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
本课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归还给孩子,这样老师也会轻松很多。这节课,我看到了四年三班学生们的风采,原本以为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些欠缺,可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亮点,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就是这节课的成功的地方。
2、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以学生读、说、议、练、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3、品读2自然段:“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适时地引出布鲁诺的故事,让同学们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在读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情动辞发,
4、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吧学生引入到当年的情境中,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为后面实验成功后人们的反应做好铺垫。
5、在本课的尾声处我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一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
但是,课堂上,有些地方处理得还是欠妥当,如: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不够深,没有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最后导致“压堂”的现象发生。
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发现并改正,我愿意尝试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同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的故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导入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三、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有机结合。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文章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3
今天,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我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生平简介入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诸如: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两千多年前等,并排成两列,进行对比教学。在这中间出示一个箭头符号,引出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挑战,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找出。尔后再找出各自的结论观点,感受其矛盾性,从而得出其中必有一人对,一人错。将文章大致脉络李彤之后,我又着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面对伽利略的.观点,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自由读,找的不错,并引导体会人们说话的口气,感受人们对于伽利略的怀疑和责备、不屑,从而使学生理解伽利略身上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勇气和挑战权威的胆量。使得这一点的认识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说出。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应强调粗放,抓住一两个中心问题,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读,去自己发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4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第25课),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
1、完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坐坐。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贯彻这一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进行“重组”,即以“你喜欢亚里多德还是伽利略?”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查找课外资料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认真求实、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自由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的时候,学生那各抒己见、旁征博引、据理力争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有种老师要“下岗”的感想。
当学生明白到伽利略的试验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同学说:“亚里多德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非常大,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所以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完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后,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好品质。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以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画图法和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7
本学期的精品课,我主要承担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我和同备课组的老师经过几经研讨,终于完成了本节课的录制。在这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研读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人教版教材很注重单元课文组合的整体性,即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第七组课文全部以写人为主,而且都是通过具体事例,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中的作文正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个敬佩的人。在了解了单元目标的前提下,我马上找到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将教学目标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做指引,我的教学也有了方向。
研读教材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的思想得到了蜕变,我认识到备课要从整个单元入手,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正在于此。还记得第一轮试教的时候,大部分老师都是自己教自己的课文,没有联系单元目标,第一轮试教之后,我们进行了集体反思,还亲自学习了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析,把握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整个单元的训练重点。经过几次的修改和试教,我渐渐地学会将“写法指导”渗透到文本的解读中去,不仅让学生明白本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
二、寻找课眼
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了这个“思路”,我反复研读课文,翻阅大量资料,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伽利略的品质呢?”经过反复研读后,我竟在做课后题的时候找到了答案。课后最后一题,是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反义词,刚开始我只是随便做做,没想到本题的答案正是“课眼”。我找到了一组,即“信奉”和“怀疑”,我觉得从这两词的对比中,可以马上提取到伽利略大胆质疑的精神。所以,我便以此为突破口,贯穿整个教学。
通过对这节课的打磨,我觉得一节课的切入点很重要,所谓的“课眼”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研磨教材,因为文本中的很多关键词句都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总之,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文本,你一定会豁然开朗。
三、渲染气氛
我第一次试教的四(2)班并非我自己的班级,之前听过几节课,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比较腼腆,上课不是很积极。于是,我突然想到了09年刘校长带我去沙溪参加赛课的情景,那一次也是借班上课,刘校长和孩子课前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马上将当时的做法移植到我的课堂,从“大胆”、“大声”的引导开始,再到小礼物的刺激,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兴奋,我也很兴奋。我觉得无论我这节课讲得是否成功,我都是一个快乐的老师。因为我很投入,孩子们也很投入。后来又在四(3)、四(4)班试教,效果也还不错,所以我觉得我们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孩子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研磨这节课的几点体会,精品课的研发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努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0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的故事。
一、巧设导入
首先,我故意把题目写成《两个“地球”同时着地》,学生立刻把手举起来,抢着回答:老师,应该写“铁球”了!说着很多学生都大笑了起来。我接着告诉他们,平时考试都会写错的,一定要学会认真检查,才能避免错误,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在快乐的笑声中,同学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接着,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我问:“同学们,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请你们在课文里面找出相关的句子。我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同学们楞住了,于是我要求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分小组互相讨论起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就找出了答案。讲课前巧妙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我认为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分角色表演调动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仅用实物演示、板演图示,还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方法灵活多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给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特别是男生情绪更高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最后,告诉学生回家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五、六层楼的房顶做实验…
三、课堂教学与小练笔相结合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我请学生发挥想象,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深的体会到:让孩子生活在快乐的学习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我教学不断的追求!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2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黄丹丹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那么当1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教研室 高 静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数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呈现形式,解放老师和学生,形成大语文观。现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值得推广的好的方面总结一下:
一、开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让孩子们课前搜集:
1、伽利略的资料。
2、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体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知识。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放课堂呈现形式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课文,如:
1、联系上下文。
2、抓重点词句。
3、图文结合
4、画图法。
5、引用资料
6、换位。
7、感朗读。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学生翟月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她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她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08-0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2-0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12-28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09-19
经典教学反思03-08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两个孩子的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