都需要在以后的研读教材、精心备课环节过程中潜心钻研,创新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7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7
课文《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9-14
[实用]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7-07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优秀]07-08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篇06-2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1-15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2-02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集合15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