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6 14:36: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12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反思12篇

  历史教学反思 篇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以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尝试,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基本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教学中就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性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开拓,没有认识要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是要让他们有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无疑于使学生在成长中先行失败!

  而作为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历史教学反思 篇2

  每一个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反思 篇3

  本人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七年级历史教材简要分析: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讲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四)、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

  (1)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2)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历史教学反思 篇4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历史教学反思 篇5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历史教学反思 篇6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反思 篇7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方法体系,而非具体方法,绝非一节课所能完成。在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这样的目标空而不当,教师心中无数,难以操作,亦难以评价。

  作为方法体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如梁启超对戊戌政变的记录是史料,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则是史实。

  其次,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引用时要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此外,史料可分为一手资料和转手资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遗址遗迹;等等。史料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样,其证据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史实是经过考证的,毋庸置疑。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秦始皇统一六国、巩固统一、实施暴政,史实清楚,可二千年来对秦始皇的争论不绝于耳。误把结论(如名人的结论、伟人的结论)作史实,再去推导结论,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再次,知道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个史料可能支撑多个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词。

  最后,知道常常是史无定论。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者提出进一步寻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不同史观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甚至尖锐对立。

  构建出方法体系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有计划、有梯度地逐步实施,方能培养出具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良好素养的学生。

  历史教学反思 篇8

  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

  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要依据课程标准标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作为历史学科,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通过学习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历史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感受颇多。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的教学面临着很多难题,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太散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就少的可怜。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

  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

  三、高一新课改的教材一课内容45分钟基本讲不完;一方面是内容多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连结不起来,让上课的学生如听天书。如必修1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如果真正初中课本有掌握的话上课就轻松多了,应该重点讲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和北宋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如何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最多20分钟左右。但是我们要情境问题设计为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唐中期是如何藩镇割据,五代王国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间可要花的较多,如果不讲而只讲内容结果,前因不知道,培养出学生只能死记课本,这与我们的课改精神不符合。

  四、教师的新授课时间很少,历史学科可供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在给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年上加难。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教学进度来说,很明显这样又无法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历史是一门史证的科学,此种说法诚然不错。但仅仅局限于此,就远为不够。众所周知,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又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复原与解释。因此,历史同时又是一门解释的科学。史料需要考证,史实需要解释。而考证和解释就必须凭借方法,依据逻辑。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因此,在处理材料时,教师不可不作鉴别,不能依据孤证,亦不能进行简单的堆砌。史料浩如烟海,学者都力所不逮,何况是年少学生?更且,历史事物复杂异常,仅仅列举其单方面的史料,从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于用史实来撒谎。教师应精心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史料,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

  为什么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为了证明教师所言甚确、知识渊博,还是为了注解教科书?都不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应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探究,而非灌输。如果是灌输,无需呈现史料,更无需费力进行史论结合。既是探究,则必须有探究的空间,有讨论的余地,有真理与错误的交锋。英国人约翰8226;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认为,“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能产生出“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而在欠缺讨论的情况,“不仅意见的根据被忘掉了,就是意见的意义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仅如此,充分的讨论还能增长人的智慧,“一个人之能够多少行近于知道一个题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径只是聆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们关于他的说法,并研究不同心性对于它的观察方式。一个人之获得聪明,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方式。”

  如果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中,我们选择的史料能反应真理和错误的冲突,能呈现多元的视角,能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那么真理将会越辩越清,而学生也将越来越聪慧。

  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3-08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11-08

历史教学优秀反思02-21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02-24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04-23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2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13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01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6-2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