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1 14:11: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搅拌水泥沙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2

  这是一节乘法意义的练习课,而练习就不能是简单地重复,就不能是机械地做题,练习意味着要让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突破。乘法意义是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乘法。

  圣诞节快到了,3×4特别想为自己开一个大型的化妆舞会,想把自己打扮打扮,让自己变个样子。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可热情了,都在帮3×4出注意、想办法。有的说可以变成3+3+3+3或4+4+4,有的同学建议它变成4×4—4或4×2+4,还有的说把它设计成3×6—3—3,……,学生的方案很多很多,从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他们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知道3×4就表示3个4或4个3。

  老师的一句话:“淘气的3×4变成了12个方格子,可以吗?”打开了学生的视野,3×4不仅可以变成连加、乘加、乘减算式,还可以变成平面图形。接着,3×4又变成了立体图形,又变成了线段图,但不管怎么变,3×4表示的意义都是3个4或4个3。在这一环节中,数与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乘法意义的几个模型一一体现,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不失浓浓的数学味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认识了乘法。

  2、 从不同的层次理解乘法。

  沿着3×4的化妆舞会继续研究,3×4可以表示4个3,再添一份就是5个3,再添一份就是6个3……如果有这样的100份、1000份、10000份呢?学生脱口而出: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3。这是学生对乘法意义认识的`突破。当教师出示有这样的N份时,学生轻松地说出就是N个3。这是对乘法意义的高度概括,学生的认识再一次实现了突破。教师的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在朝着更深、更远迈进。

  3、 在不同的策略中运用乘法。

  同样是求一盒巧克力有多少块,这个说用3个7再减3,那个说3个5再加3也行,还有同学说3个6也行。从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个性化理解,看出学生可以对乘法意义进行灵活的应用。

  整节课围绕乘法的意义展开,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在游戏、讨论中实现了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学生将收获一个视野。

  为学生指明一条路,学生将收获一个思考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学生将收获一个创造的天地。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3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实际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比例、按比分配的基础。比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熟练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的:

  感觉成功处有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见到的比揭示比的概念,初步了解比的意义。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比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足球场上黄队和蓝队得分的比是7比3,诸如此类的例子他们见到的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先说出足球场上黄队和蓝队得分的比是7比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轻松的说出黄队得了7分,蓝队得了3分,看到学生基本明白比的实质,我接着创设情境:今天早晨小丽的妈妈准备早餐时,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你能说出果汁儿和牛奶两个数量间的比吗?学生也很快说出果汁和牛奶数量的比是2比3。于是我接着问道:你能求出果汁占牛奶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是2&pide;3=2/3,这时我直接告诉学生,果汁是牛奶的三分之二还可以说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3。随即问道,牛奶是果汁的的几倍怎样求?学生脱口而出3&pide;2=3/2,那么牛奶是果汁的二分之三还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几比几?话音未落,学生齐答3比2。接着出示校园国旗图,长144厘米,宽96厘米,让学生说出长是宽的几倍?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从中让学生感悟出比实质上是反应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从而揭示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二、让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理解比的意义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量组成比,并写出来。

  1、两个同类量的比

  a。我班男生41人,女生22人;

  b。张平有卡片21张,刘冬有17张;

  c。小东4分钟写了12个大字。

  学生写一个比很简单,强调学生说出这个比所表示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卡死本节课的重点。

  2、两个有关联的不同类数量的比

  a。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

  b。用15元钱买了5支钢笔。

  使学生理解两个有关联的不同类数量也可以组成比,它们比的结果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比的结果是速度,总价和数量的比,比的结果是单价。

  3、比的有序性。

  引导学生对比上面所写的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之间的比,让学生感受到比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概念。

  三、学习比的其他有关知识

  1、看课本学习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的概念、及求法。

  读书获取知识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学生有能力从书中的到答案时一定让学生自学。

  2、区别比和比值。使学生搞清楚比反应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必须具备三要素,比的前项、比号、比的后项,三要素缺一不可,这对后面学习化简比很有帮助,比化简后也一定具备三要素。比可以写成横式、还可以写成分式,写成分式时仍读作*比*;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商,是一个数,它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小数,还可以是整数。但给学生说清分式表示的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比值,应怎样读,要看具体环境而定。

  3、画表格找出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前面已掌握,在学习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比与除法之间有关系,鉴于此,让学生自己画表格区别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当学生清楚找到三者的联系后,让学生讨论: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多,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这句话感悟不深;还有因为抢课堂时间的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都处理得比较粗糙。导致个别学生理解不够好。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4

  数学学科素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回顾我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提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前在手机上安装GGB软件,利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展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学生脑海理留下深刻的记忆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便于后期应用。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知识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图象形象直观去认识和感受它,从形的直观感知进而到代数符号的探究,数形结合获得新知然后应用知识,避免了理论的严格推导过程,再通过练习,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达到对导数的几何意义较好掌握,能应用它研究函数问题。体会无限逼近、以直代曲、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争取更大限度的发展。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作为探究课,时间控制不好,要注意时间调配;有些学生对如何画出过该点的切线有点困难,此时,教师给予示范。有些学生用定义求导数不太熟练,应提前复习,多做练习。本节课安排比较充实,内容较多,曲线过一点的切线可以安排在下一课时。

  总之,本节课学生收获满满,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习

  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习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强塞得知识,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6、7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从加设的表格中找比,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加深了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中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掌握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也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8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平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平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9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虽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都是处于感性层面,都是与直观形象的具体图形、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此环节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说某一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时候,发现同一个分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对分数的意义提出疑问,对知识产生好奇,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我随即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学具(圆形纸、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图片、一把香蕉(4根)图片、一盘面包(8个)图片)创造出?,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三年级分数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学具自由地表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交流中加深对?的意义的理解,感受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再由我来小结得出分数的意义,接着引出单位“1”,学习单位“1”。

  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一堆圆片代替书本的一堆糖,根据书本的要求将圆片分一分,然后完成书本的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所取的分数与分数的分子有关,顺而引出分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个数。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

  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所以我精选了两道练习题。第一是教材第47页的第5题,此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第二题是教材第48页的第7题,此题紧扣分数单位的知识,更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练习反馈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点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四、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所以,我设计了有挑战性的扩展练习“围墙后面的秘密”,院子里种有一排果树,只有几棵是伸出墙外,若伸出部分树是这排树的六分之一让学生说出这排树共有多少棵。此题升华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会有点难度,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

  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然而,本节课也有好的地方。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本节课并不会显得枯燥,因为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具,让学生自主创造出?这一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小组合

  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师做到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也同样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了自主学习,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知识点比较琐碎,个别地方给学生强调不够,比如带单位的比求比值,学生掌握的不好,有的是方法不会,有的是格式不对,由于时间比较紧,还有的个别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讲到,比如怎样求后项,怎样求前项。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1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相对简单的概念课,学生对“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遵循了层层递进的原则,由“国旗”这一典型的事例引入,通过计算长与宽的比值,找出了相等的式子,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从不同角度(如宽与宽、长与长)的两个比找到不同的比例,拓宽学生的思维。之后变换各种题型,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但在教学中我感到有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拓展”环节。在学生利用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得到比例后,提出问题“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旨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概念,换个角度得到“长与长、宽与宽”的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法没有理解,有的是自己找两个比组成比例,有的无从下手,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教学进行的有点不顺畅,应该教师先引着学生说出其中的一个,再让学生拓展其他的例子,会好一些。

  第二,是在设计的流程上,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导学的'实质是“有问而导”,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出来的,学生没有参与,也就是说,问题应该是学生有感而提的,教师在此一步一步让学生在设计中完成学习任务,应该改变这样的方式。

  由此,我想到了,无论怎样设计,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这是检验一节好课的标准。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

  作为开学第一课,课本就将方程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出来,可见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确,方程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平,可惜没找到实物,但不妨碍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来自我构建。

  首先出示5个式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分成两类:等式与不等式,用“=”连接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号连接的式子是不等式。然后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初中学习,今天我们研究等式。观察这几个等式,可以分为几类?指出,已经知道的数叫已知数,不知道的叫未知数,等式里有未知数,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里,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算是新课内容结束了。接着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从认知规律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符合标准,正本反馈,还是有些问题的。

  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导致找不准数量关系。

  妈妈买一台电话机,单价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学生的答案让你意象不到,什么形式都有,他们会将这三个数通过一定的符号随意地组合起来,让我哭笑不得。在此之前有一个文具盒与笔记本共20元的问题,还引导学生编成了应用题加以理解,不想还是有问题。所以学校应该斥资建立一个超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到发展的可能,有些数学问题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数学。

  二、加强备课力度,任何小的问题都不能存在。

  还是上面一道题,根据以往列算式的经验,很多学生列成116+84=x,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我只是在课堂上强调:根据经验,未知数不单独放一边,这样跟算式的'区别不大,但效果不很好。我想,将三种式子都板书出来,116+84=x,x-116=84,x-84=116,然后指出我们列方程习惯上不采用第一种,因为将x去掉,不影响答案,而选择二、三两种中的一种,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5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生活引入,注重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课始,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类似于天平的“相等”和“不等”。这样在结合天平感受这种关系以及最终体会到方程中“相等”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学习,辨析完善。

  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所以,认识方程中,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并给出了一定的自学提纲:(1)是方程,我的例子还有。(2)不是方程(可以举例)。(3)我还知道。这里学生自学时是带着自己例子进行思辨性的自学,所以感觉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的透彻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时,学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结合实际、理解关系。

  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这点也是后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础。所以在出示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我总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受到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列出方程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思维的难度和挑战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的突出得不够,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用“填一填”“对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4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xx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5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5-25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5-28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6-10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6-14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2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8-08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27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6-10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