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有幸在区陈老师和校陈主任的调研工作中被听《小虾》的第二课时。
由于课前我准备的还算充分,所以对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就有所掌握。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
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刊物问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在我抛出“找一找整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这一问题后,学生们认真的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纷纷举手发言。张伟:“我认为整段都是围绕小虾真有趣。写的”。我心里暗暗高兴,满以为再叫的一名同学也会答出相同的答案时,陈博是这样回答的:“中心句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这回势必是要讨论出一个结果来了!于是我调查看有多少同学是和陈博同一观点的,结果只有两人,我心里这才有底。虽说人数不多,但我还是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对,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和讨论中他俩自己就发现了不对劲,自然而然的就否定了自己,使我的教学很有说服力。这是我在课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临场解决的,我认为自己很有>收获。在抛出另外一个问题:“用有的`??有的??有的??”结合生活说一句话,学生代表李帅良说的很好:“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想骏马在奔腾,有的想小兔在吃萝卜,有的象连绵起伏的群山。”课后,经过对我的课的研讨,此处还有更好更合理的安排!如果让学生先想象一下,自在的小虾还可能在干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后,再结合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补充说想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紧密结合课文做练笔,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投身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去!
语文教学反思2
“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犯的错误。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发生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一定非常感人,我想马上阅读这篇文章!”
“你们的审题能力真强!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心爱之物呢?”我顺势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了。学生立即专注地阅读起文本来.....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我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他们已被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道:“读到这儿,你有问题要提吗?”
“既然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呢?”
又是一番深入地阅读......从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中,我感觉彭总的精神已融进了他们的血脉之中!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定什么题呢?”
“《痛苦的抉择》。”
“《爱兵如子的彭德怀》。”
“《大黑骡子,委屈你了!》。”
“《别样的爱》。”
.一个个绝妙的题目,从学生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疏忽,竟促使我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学,审视我的学生,使新课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喜人场面。真的,这次疏忽完全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由它生成出的许多新问题却与我的预设不谋而合。我不禁想到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相融的对话场。”在这里,师生平等对话,生本自由“交谈”,预设和生成并存。这堂课中,我充分利用这次小小的疏忽,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文本,使他们在与同学、老师、文本的多次对话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走进彭总的心灵世界。此时,阅读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课堂反馈来看,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而我也与学生一样,时常感到智慧的闪现,生命活力的涌动。
我真的要好好感谢这次美丽的“疏忽”,感谢学生带给我灵动的智慧,带给我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语文教学反思3
开学已经两个月下来了,我教九年级化学,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我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协力,必须能够将化学学好,在这两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感触。
1、兴趣:
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潜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悲哀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
学生要喜欢这门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我校蒋校长的启发,我就经常对学生说:“你敢不敢喊老师‘我爱你’,怕什么?你是老师的孩子。”
2、激情:
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吴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3、契机:
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新的任课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晚自习快下课时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册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明白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再如:老师检查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鼓舞,必须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4、悬念:
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带给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于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明白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奇心,到达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个性高。
5、规矩: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构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
①课堂新授教学时,争取当堂资料当堂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简单、愉快。最好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群众读一遍、群众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
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话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
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明白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一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举手,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会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明白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明白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4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人也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那如何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博览群书,爱上阅读呢?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内需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阅读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确,只有让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学生才会感悟到读书的快乐,徒增阅读的兴趣。
儿童进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阅读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静不下心来,对读书不可能像看电视那样专注,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如每周五的班队课举行“小小故事会”或者美文诵读比赛,比赛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评出最佳表演的前五名学生,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积累,在不经意间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厚积薄发。
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增强学生阅读的意识,激发阅读的欲望。
二、体验亲情阅读的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都看在眼里,感受于心。因此家长只要有时间,就要信手拿本书来阅读,读到感触之处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感悟。当孩子们看见父母陶醉于书香时,他们对书籍就多了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向书籍靠近。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情阅读的快乐,还让孩子与父母之间超越“距离”的和谐之美。
为了能让每位孩子感悟到这份快乐,在开学初,我会给每位家长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每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畅游书海,为孩子们选购一些故事书和绘本,并在书的扉页给孩子写上一句激励的话。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孩子买一个书柜。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指导孩子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坚持每天睡前读书20至30分钟。
每个星期规定一天为“亲子阅读日”,在这一天里,不管自己有多累,也不管自己有多忙,家长必须放下手头所有的事,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一边看着精美的图画,一边入神地听着你的故事,并时不时还问上几个问题,这时的你会完全忘了白天的疲惫,一股幸福的感觉不觉涌上心头。相信只要每个家长坚持与努力,孩子的成长你会感到欣慰。
三、营造书香阅读的氛围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名言、警句或许能让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从此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室里有限的学习园地,让它说话。每周我都会更新一句名言警句,如: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斯泰”;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每当我一遍一遍地带领学生朗读、分析、背诵这些生动有趣的名言警句时,孩子们对书籍就多了一份亲近感,自发读书的孩子也日见增多。
接着,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本着“趣味性”和“资源共享”原则,我在教室里开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小“书柜”。 要求每位孩子捐赠图书2-3本,到学期结束拿回家中,在我的发动下,孩子们都高兴地把书放到小书柜。为了让小书柜更漂亮,我和孩子们还一起买了彩纸,把废弃的包装盒子重新改装成大小可以放五、六本书的小书架,而且还用水彩笔在盒子上画上一些很醒目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自己做图书分类,把自己挑选的书放进去,保证“资源”充足,形成资源共享。每天中午阅读的时候,由组长分发给孩子们,要求孩子们一周看完一本,第二周换一本。
此外,每天的晨会课,第一件事情就是“美文共赏”,由我向孩子们推荐一篇美文,接着再请一位孩子把自己最近看的图书中的其中一个故事用几句话来讲出来,从而让没看过这个故事的孩子也有个了解,起到交流共享的`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兴致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分享快乐阅读的成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老师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班级读书会引向深入,每学期要进行阅读展示并给予及时地评比、表扬。
每个月老师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制作手抄报,然后将优秀手抄报帖在教室里展示;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平时要求学生把课外书上看到的好词、好句写在自己的采蜜本上,后对自己的采蜜本进行装饰;开故事会,展示孩子们在阅读收获中带来的乐趣。每次评比后,要及时地评奖、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或羡慕的神情时,可以看出班级读书会已成为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阅读是无止境的,班级读书会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低年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低年级学生的学识,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找到一个支点,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有句话说的好:“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我把这句话与我的孩子们共勉,也把它作为推动班级读书会的一个指引,希望有一天,我们班的孩子们在班级读书会中能成为有前途的人!
语文教学反思5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段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语文教学反思6
《小猫钓鱼》教学反思
房金妹
本节课,通过“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语文教学反思7
在孩子们朗读过几遍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妈妈真的把生日忘记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有!”“那妈妈为什么不过生日?”这一下孩子们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谈一谈平时自己观察到的妈妈在家里如何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于是有的孩子说:“妈妈每天照顾我们一家很辛苦,要做很多的家务。”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要上班,回来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很辛苦!”“妈妈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妈妈很忙,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真对,你谈的`真好!”我马上肯定孩子们的这个想法。于是我又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个问题上:“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并以此展开小组讨论。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那我们呢?”我因势利导,孩子们脱口而出:“我们也要爱妈妈!”“怎么去爱呢?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又引导到。这时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有的说:“我要学乖一些,不让妈妈再为我操心。”还有的说:“我要自己做作业,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会儿。”还有的说:“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我要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
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
语文教学反思8
上《菩萨兵》这一课时,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学生向我提问:“藏胞”是什么意思?我引导他们逐字理解,知道了藏胞就是藏族同胞。那什么叫“同胞”呢?我反问学生,他们通过查字典知道同胞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朱德司令把就是藏族人民称为藏胞。学生思考之后明白了朱德司令把藏族人民看作亲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
课文中朱德司令说的三段话体现了他对藏族同胞的一腔爱心。第一处,在藏胞不明真相,躲进深山,不敢露面时,朱德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一句反问,表明了他为藏胞着想的急切之情,一句感叹表达了他对藏胞着想的关切之情。第二处,在红军找不回藏胞时,朱德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想办法帮助藏族同胞把地抢种上。”前一句体现了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后一句,朱总司令从藏胞的利益着想,体现了他对藏胞的一片深情。
第三处,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更是看出朱德对藏胞的真挚爱心。学习这三段话,我都让学生先体会藏胞的意思,了解朱总司令和战士们对藏胞的感情,再通过朗读来体会,在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诵读,把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爱读出来。此时总司令的形象更加高大,朗读也更有味。由此反复诵读,多次落到最后一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从而明白藏族同胞称红军为菩萨兵的原因。
语文教学反思9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
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语文教学反思10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
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在学习到最后时,我适合进行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及学生的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感悟更深了,我又及时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母亲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通过拓展母亲老年的形象,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更能体会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阅读是感悟、积累是过程、探索是发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
语文教学反思11
《一面》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写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教学此课我从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体会"一面"内涵。一是鲁迅外貌,使学生体会鲁迅"瘦"的特点;二是鲁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对青年关心。教学中我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进行,谁知课堂上意外发现学生对"关心青年"体会得不到位,课下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发觉课堂上学生的反常表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关系。于是便把课堂采用的教学简案和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每次的描写都不一样,鲁迅的外貌能说明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语文教学反思12
“写话时期”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处理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和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教学片段(第一次出现写话练习)为例,通过以下三点整理自己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
一、写话兴趣源于课堂情趣
阅读学习一年多、日记刚刚起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句子、段落的概念。他们不会分段,对问号、叹号理解也模糊不清。而标点符号凭停顿和语气处理,是学生难以掌
握运用的抽象符号。这需要教师时常提醒,直到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标点为止。因此本册教材也安排了两组标点符号的练习,本课是第一次出现标点练习。
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标点符号,从而更好地朗读课文、树立写话自信呢? 笔者引入教学时十分重视儿童情趣,让标点符号变成小朋友们的朋友,让小朋友帮标点找到自己的房于。逗号和句号是学生填空时最不明白的地方,我将逗号另外处理,创设“逗号哭了”的情境,让学生特别注意逗号和其他标点的区别。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更轻松地了解了逗号的特点。
通过这种有趣的给标点娃娃找房子的游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标点的位置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像识字教学一样,标点也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印象需要浓墨重彩地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的找房子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引入,相信孩子们以后见到标点符号时,露出的是笑容。用童话或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标点,甚至用这种方法了解段落,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树立写作信心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写话真实出于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提倡低年级的写话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即“我手写我心”。但学生对写话却有畏惧之心,因为看图说话和提要求写话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没有一个自然的、主观的开头就谈不上“我手”写“我真心”了。
考虑到学生这个学期初已经开始写日记,而且对日记习以为常,我就创设“大家去动物园中玩”的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自己到动物园中游玩,又在课文图片的基础上另外找了几张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回忆。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避开“无从入手”的拦路虎是可行的。学生们果然结合生活、展开想象,结合上课时看到的图片,把二者整合到自己的“日记”中去。很多学生的“日记”非常真实,有些学生把以前去动物园的事情写出来,又加进了在图上、课件上看到的猴子。
笔者认为把写话练习放到日记中的方法有这样几个优点:
1、让学生没有“写话要费力想”的概念,而是和平时写日记一样轻松自如。 2、日记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写话的内容融入日记的形式来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想象。学生既在写话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又在日记练习时发展了口语、观察能力。
3、获得写话成就感后,学生能更加用心地写平时的日记。
4、让学生能在文本和生活之间出得来进得去,逐渐将写作融入生命之中。
三、能力发展来自实践练习
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的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笔者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可见语文园地中各个版块的内在联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无论如何,写话水平的提高需在写话中实现,其间的技巧指导、习惯养成都应该融入日记中教学。
语文教学反思13
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 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两首诗的本来之意,是非常简单的。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欣赏,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这样教是不是难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本来想说,也被学生激动的思维制止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思考的兴奋之中。
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我一直说,好多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半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想“全部打开他们的大脑,引领他们思考起来,以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我研究的一个目标,今天通过这两首诗的教学,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学生拥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鲜的话题,需要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相信,需要着综合,需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这一切,学生会主动的,学生会真正参与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学生会把自己的创造愉悦的拿出,与大家共同把玩。
语文教学反思14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反思15
上课三周下来,觉得不听课的大有人在,“埋头苦干”的、动摇西晃的、吵吵闹闹的,学生不按老师的路子来,很多人根本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也不知道有学习这回事,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我认为、常规训练时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第一周没有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所以以后加强常规训练,小事简单的`事能马上训练好的就得立即弄好,比如:拿书、拿笔、拿本子等事情必须做到快又静,课前准备必须把书放在左上角,笔放在笔槽里,上课后立即进教室做好静习等等,如果在课前和平常的训练中不抓严落实在课堂的纪律是可想而知的,这点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够具体明确,比如:坐好的孩子才是最认真的孩子,一个好字在孩子的脑中是没有概念的,我必须说只有背打直,双手端正放桌上,双脚并拢,眼睛看着黑板的孩子才是老师喜欢的孩子。翻语文书本的时候说明多少页,必须指着书上按怎样的方式读,比如:书上12页,请自己指着书,每个音节拼读两遍,老师还要做好示范,每个细节必须老师强调指导,只有不断在孩子的头脑中强化这些要求概念才能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老师才能在课堂才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任务上而不是像我这样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适应加应变课堂的学习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希望每天有进步,在不断思考中成长自己成长孩子。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语文教学反思05-21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6-24
语文猫教学反思06-09
语文《尊严》教学反思07-23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2-04
语文:桥教学反思08-23
语文《松鼠》教学反思11-19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