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
整时是教学的重点,安排了一道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里多数题是整时。在认识整时后教学大约几时,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整时,也为以后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作些准备。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经验,在交流中提升认识。
大多数学生都有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经验。他们能分辨钟面上的长针和短针,但不知道这两根针叫分针和时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不习惯说成几时。这些既是教学资源,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告诉学生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并规范地说时间。教学方法是在交流中矫正,在练习中强化。即在学生发言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说,通过反复提醒,改变原来的习惯。第二个教学任务是体会整时时刻,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规律,知道钟面上有1时、2时12时共十二个整时。教学方法是利用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举一反三,在说钟面上整时时刻的`练习中获得经验。
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7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12。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7时;再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7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7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从而体会大约7时与7时的差别。
教材里还出现圆形、椭圆形、菱形的钟面,出现有指针的钟面和用数字表示时间的电子表面。让学生知道这些钟表虽然形状不同,表示时间的方法不同,但都能告诉人们时间。
2.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
想想做做里有说钟面上的时间(第2、3题)、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第4题)、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第5题)等练习。这三项活动对思维的要求逐渐提高。看钟面说时间是最基本的,只要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就够了。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要把整时的分针、时针位置规律落实到某个具体时间上。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首先要识别钟面上已有的那根针是时针还是分针,才能确定另一根针以及它的位置。这些练习对提高思维能力、巩固数学知识是极有益的。
还要注意的是,看钟面说时间,包括整时和接近整时两种情况。拨钟和画钟面只在整时范围内进行。
3.结合认识钟表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
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说时间,还有尊敬国旗、按时用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教育内容。第1题交流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睡觉时间,是培养生活习惯的教育机会。第6题左图中10时学生在上课,右图中10时学生在睡觉,让学生初步知道一天里有两个10时。有条件的学生还能联想到一天里有两个1时、2时12时。这些知识仅是渗透,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资料,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资料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到达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潜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状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忙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要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这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这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 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20以内进位加法是一年级计算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而“凑十法”的建立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将起着很重要的迁移作用,怎样才能“观念新,思维活,基础实”,将设计思路转换成课堂实践后,我的感悟是:
1、围绕“凑十法”精心组织材料。从创设情境小猴子送信,让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的简便快捷为后面发现“凑十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再通过学生自由摆小棒,理解“凑十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其主要特征。最后通过对9加几的整理比较,进一步对“凑十法”的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结尾“质疑”为后续教学埋下了伏笔。
2、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本课中“凑十法”探索,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感知发现——理解掌握——巩固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正是课改所倡导的“给孩子猎物,不如教给孩子狩猎的方法”。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就是自主探索的开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比多少》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数一数”,对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感性经验之后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对“同样多”“多”“少”并不是很陌生,但对比较的方法却不是很清楚,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地去把数学学好。因此我把课本中小猪、小兔盖房子的.主题图做成动画片来播放,这样极富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直观的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兔子和砖都没有剩余,那么就说小兔和砖同样多。一只小猪扛一根木头,还剩下一根木头,那就说明木头多,小猪少。学生在满怀兴致地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这一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理解和掌握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
合作摆学具卡片,并让学生说出,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真正是在学中玩,玩中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猜数游戏、找找生活中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我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五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1~5各数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五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过生日》情境图进行一些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比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体与部分。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得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读不出来,我也随便读了句饮料和饮料谁装得多。
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的有些快,估计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弥补不足,争取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团队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3的分解组成,了解互换规律。
二、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个小盒子、2个小口袋、3个苹果图。
活动过程
(一)3的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叔叔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苹果,不过果园里的叔叔说要答对题目才可以“吃”。大家现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几个苹果?
(让幼儿边数边回答)
2、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让我们把它放到2个口袋里带回家让他们尝一尝好吗?幼儿回答。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看每个口袋里能分几个?(让幼儿自己动手)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分苹果的。并引导幼儿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二)学习3的减法。
1、教师请一位小朋友让他说说把果园叔叔给我们的3个苹果。其中一袋给爸爸,那妈妈的那一袋应该是几个?(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2、引导幼儿根据分解式,学习3的减法算式。
(3可以分成1和2,2和1,3—1=2,3可以分成2和1,1和2,3—2=1)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三)学习3的加法。
1、教师: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爸爸的苹果和妈妈的苹果又放回了盒子里。宝宝们你们摸一摸现在的盒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2、学习3的组成,让小朋友知道3是由1和2或2和1组成。1+2=3,2+1=3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四)巩固练习
(老师和小朋友互动)儿歌:3的分解组成小朋友问问你,3可以分成几和几?
老师,我告诉您,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起来是3。
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就是3。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轻松的游戏中,帮助幼儿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真正地掌握数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动中我选用了小盒子、苹果图和小口袋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在活动中我是介绍者和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我有点急,反复的告诉幼儿。这时幼儿就显得没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习,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9-03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04-19
《通分》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2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03-29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06-06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8
【热】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