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8 14:21: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音乐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课教学反思15篇

音乐课教学反思1

  作为合唱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训练中我发现,发声技巧与和声训练是合唱教学环节中不容忽视的。

  学生的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发声,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因而兴趣不高。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提高学生能够清晰的演唱好多声部合唱歌曲,合唱教学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它真是一门既要持之以恒、又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教学。我想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和声训练呢?我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1、先唱准单音,及带有升降记号的单音。

  2、先学唱简单的二声部练习,在掌握好的基础上在唱多声部练习。

  4、多采用“干扰”听觉练习

  5、多听辨旋律

  6、多欣赏好的合唱作品。

  7、在合唱课上开展声乐擂台赛。一个合唱节目,它不是任何一群人的歌唱都可称之为合唱团,名副其实的歌唱团是一个应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少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应该避免歌星式的表演形式,而应强调共性。

  童声合唱以其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育论文《《合唱教学训练》音乐课教学反思》。实际上,训练学生用童声合唱,在指导学生发声的技巧方面,许多学校还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校的合唱队往往不大注意少年儿童发声的特点,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教师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少儿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唱法对其嗓音发育很不利。另外,这种歌唱方式缺少色调变化和层次感,声音炽白、不柔和,使童声合唱缺乏协调性,破坏了合唱优美、动人的童声美感。通过多次观摩学习,我对童声合唱的发声技巧有了一些了解。我认为:

  1、运用“轻声”唱法,能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轻声”实际上是人体各发声器官协调地发声的基础,这种发声有它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步骤。“轻声”的'合唱训练,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总结其中的规律,遵循它生成的过程去发展童声合唱,对防止学生的喊唱,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合唱训练之前必须要做好放松练习。如打呵欠,长叹一声,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息流畅自如。

  2、训练正确的气息支持,形成气声结合的歌唱状态。学生唱起歌来有时感到气力不足,容易用胸部呼吸去歌唱,这样,容易出现气僵、喉紧的现象,导致声音不稳定,歌唱不流畅。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同一首歌中,教师也要确定要呼吸的地方,使学生形成声音的共性。因此,在歌唱之前教师指导做一些呼吸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个人在训练合唱后,得到的一些启发和经验教训。知识永无止境,经验要在实践中积累。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实践,我必定能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知识。

音乐课教学反思2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老师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突破《静夜思》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做到了:

  一、朗诵作铺垫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并且有表情的朗诵学过的诗歌;为了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还让二年级的孩子解释“静”和“思”的含义;接下来,老师通过自己朗诵,学生个别朗诵,集体朗诵等形式,在朗诵时,抓住自己和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后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都为后面有表情的演唱作好了铺垫。

  二、演唱来表达

  我通过有表情的朗诵《静夜思》,让孩子们进入了其中的情境。演唱歌曲,就是对情境进行实施的时候了。为了更好的表达情境,先放录音两遍,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接着自己有感情的范唱,带唱,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的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我随时注意自己和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孩子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了以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导入,通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后,在演唱时就要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绘画作补充

  读和唱已经让孩子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可我觉得还不够突出难点。教学刚开始,孩子们朗诵完《静夜思》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意境图,让孩子们找找与《静夜思》相符合的画面。在教学快结束时,老师还让孩子们在另外版本《静夜思》的旋律中根据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来给音乐配画。

  为了这个难点,竟花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真不简单啊。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课堂

  上课时,老师不是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随着《拍手歌》的律动自己和学生舞动起来。刚开始,由于羞涩(因为老师第一次给这些孩子上课,可能有点儿紧张吧)孩子们非常拘束,动作一点儿也不自然。在老师优美的舞姿,鼓励的语言下,孩子们渐渐的放开了很多,动作也大方了,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了。刚才与老师的生疏感一下子无影无踪,变得与老师亲近起来了。律动不但让课堂变和谐了,而且还刺激和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美的课堂

  整节音乐课上,不管是老师的语言、语音、还是肢体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优美。老师话不多,可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让人受益终身。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老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她的音乐情绪已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伤感、或昂头、或低头,无一不诠释着《静夜思》里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吸引着小歌手们。整个教学过程都透着美:美的歌声,美的动作,美的气氛,美的画,美的课堂……

  三、孩子的课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老师已经做到了。从值周生喊起立那一刻起,孩子们或站着边唱边跳,或坐着静静的欣赏动听的音乐,或在纸上根据音乐完成老师未完成的图画……孩子们忙开了,而老师只是穿梭在教室中间,这儿指指,那儿看看。整节音乐课都是孩子们在听音乐,赏音乐,唱音乐,表现音乐……

  四、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新课程中,老师体现出了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她的执教表现告诉我们,她已经转变了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出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角色。有时组织学生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她这样恰当地适时转换角色,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五、整合的课堂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老师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老师还给孩子们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环境。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铺垫。老师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象老师那样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的尽头—教学结果上,而应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走近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奥妙,让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音乐课教学反思3

  音乐课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美”的熏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让音乐课成为感受美、创造美的殿堂,再让美贯穿音乐课堂。在三年级这一年的音乐教学中我颇有体会。

  上学期我们欣赏课中有一首《DOREMI》的歌曲,在组织学生欣赏歌曲《DOREMI》的教学活动中,我就在想,这是一首外国的电影插曲,孩子们肯定不是很熟悉,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尽快地理解教学资料,并且还十分简便的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我最大的一个困惑。之后参考教师用书并且在电脑上查资料,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首先简要的'向孩子介绍电影《音乐之声》,并选出孩子们喜欢的电影片段组织孩子们观看,为此,还紧紧抓住孩子喜欢模仿的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异常是以主人翁美丽的修女玛利亚带领孩子郊游时,和孩子创编歌曲《DOREMI》的过程。以此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组织学生聆听音乐、观赏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进入了音乐情境,让其在聆听过程中,体验、感受作品在创编“DOERMI“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美”。尤其是在学习歌曲《DOERMI》时,学生敢于表现“美”的进取性,学唱和表

  演同时进行,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唱歌和表演舞蹈,充分的体现了这堂课取得的成效。

  这节课主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构思,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关注并参与音乐活动,以提高他们音乐鉴赏本事、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主题鲜明。在音乐资料的选择上即研究贴合教材课题的要求,又能让学生欢喜和理解,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为整个教学增添了美感。整个教学过程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对音名有了必须的认识,并能合理运用,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除了要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专业本事以外,还应具备其它一些综合素质。如怎样很好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更加和谐融洽,这对能否到达很好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应变本事,每个学生条件不一样,所表现的情感反应也会不一样,有的会超出教师的预想,而有的却达不到教师设定的目标,这些是教师预测不了的,所以,教师应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事先设计的教学构思为基础,但不受其局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并能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选择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仅有这样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完整的上好整节课。

音乐课教学反思4

  第七课《大海的歌》,围绕大海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声音,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表演《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但是,根据音高来读歌词难度较大。

音乐课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注重情景的创设,首先让学生在《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乐曲声中学生做“骑马”的律动进教室,既把学生带入到歌曲背景中,又让学生熟悉了歌曲旋律。之后的练声曲和节奏练习也都以草原为主线展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让学生创编音响节奏:射击、骑马、摔跤,既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又使学生在拍拍读读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设置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起充分的想象力。在歌曲教学部分,我边范唱边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同学们个个听得入迷、看得聚精会神,为之后的演唱歌曲打下了基础。

  此时,学生一直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着草原,于是我请几个学生来说草原,并配上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内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通过|“你们听,远处传来了歌声。”引入歌曲,进入学唱歌曲部分‘在学唱歌曲部分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唱歌曲。

  小学生年龄虽小,想象力却很丰富。我认为这个阶段用音乐来启发学生,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创造的能力。在创设自己心目中的草原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教室变成草原,把自己想成草原的一部分,共同表演歌曲,只见有的学生表演花、草;有的`学生扮演牛、羊、马;有的扮演小骑手,学生的表演让我很是惊讶,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很好地表现了他们脑中的大草原,师生间共享着创造所带来的美妙。

  总之,课上还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歌曲的学唱的时候,我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歌曲的曲调降下来,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

音乐课教学反思6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趣的是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盛大的民族聚会,在这盛大的聚会里歌舞表演和民间传统体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那些民族的节日呢?(背景音乐《快乐的泼水节》伴奏)

  2、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以及节日的'盛况,引出泼水节。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在欢乐的泼水节里,少年儿童也加入了泼水的行列,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情景的

  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1、在导入本课教学活动之前,用图片导入,并配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以聆听本歌。2、在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时,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查。

  本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音乐为本位开展各项音乐实践活动。由学生探究式学习(课前搜集),每一处都展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民主课堂氛围。最大限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学生能在课堂中认真学唱,他们也一定会课余的时间积累、留意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乐课教学反思7

  我们会发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誉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好“创新”教育的环境。

  一、“四个开放”,全面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1、放开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社会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活动,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回家寻找观察母鸡下蛋的叫声,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母鸡下蛋时叫声的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切入学习切分节奏|咯哒|咯哒|,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XX的切分节奏。

  观察插图,小学音乐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歌曲内容,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各类乐器的形状及演奏姿势,通过观察插图帮助掌握集体舞动作要领,通过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等等。

  观察荧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说感受,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要学生说的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初听后的感受。如欣赏某歌曲时,不告诉乐曲的题目要学生初听,结束后把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会说:“这首歌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有的马上接下去说“在电视里听过”等,都急着把自己的直觉说给大家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一种是再听后的感受。对同一个曲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听得越多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如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内容后进行再听,这时学生说的比初听后的感受要更进一层了,将两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的说教,因为这些就是学生心灵深处创造性审美的体验,结合了生活创造性的理解乐曲,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感受就是创造力。

  说标题,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说说想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如欣赏中,在告诉学生标题后,让学生就展开想象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大家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像这样有目的、有选择的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说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动情点”通常是指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共鸣之处。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疑难点上思考研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4、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结合表演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结合歌曲创作,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结合节奏创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游戏入手,让他们喜欢节奏,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之外,学生的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式来进行。

  结合绘画创作,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和活泼的乐曲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变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二、“三个尊重”,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敢于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的想象,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听课,欣赏乐曲《刀马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表示不赞成。这时,老师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只要说得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再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2、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又多为的延伸性,它既可以顺应老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途径,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发挥,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提问:假如用某种色彩来形容小号的音色特点,最恰当的是那一种?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认为用红色来形容小号比较合适,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用黄色形容小号的辉煌嘹亮是最恰当不过了。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3、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是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辞,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三、“一明确、四吸引”,教师自身做好创新

  1、要明确开放学习的任务

  教师营造愉快且充满感情的学习气氛。在传统教学中,常因教学资源不能充分运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严肃化及老师单项信息的传递,因而使学生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宜以尊重鼓励以及多元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营造愉快而又有感情的学习气氛。教师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发性的探究与自我调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操作、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之间的互动,并慢慢掌握自己的知识。

  2、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吸引教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形成“信任”的吸引;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形成“知识”的吸引;在展示新型教师形象的过程中要形成“气质”的吸引;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要形成“语言”的吸引。

  四、好的音乐评价方式在营造创新教育环节中不容忽视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我们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们能唱出怎样的音,能打怎样的节奏,却忽略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的艺术,其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上,我们常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我们却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去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第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他们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多种物质刺激的手段。给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评价,如奖励或走到他们身边给她一个微笑或全班学生用节奏表扬等评价手段。而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则需要精神评价,特别是语言的评价以及教师态度的评价。或时给予他们赞赏的点头,信任的目光。

  第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音乐评价不仅形式和内容上要改革,评价方法也要大胆革新,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教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项目进行表演,先有学生自我评分,再让大家评审,最后老师评审。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的评委,因此,采用这种考评方式可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欣赏别人的表演,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并给每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常为了给一个同学正确的评价而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聆听,而且在欢乐气氛中,每位学生都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音乐课教学反思8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

  今天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曲时,首先听歌曲《火车开啦》进教室,这就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对火车的注意,然后让学生说说对火车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也自然而然的引入本课的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节奏游戏。让学生在了解火车的同时,模拟火车的声音:汽笛声“呜”,大车轮声“轰隆轰隆”,小车轮声“咔嚓咔嚓”,并出示节奏让小朋友开动小脑筋选择相应的'节奏车票“?X - | X - |”“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X |”。 这一切合主题生动形象的节奏游戏中,学生边拍手边学火车的叫声,让学生感受X — (二分音符)、 X(四分音符) 、 XX(八分音符)这三种音符的时值,并在音乐活动中加以运用,既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节奏练习,也为歌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歌曲教学这块,通过熟悉歌词——按节奏读歌词——跟琴模唱————随琴哼唱——表演唱等几种方法学会歌曲,然后师生同做《火车开啦》游戏、律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兴趣特浓。

  放学了,我送孩子们站队出校门,孩子们还兴趣盎然。吴雨桐说老师我们开火车出校门吧,于是孩子们都左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右手模仿火车的车轮转动,边走边唱,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火车开啦。。。。他们的小火车不时引来其他师生的观望,孩子们越来劲了,声音更大了,此时谁走歪了,孩子们会喊,火车要脱轨了,马上小火车又整齐了,门卫张老师说:“你看孩子们多兴奋,要天天上课上的这么开心就好了。”我想,我会努力让孩子们每节课都这么开心快乐!唤起她们心底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课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1、声音探索活动《山谷响声》、《辨别声音的长短》

  2、学唱歌曲《火车过瑶山》

  3、听赏乐曲《瑶族铜铃与长鼓舞》

  4、听赏《苗岭的早晨》,进行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1、聆听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通过感受和模仿声音的活动、演唱歌曲和做游戏,从中感受声音的长短。

  2、能够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认识瑶族铜铃和长鼓,了解瑶族、苗族的一些特点

  4、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初步感知聆听音乐的方法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里,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模仿音响表演音乐故事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和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分辨声音的长短,并感受和模仿声音

  2、用欢快活泼的感情演唱歌曲《火车过瑶山》

  3、认识瑶族铜铃和长鼓,了解瑶族特点

  4、认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并做简单的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目的地是郊外的山谷,但是我们出行的方式不素用我们的双腿,而是用我们的耳朵,这次声音的旅行可要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模仿录音资料,师指导学生分辨音响资料中的各种声音,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三、模仿各种声音: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谁能够跟我们说说,你听到的哪些声音长哪些声音短呢?——师指导学生辨别声音的长短,同时进行形象的模仿。

  四、出示音乐知识:音的长短

  五、声音的模仿游戏:

  活动方式一、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器具和人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音响模拟创作

  活动方式二、声音竞赛游戏:全班选出两组人员进行游戏,由师出题目,双方以抢答或双方出题交换竞猜的方式进行。

  六、做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小朋友,你们听“呜——咔嚓咔嚓咔嚓,呜——咔嚓咔嚓”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你们来学一学。那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呢?恩,今天是瑶家小朋友的好日子!因为小火车要开进瑶山了!你们听——

  三、师范唱

  1、小朋友,你们感受到瑶家小朋友的心情了吗?

  2、请你用动作来表现

  四、感受旋律

  1、跟着音乐做动作

  2、跟着音乐拍手

  五、读歌词

  1、师带读

  2、生读

  六、学唱

  1、默唱、

  2、轻声唱

  3、指导唱

  4、分组唱

  5、分男女生唱

  七、表演

  八、小结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火车过瑶山》

  三、听赏《苗岭的早晨》

  1、新课导入:“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吗?”你知道哪些民族?——生自由回答2、“你们听过这些民族的歌曲吗?能不能给我们唱一唱?

  3、师提示:学生若说不出,老师可以放一些学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爱我中华》、《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励学生随音乐舞蹈、律动。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苗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这是一首苗族的口笛独奏曲,

  5、初听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边听边想,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并谈一谈我们柳州早晨的景象

  6、师简要介绍苗族的一些相关知识如服饰、风俗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

  7、再听,并结合书上的插图欣赏,说说苗族早晨鸟语花香,小朋友背书包上学,农民赶着牛羊下田耕作,一片繁忙的景象,

  8、听歌曲的第一部分:想想,你从歌曲中能看到什么景色——师做简短小结: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苗岭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宁静。林中的鸟儿也醒了,它们自由尽情地歌唱着。

  9、师教画图形谱

  10、想想,现在苗岭的人们又在干什么了,听《苗岭的早晨》第二部分,试着边看图边编故事

  11、完整的听一遍,并根据书上的插图编故事。

  12、小结,下课。

音乐课教学反思10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万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

  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大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电教渗透直观表达,引起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

  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运用电教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讲课是一门艺术,尤其音乐属于艺术课,抑扬顿挫的语调,热情洋溢的激情都、优美的体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受到了美得熏陶。这方面我做的还有些欠缺。

  五、打击乐器进课堂

  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

  总之,这学期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音乐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标,这要求我们更善于总结,经常回顾,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课教学反思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面对这场变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着,课程改革的任何一项设想,最终都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每一位教师都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进行角色转变,进行思维创新,要能够接受和理解课程改革理论,通过努力实践,把课程改革最终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音乐交流,在歌曲情感中、旋律节奏中、音乐语言中、舞蹈美姿中感受美、体验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课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首欣赏曲,〈〈快乐的早晨〉〉是美术片〈〈熊猫百货商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段。音乐由中提琴奏出的长音和小提琴奏出的碎音,描写树林早晨美丽幽静的景色。接着出现的是轻快,跳跃的旋律,仿佛小鸟在枝头欢唱。紧接着是活泼,明快的曲调,描写了可爱的小熊猫活动的情景。为了在课中尽可能地渗透新教材的理念,培育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制定的:1.听赏乐曲《快乐的早晨》,引导学生辨别不同的音乐情绪,能展开联想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2.说说小朋友自己的清晨,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对照。使他们懂得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学会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飞,并创编造型。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聆听为主,激发想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发现、模仿、体验、创造。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信心地去进行音乐体验、探索,自行设计音乐动作,哪怕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在设计这堂课的导入时,我首先出现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故事。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听赏时这样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想马上聆听乐曲。然后再让他们静静地聆听一遍《快乐的早晨》,指导学生抓住音乐开头所模仿的音响(鸟鸣声)展开想象,再一起讨论,比较音乐情绪前后的不同。最后教师在介绍音乐作品之后,指导学生边相象边复听作品。经过反复听赏乐曲《快乐的早晨》,学生能辨别不同的音乐情绪,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舞蹈体验,感受韵律

  音乐和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作为表现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媒介,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舞蹈,与舞蹈交流,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与舞姿中体验韵律美。在欣赏《快乐的早晨》时,我不仅让学生听音乐,还组织学生用舞蹈来表演。学生在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美舞姿美。在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具有意境美。教学《快乐的早晨》时,我还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示范舞蹈,再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与舞蹈交流,在交流中体验音乐情感。

  三、角色表演,体验乐趣

  复听时,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有的用语言、有的用动生与教材的互动来体验不同的角色。在音乐课中我首先启发学生跟着音乐即兴扮演树木、花草、小动物等不同角色,创设出美丽的早晨。学生边听音乐边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和自己的即兴表演来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但是有效的生生互动和教师的“穿针引线”密切相关。不同的乐曲需要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支持与引导,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孩子在有效互动中,发挥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音乐课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去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生活本身是美的,有了音乐的生活会更美。我的职责就是要让一颗颗童稚的心灵感受到美,感受到美的力量、美的绚丽、美的纯净。让美妙的音乐成为他们一生的基石,将成为他们终身向上的源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借助于音乐,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条相印相通的桥。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音乐课教学反思12

  这两节同课异构的音乐课的展示让我感触很深。两位老师的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黄友昌老师的沉稳老练,周以晴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收获特别多。

  我对这两节课最突出的感受是:

  1、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两节课都非常严谨,一环节紧扣一环节,层层递进,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时代感。如:周老师的导入以无声的日本舞蹈律动配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注意纠正学生唱歌时的'坐姿,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有所注意。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花里花哨、热闹非凡的音乐课曾经充斥课堂,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感觉到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比较真实、扎实,却又不缺乏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愿意去接受,去参与。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听了两节课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

  2、教师往往一味按照课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对课的灵活性把握不够,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过于忽略,没有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讨;在教师提问设计上有一些值得斟酌,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应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将问题换一个问法或适时进行引导都是必要和必须的,这一点值得教师在以后的课中注意;再有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但课堂上还是需要必要的语言激励的。

  总之,通过本次音乐研讨活动,我从执教老师和大家的共同研讨中学到很多,我将把其中的精华运用在自身的音乐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好的掌握课堂,展现自身的风采。

音乐课教学反思13

  本课教学以听春天——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安静充分地聆听《杜鹃圆舞曲》的每个乐段,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歌唱《报春》,歌唱春天,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启发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形象,并指导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音乐想象与集体创作,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和他们一起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获得了好教学效果。

  《报春》,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优美的歌曲。本课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体会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备课时我也立刻意识到,这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好的一课。

  上课时,我先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图片:有青翠的草地,七彩的`花朵、成片嫩绿的树林、即将融化的残雪、出洞的小动物等等。然后问:“画中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找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中的景色,表达自己对这幅图的情感,在朗诵歌词时,也带着对春天无比喜爱的情绪。学生们在座位上纷纷交流起来,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

  平时面对这些孩子,我总是感到不知所措,回想上个学期的音乐课,课堂上经常“乱”到了极点,总觉得他们什么也不懂,说什么也讲不清楚一样。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我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看来,我大错特错了。后面所产生一系列对话,真是我在备课时所不曾想到的,我为自己的错误观念和准备不足感到不安,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惊讶,也很感动。

  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直观美感,不仅置身于歌曲的诗情画意中,还对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回答充满了童真和对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在孩子们的心里吗?下课后,我再回头想想这节课,真正感觉到新课程实施后,给音乐课带来的变化,把感受音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注入课堂,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纯洁、天真,但愿世界少一些不和谐,多留给孩子们一些美丽。

音乐课教学反思14

  《编花篮》是首有名的河南民歌,它具有典型的豫剧风格。戏曲对于学生们来说总显得较为陌生,它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这样一首带有豫剧风格的歌曲,学生能唱好吗?上课一开始,我就我国的戏曲向同学们稍稍做了铺垫,从戏曲的种类、起源地以及服装、唱腔等特点展开,没想到学生听了出乎意料地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某些剧种还挺了解的,比如有的学生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他所了解的国粹京剧。他提到了京剧的脸谱,不同颜色图案的'脸谱就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瞧这些鬼灵精,还真别小看了他们。这么一来,我心里就有底了,孩子们对于戏曲并不排斥,相反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来。我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歌曲《编花篮》,在初听歌曲时,孩子们就被其欢快的旋律吸引住了,很多孩子在听的时候就在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作品背景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豫剧的风格以及唱腔特点。学唱的过程中,还是感觉有难度的,毕竟带有了戏曲元素,更何况这首民歌的旋律迂回辗转,起伏较大,不是十分容易上口。见此状况,我首先把歌曲中出现的所有装饰音一律去除以降低难度,在唱熟以后再逐句加入。戏曲元素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装饰音的把握,在教唱过程中,我始终注意示范,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不断纠正。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演唱。最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联欢会上小演员表演的《编花篮》,让孩子们不光做到声似,并尽可能地做到形似。

  小小的一首《编花篮》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音乐课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和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呢?

  一、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身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同学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置”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同学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假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同学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身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同学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时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时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资料,提供教师在不时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战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方器乐,比方声乐,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特长,他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身的借鉴,看看他人是如何来利用的,考虑自身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时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时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音乐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音乐课教学反思09-18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04-11

音乐课堂教学反思11-23

(精选)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07-06

音乐课教学反思(15篇)03-26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04-11

高中音乐课教学反思04-11

音乐课《小白船》教学反思04-27

音乐课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