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6 12:43: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小羊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羊图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算法多样化。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学过进位加法,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肯定会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确地算出得数。在学生列出9+3=12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记大数,再接着数小数的;有的是从3只小羊中拿来一只,和9只合起来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说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需要在下次上课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一、因为平等,所以互动

  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我总说“xx同学,请认真听讲”,“xx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xx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民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神态,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定位,他们也有相应的学习反映。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捕捉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了,认为要跟同学和老师好好配合。

  二、因为合作,所以成功

  在计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较出色,不需要在课堂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其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原因,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如何组织好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是教学的`重点任务。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契了。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浓厚趣及必要性,让学生在观看教师课件演示的同时,感受,发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谐调发展,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不足之处:

  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习惯及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的提问过于琐碎,呈现一问一答的情形,虽然问题都是学生在回答,但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问题,我的教学课件可以订正为:我演示摘果子的过程,边做边用手势提醒学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摘下了几个,还剩下几个,问“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再说一说。”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学生讨论不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加以牵引,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大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

  2、课堂上除了形式多样,应该组织一些小竞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他们动手,动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除了让他们读,更应该让他们写一写,因为学生光会说,不一定会写。个别男孩上课纪律散漫,有待于强化和约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和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这是学生学习加法及其计算的开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点的实际问题,能正确的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为了有效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合理地优化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本节课重点所要解决的,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片段一:认识加法

  师: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生: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大声响亮的说清楚?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师:你怎么知道一共有5个小朋友?

  生:3+2=5。(你都已经知道用算式来表示,真不错。3+2=5有很多小朋友早就知道了,那它表示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在认识加法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一共有5个小朋友?”这样的问题,自然地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加法算式,有效利用学生生成的算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片段二:理解算法

  (指着3+2=5)提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

  2表示什么?(又来了2个小朋友)

  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那谁来说说3+2=5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准确,谁再来说一说?反复请学生说,同桌说3+2=5表示的含义。(再指名说)

  师:你怎么知道得数是5?

  生:因为之前学过3和2合成5。

  讲述:3+2=5表示把3和2合起来(加手势),一共是5。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学生已经认识,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得数是5的原因。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学生对算理理解清楚。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习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值得思考的问题: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2、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1.第一个情境图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排序以后,也没有充分利用贴在黑板上的卡片,讲解不到位,导致在第二个情景图中,学生不理解参照物如果改变,位置的前后也会发生变化。

  2.仍需要数学语言规范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发言时,应让学生表述完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设置问题,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解,语言具体。细化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学生时语言再丰富一些,贴近孩子的.喜好,课堂用语尽量儿童化。

  3.讲课时声音有些小,不利于教室后面的学生听课,需要注意。

  4.互动太少,一个问题只找了个别学生回答,应该多一些互动,活动课上多玩,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教学。

  5.写题时,看黑板或看书要统一要求,否则会导致汇报答案时,一部分孩子看黑板,一部分孩子却在看书,达不成统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在一年级下册第二章中有一个快速做20以内的减法的方法,这一节中主要是对两种方法的掌握。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

  在我撒谎能够这节课的时候,是将20以内的所有减法算式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将竖行的算式计算结果写出来,再让学说将横行的.算式计算出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去观察这些减法可以用什么方法简便的计算,引导学生用差几法来做,即用被减数的各位与减数作差,告诉学生差几多几这些现有的东西,再加以训练,最后用小黑板上的算式巩固。但是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听懂,一脸的茫然,就这个问题我做了思考,我应觉得应这样来讲。

  在上课过程中只讲差几法,并在讲的过程中稍做改动,介绍差几法时这样来说:被减数个位的数与减数的差与该减数的和是10,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说“我用被减数与减数个位上的数作差,我知道两个个位数相加等于10的所有算式。”因此,学生算起来就比较简便,清晰明朗。从中不断的训练其口算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以及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 以内数的顺序和数位意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情境引入。通过摆积木熟悉20以内数的组成;再接着是通过积木的增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第三是每次增减积木时写出相应的算式,并问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用什么方法算);最后是巩固练习和总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在练习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

  但本节课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1、给学生准备的积木做的不够细致。一条是十,另外的是两个一条的,在让学生摆之前对学生解释的不够详细,从而导致学生在摆积木的过程中,把两个一组的也作为一个来算。所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学生摆之前,先向学生说清楚这个问题,结果出现的问题较少;

  2、学生在摆积木,写出算式后,我没有让学生到黑板前来再展示摆积木的过程,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算理。如果再上这课的话,这一步是不能少的。

  3、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放不开手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很高兴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乐园》。上完课后我有很深的感受,想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

  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做简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同学们始终沉寂在游“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问题更加主动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这样有意识地学习,当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平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习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车游戏中,我不但设计了简单的几和第几的知识,还相应地补充了求总数的环节。我先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让他说说自己前后各有几个人,再求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物认识。

  还有在投球游戏后,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投球结果,目的是在学生们看图提问题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些统计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送信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有一个同学投不出去信,一个是有一个小动物没有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关注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互评、教师评、多媒体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从他们脸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满足感。这样使学生认清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当然在看到本节课成功一面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们老批评指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仔细思考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自带各式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时,通过幼儿的亲手制作钟表,拨钟等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因初次接触课件教学,对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但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三、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记录时间时,最好让幼儿先来拨,再通过课件来验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在《位置》中,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有几瓶牛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以孩子的生活实际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

  不足之处:

  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体会的这些不足,让我进步,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一年级数学上册《排队问题》教学反思《排队问题》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排列生活中的物体顺序情境图,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且用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从中悟出:排队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读取信息,理解题意方面都有难度。在上课前,我先带领学生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前感知力训练和挑战,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之间”的问题,我在课前训练时又增加了“扫视训练”的感知力训练。

  一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二是通过询问每一行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之间有几个数字让学生体会、感受“之间”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你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简言之就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检查正确与否的三个步骤。

  孩子们在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步骤,所以解决问题时很有条理。但本节课“之间”问题与以往解决问题问题不同,孩子们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难解决,但孩子们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太精简,因此我引导孩子们规范、

  总结了解决之间问题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游戏强化孩子们对“之间”问题的理解。

  “我说你做”:请从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学举手;

  请第2列和第4列之间的'同学起立;

  请第3派和第5排之间的小朋友拍手。

  但这个游戏孩子们的完成度不高,后反思难度过大。

  一是孩子们对“排”和“列”的概念比较模糊,

  二是孩子们对“之间”和“从哪到哪”混淆。

  导致游戏浪费时间过长,后边的习题没有得到练习。上完课后我发现有很多小细节存在问题。

  一是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简,导致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

  二是在孩子们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我对孩子们画画的先后顺序没有做强调,导致孩子们做题时有先画两边的,有画着画着忘记画到哪的,应该强调先画两边,再往里边补充;

  三是习题的设计过于复杂,对学生的认知不够深入,浪费了大量时间。今后每节课,我都应该从孩子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组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学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

  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 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2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7-2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2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9-05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品)07-20

(实用)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