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7:36: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

  文言文课文的讲授重点是文言现象和文言语句。本篇文章的作者西汉文章文章大家贾谊,同学们不熟悉,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下上网收集资料了解贾谊生平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效果很好。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根据注释给生字注音,通读课文。并把难以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结合资料先做了解。接着,齐读课文第一段,指出问题,对生词词义给同学们答疑,其后四段也如法炮制。然后找每一组读一段,其他小组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的'意思。这一遍之后,同学们逐渐熟悉文章大意。五分钟时间结合资料对第一段进行翻译,并注意里边的文言现象。三分钟小组讨论,结果整理到纸上。其后四段也如此过程。都整理完之后,分组展示讨论成果。这时候大部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都被总结出来。稍作点评。提出几个一词多义的词,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现象。文言现象部分基本结束。对于文章结构并没有多加分析,只选取了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并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辞赋话的语言风格。

  总体来讲本节课较令人满意。好的地方在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互相交流。

  问题在于:文言现象难掌握并枯燥乏味,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有的同学容易懈怠,期望坐享别人的成果。内容量太大,学生学习过程明显吃力。

  这一部分知识本来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能适当的联系战国和秦朝的历史背景会让学生更喜欢一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3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

  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高二语文教学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我应该对这一学年所走过的教学之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更好的准备。

  高二语文主要是选修课程。诗歌散文系列和小说欣赏系列都着眼于鉴赏陶冶,所以,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我认为,本学年的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正因为这样,我对高二教学设计曾反复思索,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正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学生才有学习动力,也才会有意识地去掌握语文学习的信息途径和方法。所以,通过研习新课标,我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重要,体会精读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两条腿走路——课本和课外阅读结合,重视《语文报》作用;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

  而这一切,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做基础。阅读方法有好多种,也许,有的老师喜爱齐读,但是,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齐读是可以的,但小说和散文是不合适齐读的,因为学生要照顾读得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所以,我在讲授散文和小说时,每节课都会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

  这一年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有时,我也会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非读无以广积,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出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写作教学工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在高考试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以前,我们有点“空”,每次作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试图改进,一开始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后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按小组互评,把本小组最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要在阅读中充分地吸收,在写作中自然地倾吐,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达到共赢。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就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篇目。《阿房宫赋》比喻的生动、想象的瑰丽、夸张的奇特,都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5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林美灿老师从“祥林嫂”的小说教学反思当前的“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探讨人物悲剧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进修教学反思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一、钻研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人文精神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人文精神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目标和方法

  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目标和方法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扩展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二、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选择教师,选择学习群体,选择学习专题,学会正确审视、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兵由此合理规划人生,培养自主自觉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要求学生更具探究的精神,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多向联系、多维综合的意识中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检测与反思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太紧,学习任务太重,课外阅读几乎空白,课堂的自主探究几乎成为空谈,学生依然是依赖教师的讲解灌输,结果是教材内容太多而无法保证时间,无法完成任务……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三、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认识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钟永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年,我担任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阶段我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创新的勇气和创造性的工作,认真的去实践这次改革。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一、以书为纲,以生为本。

  1、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建立发散式教学模式。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语文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让学生紧紧抓住桃树,在领略墙内春色的同时,把头伸到墙外,去欣赏墙外的无边风光。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

  课上的45分钟是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战场。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课上的效率,我还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上课的方式在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收到不错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怎么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其实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心理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争强好胜,他们极富挑战性,而且相对于他们早熟的心理,仅凭课本的那点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和打动他们,所以我就经常设置一些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告奋勇,人人参与,在这一次次的挑战中,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培养了,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去看一些知识性强、娱乐性强的栏目,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主动性。如此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强调“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

  三、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我在平时注意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立足现在,瞄准高考,我和同组的老师等一起仔细研究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然后,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新课和复习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教学思路在针对学生班级容量大,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备课过程中就针对不同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选取方面,也都有很大不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学生查找课外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阐释问题的能力。本学期我新接手了高二(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接班时该班的语文成绩位于年级最后一名,我经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因材施教地教学辅导,在该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班语文成绩已经由第十四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下面谈一谈教学中的困惑。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难教,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太快,同时也因为学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个越来越艰苦的工作。还有每个班近50名学生的班容量,给教学力度和教学进度以及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后要说明一点,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时的,因为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总有不如意的事,就不会尽善尽美,路还得走,学还得教,只是总结一次,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8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1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2

  上学期教学工作给我留下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教学必须要动脑筋

  高二上学期主要教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专项。我备课比较认真,注意多方查找资料,注意研究教学方法,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驾驭课堂。除了必须教授的篇目,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选择的教给学生。如《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篇极其优美,艺术性极强的作品,除了查找资料,我自己也反复诵读思索,寻求最好的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不求甚解,我课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本子上写出鉴赏提纲,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阅读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课堂上引领学生做较深层次的鉴赏。我注意问题的设置,尽量让它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对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尽量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比如谈到人和景的关系问题,我便举婚纱照为例,西式礼服的一对新人必要配上欧式风情的背景,休闲装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风光,这是景和人的协调,如果一对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纯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这是景对人的烘托。古诗词鉴赏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请作简要分析”这样的要求,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区别,答案很难符合要求。我就告诉他们,如同桌上摆着钢笔,铅笔,格尺,橡皮,圆规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要回答,是“文具”,这叫概括,反过来,问你具体有哪几样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这叫分析。学生学会了一些答题的套话,这其实是好事情,是答题规范的前提,但问题是他们随便乱套,针对性很差,那一首诗上来,都说是“热爱祖国”“壮志难酬”……我便告诉他们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袜子要穿在脚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话,就要一项项对准,五个手指头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这才是准确的分析。有了这些比方,学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题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认识到,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太多依赖参考资料,对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个性的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力来。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复读上几遍,自己理解的透彻了,设计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就特别强,课堂效率也就更高。课外习题多半都有明确答案,但任何专家学者也会有出错的可能,所以对于习题答案我一样要反复考证,理解透彻了再讲授给学生,遇到错误的答案,我会把它纠正过来,不会拿专家的头衔压人强加给学生,我想一个老师不只是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求知的态度,所以自己怕麻烦是不可取的。书后习题也要有选择的使用,有的题目比较空泛,我们的学生回答较为吃力,我们要动脑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或者干脆自己设计。比如,书后习题“请说说杜甫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个问题,固然能够领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就不如来个假设,“如果杜甫做个顺风顺水的太平宰相,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而“杜甫有没有能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宰相?”“为杜甫设计一条别样的生活道路能否成为事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倒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我们一样可以最后把问题引申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来。

  二、教师要多读书

  我们应该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就要切切实实为这一桶水下足功夫,语文教师多读书是必须的。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有了丰富的储备,你的课堂讲授才能真正成为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它决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不是显摆,就像喜马拉雅不须显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须显示它的宽广,学生便自然领会到小溪与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讲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他做过八品的左拾遗,谏官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设为八品。杜甫为什么直言进谏却不被皇帝喜欢,如果就文本谈文本,你会理解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没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济世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应该说不够深透。我读过《唐太宗传》《忽必烈传》,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结果与自己有关,更与君主有关,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恐怕就会是另一番结局了,所以贤臣必须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马必须伯乐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样纳谏的事情,你怎会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学生会对项羽的“才华”由衷钦佩。但文章里有的环节让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点永远成为疑点,你会被项羽个性的闪光之处深深吸引而忘却了考究。但如果你读过《史记》,加上进一步的思考,知道项羽实际上是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的弃军而逃,司马迁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的突出一点,忽略了全面,这样,你会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读书要动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这些东西不是你课前一下子可以准备出来的,必须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所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读书。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课堂的确是需要设计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一个环节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再强调一下罢了。我听过两位同学科教师的同一节课,明白了课堂上有无设计的区别,同样的知识点,我们都能讲对,讲明白,这是做好老师工作的基础,但学生是否有兴趣听,学习的效果怎样则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关。同样是提问,一个老师分别向三个同学提问了三个大问答题,学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却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没事人了一样,等待着老师纠正。老师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节课重讲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师,把大问题分解为十几个条理清晰的小问题,提问了十几个同学,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溜号,也同时用较短的时间回顾了一下上节的内容,效率显得高多了。其它环节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总要高出前面老师一大块,这事情绝非虚构。

  2、重视答题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偷懒,只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语文科目,我们只能押题型,而不能准确的押到原题,所以学生把答案背得烂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时习题答案并不告诉我们思路和方法,或者编者所写的'并不是很切合学生实际,多数时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归纳整理的,有的老师可能习惯于省略这个过程,等着学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视了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我们的学生绝没有那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那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必须我们去提供帮助,阅读鉴赏题,表达运用题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平时比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课下辅导跟得上

  前面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特别强,所以不要指望我们布置了,他们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们的督促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对于基础知识积累着一块尤其如此,该听写就听写,该提问得提问,该批改的试卷就得批改,否则学生就不重视。没完成好的就得反复督促,比如课文的背诵,有些老师也认为花那么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个人都舍不得时间,都少拿一两分,班级成绩自然要低那么一点儿,事实就是如此呀,学校这样考核,我们就得这样计较。

  四、个人问题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坚持始终。比如作文训练,一上高中,就要求学生写随笔,记读书笔记,开始每周都查,后来改为两周一查,很多学生重视不够,收的时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务也很多,批阅起来的确花费不少时间,看着学生写的不认真又生气,后来改成了自愿交,结果,就成了没有人上交。我们的学生也是人呀,谁不得偷懒就偷懒,所以,我们老师首先不能带头偷懒。

  2、对学生不够耐心

  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始终让我头疼。原来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较给面子,故而体会不深。后来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学生,尤其是重点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状貌。常常是你讲得眉飞色舞,他们仍然在理化题集上运笔如飞,于是眉飞色舞就变成了横眉怒目,老师横眉怒目也难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学生不看老师,我讲课也就不愿意在看他们,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气,再到文科班找点平衡,不知学生的感受,自己过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课文背诵,理科班学生就是不背,认可罚写也不背,课堂上没有时间死抠这个,于是我说,好吧,这些需要背诵的篇目我告诉你们了,背诵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没法替代,你们看着办吧。私下里交代课代表找时间考,课代表也有点懒惰,征求了学生的意见,结果仍然变成了自己看着办,结果期末考试这个背诵题考了九分,我们的学生有的只得了一两分。这让我认识到,我们老师的工作有点像车夫,听话的喊“驾喔吁”就可以了,不听话的也不能等着他们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堑也未必就长一智,因为他们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时候往往就来不及了,但我们又不能拿鞭子赶着,我们教育的是学生不是骡马,但在电影《大笑江湖》中有个可笑的镜头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阳骑着驴子,驴头前边吊着一只胡萝卜,驴子就撵着胡萝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这个道理我现在想通了,但落实到行动上,我还没有想清楚,把什么东西变成胡萝卜,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学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3

  要情思飞扬,声情并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有“味”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离我们比较久远,很难产生像作者那样的情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营造一种氛围,“感觉”对学习语文来说十分重要。就好比电影的背景音乐让你在了解剧情前就进入它的话语范围。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的关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同学们在极具“京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歌声悠远,京味袅袅,在加上那各种各样古老胡同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于是上课就有了较好的氛围。这种“味”和“情”在自觉不自觉间就打动了学生,近而就能很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很难把握也很难和课本里的“文化”等同起来,于是我开始播放幻灯片,引导他们“文化”是一种我们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们身边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过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人文现象呢?大家开始好奇,抓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认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方能融会贯通,终生受益。

  三、发挥教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我认为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碟,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进能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4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随着凛凛寒冬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里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305、1306两个班的语文。一期来,我对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丝毫的懈怠,也因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教学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备课、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善学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作为新老师,我积极参加科组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紧抓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尽可能地扩展自身学习的空间;另外,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作,较熟练地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技能。

  三、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力创佳绩

  我组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瞄准高考,一起仔细研究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并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和教学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在学习和教学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热情主动听老教师的优秀课,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期来,我没缺过一次教研活动,听课37节,勤写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到玉林师范学院进行培训,到平南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收获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四、重基础、激兴趣、上活每堂语文课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把每堂课上活。一期下来,我所教班级的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年级举办的20xx届书法比赛和《弟子规》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比赛前期,还通过扑克牌pk背诵比赛,在班内掀起背诵的热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获得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将在下一学期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争取更佳成绩!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1-26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1-22

【荐】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15

(必备)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优秀)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篇06-1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篇)06-1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

  文言文课文的讲授重点是文言现象和文言语句。本篇文章的作者西汉文章文章大家贾谊,同学们不熟悉,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下上网收集资料了解贾谊生平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效果很好。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根据注释给生字注音,通读课文。并把难以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结合资料先做了解。接着,齐读课文第一段,指出问题,对生词词义给同学们答疑,其后四段也如法炮制。然后找每一组读一段,其他小组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的'意思。这一遍之后,同学们逐渐熟悉文章大意。五分钟时间结合资料对第一段进行翻译,并注意里边的文言现象。三分钟小组讨论,结果整理到纸上。其后四段也如此过程。都整理完之后,分组展示讨论成果。这时候大部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都被总结出来。稍作点评。提出几个一词多义的词,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现象。文言现象部分基本结束。对于文章结构并没有多加分析,只选取了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并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辞赋话的语言风格。

  总体来讲本节课较令人满意。好的地方在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互相交流。

  问题在于:文言现象难掌握并枯燥乏味,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有的同学容易懈怠,期望坐享别人的成果。内容量太大,学生学习过程明显吃力。

  这一部分知识本来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能适当的联系战国和秦朝的历史背景会让学生更喜欢一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3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

  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高二语文教学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我应该对这一学年所走过的教学之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更好的准备。

  高二语文主要是选修课程。诗歌散文系列和小说欣赏系列都着眼于鉴赏陶冶,所以,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我认为,本学年的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正因为这样,我对高二教学设计曾反复思索,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正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学生才有学习动力,也才会有意识地去掌握语文学习的信息途径和方法。所以,通过研习新课标,我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重要,体会精读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两条腿走路——课本和课外阅读结合,重视《语文报》作用;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

  而这一切,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做基础。阅读方法有好多种,也许,有的老师喜爱齐读,但是,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齐读是可以的,但小说和散文是不合适齐读的,因为学生要照顾读得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所以,我在讲授散文和小说时,每节课都会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

  这一年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有时,我也会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非读无以广积,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出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写作教学工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在高考试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以前,我们有点“空”,每次作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试图改进,一开始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后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按小组互评,把本小组最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要在阅读中充分地吸收,在写作中自然地倾吐,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达到共赢。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就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篇目。《阿房宫赋》比喻的生动、想象的瑰丽、夸张的奇特,都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5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林美灿老师从“祥林嫂”的小说教学反思当前的“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探讨人物悲剧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进修教学反思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一、钻研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人文精神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人文精神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目标和方法

  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目标和方法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扩展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二、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选择教师,选择学习群体,选择学习专题,学会正确审视、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兵由此合理规划人生,培养自主自觉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要求学生更具探究的精神,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多向联系、多维综合的意识中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检测与反思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太紧,学习任务太重,课外阅读几乎空白,课堂的自主探究几乎成为空谈,学生依然是依赖教师的讲解灌输,结果是教材内容太多而无法保证时间,无法完成任务……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三、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认识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钟永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年,我担任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阶段我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创新的勇气和创造性的工作,认真的去实践这次改革。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一、以书为纲,以生为本。

  1、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建立发散式教学模式。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语文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让学生紧紧抓住桃树,在领略墙内春色的同时,把头伸到墙外,去欣赏墙外的无边风光。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

  课上的45分钟是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战场。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课上的效率,我还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上课的方式在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收到不错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怎么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其实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心理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争强好胜,他们极富挑战性,而且相对于他们早熟的心理,仅凭课本的那点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和打动他们,所以我就经常设置一些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告奋勇,人人参与,在这一次次的挑战中,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培养了,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去看一些知识性强、娱乐性强的栏目,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主动性。如此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强调“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

  三、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我在平时注意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立足现在,瞄准高考,我和同组的老师等一起仔细研究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然后,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新课和复习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教学思路在针对学生班级容量大,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备课过程中就针对不同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选取方面,也都有很大不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学生查找课外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阐释问题的能力。本学期我新接手了高二(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接班时该班的语文成绩位于年级最后一名,我经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因材施教地教学辅导,在该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班语文成绩已经由第十四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下面谈一谈教学中的困惑。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难教,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太快,同时也因为学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个越来越艰苦的工作。还有每个班近50名学生的班容量,给教学力度和教学进度以及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后要说明一点,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时的,因为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总有不如意的事,就不会尽善尽美,路还得走,学还得教,只是总结一次,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8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1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2

  上学期教学工作给我留下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教学必须要动脑筋

  高二上学期主要教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专项。我备课比较认真,注意多方查找资料,注意研究教学方法,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驾驭课堂。除了必须教授的篇目,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选择的教给学生。如《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篇极其优美,艺术性极强的作品,除了查找资料,我自己也反复诵读思索,寻求最好的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不求甚解,我课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本子上写出鉴赏提纲,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阅读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课堂上引领学生做较深层次的鉴赏。我注意问题的设置,尽量让它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对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尽量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比如谈到人和景的关系问题,我便举婚纱照为例,西式礼服的一对新人必要配上欧式风情的背景,休闲装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风光,这是景和人的协调,如果一对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纯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这是景对人的烘托。古诗词鉴赏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请作简要分析”这样的要求,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区别,答案很难符合要求。我就告诉他们,如同桌上摆着钢笔,铅笔,格尺,橡皮,圆规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要回答,是“文具”,这叫概括,反过来,问你具体有哪几样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这叫分析。学生学会了一些答题的套话,这其实是好事情,是答题规范的前提,但问题是他们随便乱套,针对性很差,那一首诗上来,都说是“热爱祖国”“壮志难酬”……我便告诉他们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袜子要穿在脚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话,就要一项项对准,五个手指头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这才是准确的分析。有了这些比方,学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题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认识到,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太多依赖参考资料,对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个性的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力来。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复读上几遍,自己理解的透彻了,设计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就特别强,课堂效率也就更高。课外习题多半都有明确答案,但任何专家学者也会有出错的可能,所以对于习题答案我一样要反复考证,理解透彻了再讲授给学生,遇到错误的答案,我会把它纠正过来,不会拿专家的头衔压人强加给学生,我想一个老师不只是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求知的态度,所以自己怕麻烦是不可取的。书后习题也要有选择的使用,有的题目比较空泛,我们的学生回答较为吃力,我们要动脑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或者干脆自己设计。比如,书后习题“请说说杜甫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个问题,固然能够领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就不如来个假设,“如果杜甫做个顺风顺水的太平宰相,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而“杜甫有没有能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宰相?”“为杜甫设计一条别样的生活道路能否成为事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倒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我们一样可以最后把问题引申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来。

  二、教师要多读书

  我们应该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就要切切实实为这一桶水下足功夫,语文教师多读书是必须的。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有了丰富的储备,你的课堂讲授才能真正成为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它决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不是显摆,就像喜马拉雅不须显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须显示它的宽广,学生便自然领会到小溪与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讲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他做过八品的左拾遗,谏官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设为八品。杜甫为什么直言进谏却不被皇帝喜欢,如果就文本谈文本,你会理解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没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济世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应该说不够深透。我读过《唐太宗传》《忽必烈传》,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结果与自己有关,更与君主有关,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恐怕就会是另一番结局了,所以贤臣必须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马必须伯乐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样纳谏的事情,你怎会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学生会对项羽的“才华”由衷钦佩。但文章里有的环节让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点永远成为疑点,你会被项羽个性的闪光之处深深吸引而忘却了考究。但如果你读过《史记》,加上进一步的思考,知道项羽实际上是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的弃军而逃,司马迁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的突出一点,忽略了全面,这样,你会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读书要动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这些东西不是你课前一下子可以准备出来的,必须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所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读书。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课堂的确是需要设计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一个环节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再强调一下罢了。我听过两位同学科教师的同一节课,明白了课堂上有无设计的区别,同样的知识点,我们都能讲对,讲明白,这是做好老师工作的基础,但学生是否有兴趣听,学习的效果怎样则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关。同样是提问,一个老师分别向三个同学提问了三个大问答题,学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却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没事人了一样,等待着老师纠正。老师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节课重讲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师,把大问题分解为十几个条理清晰的小问题,提问了十几个同学,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溜号,也同时用较短的时间回顾了一下上节的内容,效率显得高多了。其它环节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总要高出前面老师一大块,这事情绝非虚构。

  2、重视答题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偷懒,只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语文科目,我们只能押题型,而不能准确的押到原题,所以学生把答案背得烂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时习题答案并不告诉我们思路和方法,或者编者所写的'并不是很切合学生实际,多数时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归纳整理的,有的老师可能习惯于省略这个过程,等着学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视了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我们的学生绝没有那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那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必须我们去提供帮助,阅读鉴赏题,表达运用题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平时比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课下辅导跟得上

  前面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特别强,所以不要指望我们布置了,他们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们的督促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对于基础知识积累着一块尤其如此,该听写就听写,该提问得提问,该批改的试卷就得批改,否则学生就不重视。没完成好的就得反复督促,比如课文的背诵,有些老师也认为花那么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个人都舍不得时间,都少拿一两分,班级成绩自然要低那么一点儿,事实就是如此呀,学校这样考核,我们就得这样计较。

  四、个人问题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坚持始终。比如作文训练,一上高中,就要求学生写随笔,记读书笔记,开始每周都查,后来改为两周一查,很多学生重视不够,收的时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务也很多,批阅起来的确花费不少时间,看着学生写的不认真又生气,后来改成了自愿交,结果,就成了没有人上交。我们的学生也是人呀,谁不得偷懒就偷懒,所以,我们老师首先不能带头偷懒。

  2、对学生不够耐心

  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始终让我头疼。原来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较给面子,故而体会不深。后来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学生,尤其是重点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状貌。常常是你讲得眉飞色舞,他们仍然在理化题集上运笔如飞,于是眉飞色舞就变成了横眉怒目,老师横眉怒目也难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学生不看老师,我讲课也就不愿意在看他们,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气,再到文科班找点平衡,不知学生的感受,自己过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课文背诵,理科班学生就是不背,认可罚写也不背,课堂上没有时间死抠这个,于是我说,好吧,这些需要背诵的篇目我告诉你们了,背诵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没法替代,你们看着办吧。私下里交代课代表找时间考,课代表也有点懒惰,征求了学生的意见,结果仍然变成了自己看着办,结果期末考试这个背诵题考了九分,我们的学生有的只得了一两分。这让我认识到,我们老师的工作有点像车夫,听话的喊“驾喔吁”就可以了,不听话的也不能等着他们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堑也未必就长一智,因为他们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时候往往就来不及了,但我们又不能拿鞭子赶着,我们教育的是学生不是骡马,但在电影《大笑江湖》中有个可笑的镜头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阳骑着驴子,驴头前边吊着一只胡萝卜,驴子就撵着胡萝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这个道理我现在想通了,但落实到行动上,我还没有想清楚,把什么东西变成胡萝卜,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学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3

  要情思飞扬,声情并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有“味”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离我们比较久远,很难产生像作者那样的情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营造一种氛围,“感觉”对学习语文来说十分重要。就好比电影的背景音乐让你在了解剧情前就进入它的话语范围。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的关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同学们在极具“京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歌声悠远,京味袅袅,在加上那各种各样古老胡同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于是上课就有了较好的氛围。这种“味”和“情”在自觉不自觉间就打动了学生,近而就能很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很难把握也很难和课本里的“文化”等同起来,于是我开始播放幻灯片,引导他们“文化”是一种我们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们身边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过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人文现象呢?大家开始好奇,抓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认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方能融会贯通,终生受益。

  三、发挥教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我认为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碟,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进能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4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随着凛凛寒冬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里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305、1306两个班的语文。一期来,我对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丝毫的懈怠,也因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教学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备课、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善学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作为新老师,我积极参加科组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紧抓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尽可能地扩展自身学习的空间;另外,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作,较熟练地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技能。

  三、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力创佳绩

  我组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瞄准高考,一起仔细研究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并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和教学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在学习和教学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热情主动听老教师的优秀课,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期来,我没缺过一次教研活动,听课37节,勤写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到玉林师范学院进行培训,到平南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收获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四、重基础、激兴趣、上活每堂语文课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把每堂课上活。一期下来,我所教班级的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年级举办的20xx届书法比赛和《弟子规》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比赛前期,还通过扑克牌pk背诵比赛,在班内掀起背诵的热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获得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将在下一学期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争取更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