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6 09:37: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学期语文教师教学随笔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2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矫情,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矫饰之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第三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

  几年来,我聆听到前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他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很是感冒,谆谆教导,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他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他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3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佐证了反思的必要性。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好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 上课前要先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而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课堂教学中需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

  另外,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如在《论语六则》教学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四而不学则殆”时,可结合学生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教育,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 课后更要总结、反思得失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的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形式。更重要的是,课后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反思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要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以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导入新课的巧妙之处,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成功之处)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教学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其次,教师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愈加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反思教学的“败笔”

  再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反思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总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课堂下,教师们常常会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既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应将它们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是否得以萌发?等,并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三 结束语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笔者感到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4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透过青蛙与小鸟之间生动搞笑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所以,我把青蛙和小鸟的争论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到达让学生认识到看实物要全面,要善于“跳出来”的效果。两个班同一个课时,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和大致相同的资料却有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目标的达成:

  两节课基本上都能按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只但是透过修改之后,从词语入手再到句子、段落的学习在一班落实得比较透彻,学生也学得比较扎实。

  2、教学流程的设计:

  在二班是先透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从小鸟和青蛙的争论入手,摆明观点,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资料之后在进行朗读指导,因此导致了教学流程的堆积化,各流程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学生读得也不够充分,说得也不够开放。在一班是透过超多的初读、再读、默读,让学生先把课文的资料牢牢记住,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词语“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透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串起整个教学流程,在理解中读,在读中感悟,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用心有效。

  3、朗读指导:

  在二班由于自己对教案的把握不准确,未能理解先学习课文再朗读指导的方法,所以在二班的朗读指导做得很不到位,也没能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一个句子的朗读,并不是每一个字都需要有不同的变化,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和语气进行指导就行了,所以,在一班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比较好。学生不是纯粹的模仿读,而是明白要这样貌读。加上戴上了头饰就更能投入主角读,学生的朗读热情比较高,到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作用。

  4、拓展想象:

  在二班采用的是“把青蛙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以画入手,能够相机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学生能画什么,他必须能够把自己画的东西说出来。有几个学生不仅仅画的不错写得也挺好,只是由于时间关系和自己的思维引导有限,学生能想到的也不外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天多大,达不到与时俱进的效果。在一班的方法差不多,只但是没让他们画画,而是根据《作业本》里的一道练习题培养他们说话写话的潜力。在语句的修饰方面,很多学生只是直接说看到了的事物,只有少数学生会说看到了什么样的事物,什么样的事物怎样样,在教导学生学会好词好句的运用上仍需努力。

  二年级的课文学习重点是从一些重要的句子句式中提炼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模仿说话,学会说完整的句子,所以我在请学生发言的时候都会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成,不要只说一半。这一篇课文,能够挖掘的语言训练点还有很多,除了“无边无际”的造句,本来我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就是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可能会看到些什么,想像一下说出来,这个能够培养学生说排比句的潜力,还有“一……就……”这个句式,但都由于疏忽而没有完成比较遗憾。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就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句的理解和仿照上,为学生的写话打下良好的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

  开学第三天教研室的领导、老师们来到舜文教学督导,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在此次督导过程中受益匪浅。沐浴在各位教研员老师悉心指导的雨露中,我们这些年轻稚嫩的小苗再次拨正了自己成长努力的方向。在聆听了朱老师关于语文教学中的“七清”后,不禁自问作为教师的我“清”了吗?

  对照教研中朱老师所说的“七清”,反思自己的课堂令人汗颜。对于教材的理解,自己到底做到了几分?本节课中学生的发展,又有多少呢?

  1、 课时目标清。

  教师要清楚课时目标,课标中学段的目标要求,与各年段间的衔接。在四年级已经开始致力于学生读书方法的培养,《火烧云》一课中的训练重点为边读书边想画面,但是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我却忽视了课题中的星号。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导读语中“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已对学习本文的读书方法有所指,再加上经过前面三篇的学习,本课正是学生自己尝试运用此方法进行学习的大好时机。然而在我的课堂上此教学目标却不见了踪影,在课时目标上我没达到“清”的要求。这是导致读书的无目的性、无发展的原因,没有落实单元导读提出的要求。作者通过火烧云变化快、变化多,展现了火烧云的美、大自然的神奇。我想学生读书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本课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想画面的方法来感受到火烧云的美,使得学生对于火烧云缺乏感性的、深层次的认识。试问没有唤起他们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又怎能读出感情呢?

  2、训练重点要清。

  语文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全都抓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深入,这样学生是很难有所发展的。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训练什么?可以在重点词、句、段中重点着力。通过“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至东边”中,抓住“烧”来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这是一处语言文字训练点,可以借助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来让学生感受。火烧云上来了,烧红了西边,烧红了东边......你感受到什么?火越烧越旺,动起来了,漫延起来了......美吗?通过教师对火烧云烧起来场景的渲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及感性认识,在头脑中产生一副美丽的火烧云的图片,这时学生会对烧字之妙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而不会像我的.课堂中学生理解不到位,最后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时学生的茫然。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自身也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来设计。

  3、指导层次要清。

  明确教学步骤,先进行什么?在干什么?要心中有数,才会更好的驾驭并指导学生。关于教学重点的突破要有坡度,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先怎样教?再怎样教?要在 “点上着力,点上推进”。例如教学第一段时,可以抓住文章伊始“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范读此句,调动起学生对火烧云上来后所带来的变化的喜欢,从而推进指导学生朗读。

  4、 策略方法要清。

  本文中4、5、6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其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的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得变幻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捋清作者描绘顺序,发现三段中在层次上的写法一样。先出现什么?再怎样变化?后来消失了。按照这种写法,说说其它形状,(把此时的天空比作动物园,其它动物会怎样呢?)将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5、是否到位要清。

  教师的针对学生的回答、朗读是否到位要了然于胸,根据事实来评价。学生回答问题了,是否正确到位。不到位怎么办?要引导走向深入,不能直接出答案结算。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有激励、推进、指向性,好在哪?不好在哪?让学生心中清楚,不要出现模糊、笼统的评价语言。这样学生再回答问题时才会明确应从哪个角度来思考。

  6、提问指向性要清。

  问题的设计不能过多、切忌随意性,而且要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入理解的可能。

  7、评价推进要清。

  教师在理解教材、熟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指导作用、激励作用,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推广、过渡。当学生回答不到位时,怎样让他听别人的发言,怎样补充。

  再次坐到电脑旁重温朱老师的谆谆教诲,着实让我感到导师引路,犹如明灯领航的作用,相信我们舜文家的苗苗们会在各位领导、师傅的引领下更加快速茁长成长!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6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还是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朗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两个月的教学,我也在不断的摸索、尝试,有了一些体会:

  一、掌握朗读方法

  1、解决学生朗读中“一字一顿”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字、词、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流利的朗读课文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自由读课文时,我允许他们“点读”并且认为这是“读正确”的最好方法。等他们读通顺后,在脱离点读会更轻松一些。在读通顺后,强调不丢字、不加字,才是读正确。学生课文虽然会读了,但始终停留在读对的层次上。其次、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范读,让学生听的同时,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创设意境。

  2、改变“拖腔拖调”的现象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有时为了更好地将感情表现出来,经常会出

  上班主任才一年的时间,所以当上辅导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不过说起我们班的那帮孩子还是很可爱的,他们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你的讲台上放上几颗糖,要不就你下课的时候帮你把讲台理干净;可是他们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在上课时有一些小朋友不专心,玩一些不是上课时能玩的游戏,有时讲过好几次的作业题目还是错的……这一切都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很生气,不过想想他们的年龄,还有他们那一些可爱的地方,真是让我又想气,又想笑,所以就想让他们也担心一下,和他们约法三章,只要他们一个星期乖乖的,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我就让他们好好的玩一节课。当然这里的玩不是去室外玩,而是在教室里玩有意义的事。没想到他们都同意的。

  这个星期他们还是很听话的,没有出现什么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来要求是不是可以上班队课。我同意了,可是想不出什么可以上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真得不放心,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弄好,可是让我来定吧,他们也不一定会喜欢,所以班干部要开个小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想进行一次背诗比赛。想想也不错,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去准备去了。我们接触到的诗,李白和杜甫的比较多,所以让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是背李白的诗,一组当然是背杜甫的诗咯,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吧。

  时间过得还是很快的,一下子就到了上班队课的时候了。看到黑板上那些不是很好看的字,就知道他们很重视这次活动。当我正式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两组小朋友已经沉不住气了,想要把对方压倒,你一句,我一句,根本就听不到,现场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这样是不行的,你们这样让评委怎么评呢?”我的一声大喝让他们安静下来了,于是我只好让他们派出代表,让代表说出题目,组员进行集体背诵。这个法子果然有效,活动就这样下去了。

  两边都不服输,一边的声音响了一点,那边的声音就更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热闹,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声音还是那么响的哦,真是人不可貌相哦!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就没有这么响了,哎,还真是要靠兴趣的。

  时间在他们热闹的背诵声中逃走了,很快时间就到了,要评比结果,因为比赛不能没有结果啊,可是发现两边背的一样多,所以两边都是冠军。小朋友们还是意犹未尽,我们约定下次在玩这个游戏。

  我想他们应该知道要上这样的课需要他们什么样的表现,果然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听话,让我以为他们都一下子转性了呢,不过想想也对,对于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对于他们还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想得到他们的青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哦。

  这个就好像我们的学习一样,只要让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了,那再多的事情他也会做,如果他们还没有兴趣,那么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也不会来理你的。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的天性还是很可贵的。

  从那次班队课以后,我就在找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每找到一种,就让他们去试,现在我和他们是走得越来越近了。慢慢的,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对学习感兴趣的,到那时就不用我操心了,希望这一天快快来临!

  现“拖腔拖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听读、比读的方法,如:比读时让学生自己评价,会出现“拖腔”问题,学生会指出,这种读法不对,孩子就会改变读法,长期下去,孩子不但会评价,“拖腔拖调”的现象也会减少。

  二、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孩子,要想喜欢语文就必须从喜欢朗读开始。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很短,让他们面对枯燥的文字感兴趣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果没有插图,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强朗读的兴趣感。如教学《小溪生病了》一课时,通过看插图,看小溪的神情,让学生去猜测小溪的心理,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孩子不但有兴趣读,而且语感也特别的强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朗读效果也会增强孩子的朗读兴趣。

  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懂得朗读要将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想象,孩子的动态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7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一样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本事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仅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本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很多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本事。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本事。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本事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本事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先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我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进取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8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参加语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教学,归纳起,我的语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学生在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除了带领学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师在教好诉基础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教师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教学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承载着人类明的精华,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反观我们的语教学。

  对于我说,永远是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9

  一、教师要有思想。

  思想,人之言行之帅也。无思想者则如无帅之军。想一想在七十年代,整个教育界“以本为本,以钢为钢”、“以讲授填鸭为模式”、“以老师为权威,学生为附属”是浩浩荡荡之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险”。而魏书生老师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亦步亦趋,不随声附和,他在思考、在探索、在求新,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犹如一声惊雷,向当时禁锢师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发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怒吼。

  学习上,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讨论、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生自主小结,甚至学生自己出考试题目。班级管理上,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自己研究确定努力目标……用魏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班干部不参与;一般班干部能处理的事,班长不参与;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介入。”

  魏书生老师有思想,能用与众不同的眼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如果魏书生在当时也像驴拉磨一般,毫无思想,绝不会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及其对中华教育震撼人心的深远影响。

  再对照当下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虽然《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多时,课改之声一浪又一浪,培养创新精神的呐喊不绝于耳。但是又有几个教师能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教育教学,不惟上是从、不随大流呢?真是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上级布置什么就机械去做,学校发什么课本就逐章教完,备课组印什么练习就每一题做、讲……反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安稳自在。

  以“教材”为例,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都是以教参提供的课时为参考,一课一课地教,课不够,找音乐、美术、体育、电脑老师要课来上。终于上完了,便长长地松了口气,成就感随之涌上心头。殊不知,这当中有许多文章,学生或不能理解、或不喜欢、或学习时间不够,收效甚微,甚至和没学几乎一样。严重者从此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教师置若罔闻,学生的宝贵时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被无端地耗掉。

  老师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哪些文章太难;哪些文章文质不够美;哪些文章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喜欢;哪些文章亮点少;哪些文章亮点多……做些“增、删、调、择”等工作。如学生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郑渊洁的童话作品,时髦的校园小说,甚至是《射雕英雄传》,把它们补充到教材中来,师生乐,学有所得,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死守住教材中教那一些学生读来“漠然、呆滞”,在同学们看来就同“敲木鱼,守长明灯”之类的文章不放手呢?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老师为什么没有思想呢?一是懒,二时怕。“懒”即是因新思想、新行为要付出汗水,累人。“怕”是新思想、新行动有风险。

  老师没有思想,虽然自身较为安稳,但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没有思想,最后教学就不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教育、教学工作就不能有较快的发展。这对国家民族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教师要有勇气

  仁者不勇则不仁。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爱心,但如果没有革新的勇气,就不能真有爱心。魏书生老师所处的七十年代是“两个凡是“的思想是禁锢人们思维的年代,“割资本主尾巴”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眼前,xx的创伤在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我记得不知哪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当时有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华裔商人要回祖国投资,xx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这位商人的亲人亲戚朋友无一不反对的,他们的理由就是信不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改策,认为他的投资必然是打水漂。他承受了“经济巨大损失”和“众叛亲离”的巨大风险与压力。最后实践证明他成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温暖人心的。他痛哭,他激动。回想起自己的“惊天举动”,至今还心有余悸。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余寒未消”,革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气。

  魏书生老师以探险家的胆识和“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气概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课让学生上、作业让学生改”;“班级的事让学生管”。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来。我真佩服他!要知道在当时的年代,不仅政治上的“余寒未消”,而且“跳农门”、“上大学”是多少人,甚至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如果因他的改革让学生们考砸了,那他的罪责会有多重!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多大。这就是勇者魏书生!

  魏书生的改革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老师还不敢改动教材,还不敢少讲授一点,还不敢放手让学生改改作文,还不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还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感受,还不敢对那些既耗时,又废力的形式主义提出质疑……在这样的改革的年代,这部分老师还担心什么呢?无非就是怕改不好会挨学校批,挨学生批,挨家长批,挨社会批。一句话就是勇气不足。

  其后果就是使教育教学工作停滞不前,学生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思维狭隘,知识浅薄,能力低下。无勇之教师遗害可谓不浅。

  三、教师要有智慧

  人人避之恐不及的后进生,魏书生老师竟有这样的看法:“后进生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怀,心理素质好,使老师对其顿生喜爱之心。”魏老师的解释是:“后进生都听不懂老师在教什么,又要被那么多老师批,同学笑,还要被家长K,学校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阴曹地府,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竞还是小书包一背,微笑着每节课都来。这不是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怀,心理素质好又是什么?有了这些优秀品质,事业成功有望矣。”魏老师能这样看待后进生,自己也乐多了,后进生也自信多了,进步大了,班级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七十年代,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就能把班级当作一个“国家”把同学们当作主人,制定一系列的非常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管理能力,又做到依法治班,以理服人。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间久了,同学们养成了习惯,即使班主任不在班级班级工作也能照常开展。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都会说上魏老师的课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乐,学习他教的科目很有趣味,爱学。是因魏老师不论是教字词、阅读、作文……他总能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乐趣横生。游戏、小品、演讲、竞赛等等,魏老师都运用自如,且能不断的.推陈出新。

  魏老师还能深入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所说所做既投其所好,又能紧紧的扣住其心弦。如有一次,他去宝岛台湾上课,问课文下的注解谁不会看,有几个学生举手,魏老师顺势说:“你们不会看,我等下就提问你们。”那几个学生赶快说:“我们会看,我们会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达到了。

  像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无不闪烁着魏老师智慧的光芒。魏老师的智慧就似春雨阳光,学生就似一棵棵幼苗。魏老师的智慧来源于其对教育教学的真爱,深入细致的观察,勤勤恳恳的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运用至娴熟。

  而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没有智慧之笔。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罚抄,放学留下来,就是斥责,甚至动手打。其实这样老师本身既气,又累,天长日久,身心俱疲,影响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热情,还滋生职业厌倦感。同时又伤害了学生,师生间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就像要把一个巨大的石头搬走,在使尽全力也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何不动脑筋想一想用扛秆撬之类的巧法呢?只要我们有这方面的意识,勤于动脑,不断总结,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妙招”。如我们可以多学点心理学知识,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叫学生们一起想办法,多宽容学生,常学习优秀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经验,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常这样做,坚持做,于教师,于学生,于师生关系,于教育教学效果都是很有好处的。至少比完全用“蛮力”好得多!

  魏书生老师是“红军将领”式的人物,我佩服!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运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在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但从一些“新课堂”中,却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在实践过程中偏离课改轨道的现象。

  1.过度“实践”,弱化“双基”。

  误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于是就出现了将“实践性”放在首位,却弱化“双基”的误解。有的教师谈知识色变,甚至学生读错几个字,说错几句话都充耳不闻,认为讲授了“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形式变化多端,却对“字、词、句、段”的教学如蜻蜓点水一般,基本的识字教学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双基”受到了不应有的弱化。

  反思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实践性,但仍有学科特征,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阁楼。“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是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与衬托,舍去“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新课标下要树立新的“双基”观,要不断地更新“双基”内容,要有广博的“双基”视野,合理的“双基”结构和良好的“双基”素养。

  2.过度“主体”,弱化“主导”。

  误读《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误解。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七、八个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的答案教师都加以肯定、表扬,该做结论的不做结论;有的过度注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

  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可以分辨出优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要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3.过度“张扬个性”,弱化“价值取向”。

  误读《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过度张扬个性,弱化文本的主旨和价值观的误解。如教学《狐狸与乌鸦》时,针对“学了本文后,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有不少学生喜欢狐狸的小聪明、会想办法、做事永不放弃、会讨人喜欢……教师对这些答案却大加赞赏,认为有个性。而这恰与文本所揭露的“狐狸的阴险狡猾”这一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了。反思上述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似乎热闹了,文本的体验似乎多元了,但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说学生的一切都没有错误。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忧郁、犹豫的王子。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翅膀不可以任意飞越文本所不能及的境界。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1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上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再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还有有的语文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 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反思的过程:

  1.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我都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2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由于我教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对我来说工作较重,最主要的是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师傅汤老师、钱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3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教学反思解难完善提高成长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中,我从“一张白纸”到渐渐勾画成了美妙的图画,当然这幅画还很逊色,还不绚丽多彩,不过就在我教学的这几年来,“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真的让我收益匪浅。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作为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要善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天天第

  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出色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爱好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楚,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具体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血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教学中我诊断出毛病:对说明性的文章教学方法还不到位;有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缺乏耐心;易激动、少理智等。这些毛病我及时的发现了,我想我也会及时的改正。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

  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否感召力?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他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问:“你们平时都看过《三国演义》我们现在不妨通过课文多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到时,我们看谁评的出色。”过一时段,有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说:“我喜欢周瑜,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聪明,是个很好的将军。”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你觉得周瑜好吗?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熟悉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四、要善于合作沟通,在交流中积累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想法。善于和别人交流、合作是自己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象“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作为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与别人讨论。我在每次上校、镇、区公开课时,我都会请很多老师到我的课堂上去听课,希望他们能给予我指导。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独到的见解,并且他们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开拓我教学的思路,给予我反思的动力。并我会积极根据实际需要和大家的建议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心得。就这样,我自我觉得每一次的效果都有点出乎意料。我想,通过别人的帮助、自己的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假如我碰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当然,要想写好教学反思,并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种

  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态势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英语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为;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要善于总结,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阅,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4

  (一)抓好专题训练

  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己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这中间我还根据年级及备课安排,重点引导学生落实《考试说明》关于写作的具体能力考查要求,从理论上明确考点,从实践中落实考点。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作文,我在作业安排上布置了每周积累抄写优秀文;另一方面,通过写作技巧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能力,许多同学通过多次的强化训练应试作文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二) 精选习题,优化训练,注重讲评,勇于预测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前社会上滥编复习资料的现象十分严重,网上资源源源不断,我们注意以精制滥,认真筛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加以每周一大练(综合训练)的方式,训练适度,效果比较明显。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各地资料,大胆预测,特别是根据近两年的各省高考试题,我们把重点放在古诗鉴赏、史传文阅读、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特别是在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我重点训练了成语、病句、语言运用连贯与得体、仿写等内容,针对性很强。

  高三第二学期重点在模拟考试与讲评,目的训练答题技巧、提高综合应试能力。精选针对性强、科学规范、有创新预见的试题至关重要,精编试题是我们的首选。同时高度重视讲评,每次的模拟我都要分析研究学生的成绩,从中了解学生学习上还存在的严重问题,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做到讲评有针对性,提高效率。看到学生的循序渐进,我更加坚定了获得优异成绩的决心。

  教学体会

  1、教学要善于引导和激发热情兴趣,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不要怕学生基础差,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从实际出发,用真诚感动学生,用激情激励学生,用方法指导学生,用知识充实学生,用毅力推动学生,用创造改变学生。

  2、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也看到自身的不足,如课外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阅读质量还不算高;作文指导过于保守,鼓励创新力度不够,学生作文缺少高分,语文总分不能尽如人意,等等。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5

  “我的发现”,“读读想想”是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四个栏目之一,旨在:

  1、鼓励学生探究发现两种识字方法并运用识字。

  2、初步发现并领悟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努力尝试创造一种适宜儿童学习的愉悦氛围,以儿童直接参与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寓教于乐,整节课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教学中我从复习“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到媒体出示漂,票,飘 等字体。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扶──辅──放”三步层次的教学,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减一减”识字方法,这是直接的方法的学习,渗透“发现”的`意识,如观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识字,达到巩固识字方法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方法,并运用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授后我又拓展了学习内容:以“你还有哪些认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和运用。而在“读读想想”这一题型中,初步体会到“一词多义”再通过“打”字的延伸教学,学生通过”找朋友”的形式进一步感知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因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初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1-03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6-24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8-05

语文《zcs》教学反思08-14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语文:桥教学反思08-23

语文猫教学反思06-09

语文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