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师:读了写天都峰险峻的段落后,请大家找一找表现“我” 此时的心情的句子。
生: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生:真叫人发颤。
师:这时,当“我”面对高大陡峭的天都峰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时,文中的老爷爷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老爷爷会想:天啊,这么高的山,我一定是爬不上去的,还是别爬了,回去吧!
生:他会想:这么高这么陡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可怎么爬得上去呢?算了吧,要是摔了一跤可不得了。”
……
师:突然,老爷爷发现那儿有个小姑娘,她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还会怎么想呢?”
生:老爷爷又一想: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来爬天都峰,我的年岁比她大得多,怎么能走呢?
生:老爷爷想: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天都峰,我更应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老爷爷想:怕什么,有志者事竟成!我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师:正是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老爷爷终于和小姑娘一起爬上了天都峰,他十分高兴,也十分感激小姑娘给他带来的力量,看看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读老爷爷登山前的问话和登上山顶时所说的话。)
师:同学们,老爷爷在小姑娘的身上汲取了力量,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那小姑娘又是怎样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的呢?你能发挥想象,把课文的内容补充得更详细吗?”
(出示课文的4~7自然段,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交流,在适当的地方补充描写小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
1、“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___________ ”
生:小姑娘听了心想:这位老爷爷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呢,他都有决心爬上去,我就更应该相信自己了。”
生:小姑娘听了心想: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落后呀!”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生:我一边向上爬着,一边鼓励自己,老爷爷那么大年纪都不怕累,我也一定要坚持住!”
生:我不能输给了老爷爷,那样太丢人了!”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生:站在天都峰顶上,我想:我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么高的山我居然爬上来了。”
生:看着脚下的云彩,我真想大声唱一首歌。”
生: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真是事在人为啊!”
教学反思
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首先是因为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文中除了在“我”面对天都峰时描写了“我”的.心理,其余的地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从下面两句话中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特别是那个“也”字的感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2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其的教学教育意义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特别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知道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这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应该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3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
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4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教学中的不足: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5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担负的责任。因此,就需要动手操作,去查找资料,去和小伙伴探讨一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长应该发挥作用,总结、归纳大家的观点、意见,指派有谁来发言。这个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作为老师,我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6
我校推行3H乐雅高效课堂建设与改革已经差不多两年了。3H高效课堂主要通过“自学——探学——展学”的模式来实施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深入。为此,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各科老师上教研课。下面我就这学期上的《爬天都峰》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自学环节:我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熟,说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两个问然后完成预学单,上课前十分钟主要检测预学情况。
二、探学环节,我主要分两步走: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搜集天都峰的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前几年去爬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天都峰,然后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用抓关键词的方式去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情绪。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复杂情绪,想象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这些词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一老一少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展学环节:发挥想象,进行补白。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部分时,课文只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进行了描述,而没有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老爷爷会怎样爬山,并让他们试着补充。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既体会了人物的内心,又丰富了语言,还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本次教学活动,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大胆展示,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学得被动。今后将在备课环节注重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7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1、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优秀的教学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可根据媒体上提供的内容找到答案。例如:天都峰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
3、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最终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爬天都峰》说课设计,爬天都峰,希望对你有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快乐的课余生活”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课文讲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设计理念】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教学过程】
〖片断一〗
由学生初读课文的整体印象导入:
我们首先来看看天都峰。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现在你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什么呢?生自由边读,边想像画面。
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天都峰,交流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它穿过了云层。
生2: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陡啊!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想不想看看?(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再次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学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抓住两句话中都有的“也”字进行分析悟请。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
生3:这么高的山,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师:那小朋友心里又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是啊他们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学点评】
杜卫红自评: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因此,我将“体验情感”作为自己此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努力使学生较自然地将课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积极情感化为己有,并将在学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迹。但课前对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得不够深入,在课堂结构中的时间把握上不太准确,致使在课堂的后一部分实际的教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有所变动,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的品词析句练习没做,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从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只是留做作业而没有在课堂完成。
陈娅丽评价:
在智慧课堂展示中,我认真听取和学习了三年级杜卫红老师的精读课《爬天都峰》。杜老师的讲课极富激情,整堂课环节紧凑,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
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能看出杜老师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全新的设计理念。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朗读的科学指导。如对天都峰的高和笔陡的理解这一节。老师发现学生不理解,读不出感情。在他们缺乏具体认识的情况下,借助图片和课件增加感性认识,见识到天都峰的险,又通过比一比,画一画加深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再次进行练读,效果就好多了。而对这一节的重点突破,是对后面理解一老一小都能坚持爬上顶峰十分难能可贵的极重要的铺垫。
整个的设计体现在课堂中都比较成功,只有小的建议希望杜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即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尽量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回答,耐心聆听孩子表达清楚表达完整即可,老师自己少说一些,使教学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爷爷”,另一个是“爸爸”。在人物对话中,“老爷爷”两次把“我”称作“小妹妹”。我认为,这种称法实在有些不妥。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之。
“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同辈份的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且排行最末的女性为“小妹妹”;二是,同辈份的人称比比自己年龄小,且年龄悬殊比较大的'女性为“小妹妹”;三是称素不相识或虽相识但没有辈份关系的女孩子(女童)为“小妹妹”。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第三条解释,如果遇有以下两种情况,是不能这样称呼的:第一,称人者与被称者之间年龄悬殊过大。如称人者是一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被称者是一个十岁左右或再小一些的女孩,这样就不宜称为“小妹妹”。除非称人者对被称者有什么相求的事儿或对被称者有什么特殊的敬意才称为“小妹妹”(这样认为不知是否偏颇)。第二,称人者与被称者虽不相识,但如果被称者还有非常亲近的长辈,特别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在一起,且这些长辈的年龄又小于称人者,这样也不能称被称者为“小妹妹”。这两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常理。 对照以上三种解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课文中的“老爷爷”都不能称“我”为“小妹妹”。
首先,课文中的“老爷爷”与“我”虽然不相识,也没有辈份关系,但他(她)们之间的年龄悬殊太大。称人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课文原话)被称者,虽然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多大年龄,但通过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年龄一定不会大,或十岁左右或再小些。
其次,“老爷爷”与“我”之间只是同路登山的游客关系。“老爷爷”对“我”既没有什么相求的事儿,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敬意。
再其次,“老爷爷”两次称“我”为“小妹妹”的时候,“我”的“爸爸”始终和“我”在一起。特别是课文第八自然段这样写道:“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试想在这种场合下,如果“老爷爷”再与“我”的“爸爸”对话时,又该如何称呼呢?
另外,两人对话,互相之间的称呼,一般说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称对方为“老爷爷”,反过来,“老爷爷”再称对方为“小妹妹”岂不太别扭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有人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四海之内皆兄弟,只因同是登山人”。“老爷爷”在登山道上为遇见“我”这样一个年小的旅伴与他知难同行,而感到兴奋,感到亲切。心里已经结成忘年之交,把“我”视为小妹妹来看待了。笔者认为,即便如此,这里“老爷爷”也不应该超越习俗与常理而称“我”为“小妹妹”。因为毕竟两人之间年龄差距太大了,更何况中间还有“我”的“爸爸”在场。如果能将“小妹妹”改称为“小朋友”或“小姑娘”不同样使人感到亲切吗?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0
上一堂精彩的课,在课堂上收获到孩子们欣喜的笑脸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今天讲了第三课《爬天都峰》,效果却并没有想象的好,我很郁结,亟待解决这个问题。
上节《金色的草地》讲的就不错,何以见得呢?孩子们反应好,特别欢快。从他们积极踊跃的程度和活泼开心的状态我就断定这节课我成功了大半。知识点落得还扎实,课时安排正正好好。采取教参的建议弄了一个学生表演小片段,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那欢快劲,啧,别提了。根据对比图片演示草地变色的原因更是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带着这激昂的`情绪,我本想把准备充分的《爬天都峰》一溜顺下来。可是,问题来了。
从上课开始,学生们的状态就是一个字“蔫”。带着问题读课文,“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其实问题很简单。“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最终一起登上峰顶。”怕学生犯迷糊,读完一遍课文后,我还给了他们提示。课文都写了哪几个人?生答“爸爸、爷爷、小女孩。”我将板书写在黑板上。我和爸爸、爷爷、3、爬天都峰。“谁能看着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这个问题。举手的寥寥无几。我整个心情瞬间低落。
让学生找第二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两个字,“高、陡”我想总不至于太难。举手的依旧寥寥无几。我问“三、四、五段运用了一种我们学过的写作手法,谁记得,你一句我一句这叫?”学生们开始小心翼翼的猜“说话,问话,讲话?”最后终于答上了“对话”,大概是蒙的。让我很费解。又一个问题,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零星有学生举手说:太费力了,最后可下子做成了。他们的回答中,我并未听到“辛苦、克服困难、历经困苦”等词语。完全是简单大白话。当然,这节课的设计并不是一问一答式。那是怎么回事?
最后进行课堂小练笔,峰顶对话。这一部分还算成功。课文本身就有过很多对话,在加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有不少话要说,借着文中的我,都表达了出来。爬上天都峰后爷爷和我聊了很多很多,爸爸爷爷我们三个聊了很多事情。
直到刚才我才略有感悟。1、早上因为班级的一些小事我发了脾气,我带着火气上讲台,让我变得不稳重、不理智。2、学生对我发火的事耿耿于怀,有问题、有想法不敢举手表达。我让他们怯了。3、问题稍难,教师引导语又不到位,学生一头雾水。4、学生课堂表现不顺心,导致教师紧张,语无伦次。乱上加乱。5、教学设计生硬,一块一块分了节。学生听着无聊,没有整体结构感。好像还有其他原因,目前没找到。慢慢发现吧,这个问题今后还会出现的。总之,不能影响明天的课程。还有明天呢,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1
课文《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讲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来说,总是充满亲和力,他们总想投入其怀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出示语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老师将你们引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什么呢?
生自由边读,边看图感悟。
生交流后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
生2:天都峰真陡啊!
生3:天都峰真悬啊!
生4: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美啊!
……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生读法极多,各有千秋,天都峰似乎真在我们眼前了。
[教学反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结合图,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
生3:这么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么爬得上去?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师:是啊,“不爬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老爷爷怀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让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师:那小朋友心里又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4:天啊,这么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爷爷爬得上去吗?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猜一猜,他们都能爬上去吗?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片断三]
请两名学生配动作表演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师:听了两名同学的对话,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生1:老爷爷本来不敢爬,看到这么小的孩子敢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小朋友开始很害怕,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受到鼓舞才有勇气爬上天都峰顶的。
师:老爷爷和我本互不相识,能够互相学习,战胜困难,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吗?
生3:我遇到过,有一次我有一道难题不会做,真想放弃,我看到同桌在认真思考,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终于做出来了。
生4:有一次,我在田里帮忙做农活,天气真热,我干不下去了,妈妈说:你看人家年纪那么老的人也在做事,我坚持下去了。
生5: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有个动作不会做,我看到别的同学在反复练习,我也在他的鼓舞下学会了。
……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一个人只要有勇气,相互学习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教学反思]
如何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励,如从片断中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真正体会感悟和朗读紧密地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体验情感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与“情感”同时出现,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去,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达,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以达到善读善悟,让学生欢乐的沉醉于语文的海洋。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质疑。
a.谁爬天都峰?
b.怎样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d.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E、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3
教了《爬天都峰》之后,一种感觉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时候,好像在打散弹,课文的教学没有高段那样顺畅。首先还是想到了三年级的特点,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关注更少了,而在字词的学习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气。
每篇课文的生字学习,读认扩词就要花半节多课的时间。并且有时还要选择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展开训练之后学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训练得到位一些,所以两堂课就顾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觉得我的路是走对的。尤其是在教学《爬天都峰》后,更让我坚定这种上课的套路。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这样两个训练点,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们充分朗读第一小节之后,我问孩子一个普通的问题: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孩子们马上得出——高、陡。我接着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孩子去探讨,作者怎样写的?原来前面一句是说特点的,后面一句是举个例子的。“高”的特点,课文举了“在云彩之上”的例子。我话锋一转,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特点的事物,我们也来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池塘里的水很深,()。
天空中的小鸟飞得很快,()。学生思路开阔,畅所欲言,不时有好的句子冒出来。我想这种练习时对学习“总分”句式的'铺垫,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二是补一补课文中的一个空白点。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写了自己是怎么爬的,“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等,但老爷爷是怎样爬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我又安排了一个训练,让孩子们谢谢老爷爷怎么爬的,同学们想象丰富。老爷爷左手扶着铁链,右手住着拐杖,眼睛盯着石级向上爬;老爷爷弓着身子,吃力地迈着脚步,爬得气喘吁吁的;老爷爷一边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边嘿哟嘿哟的为自己鼓劲。
这个训练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并且放开思路才能够完成的。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4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其的教学教育好处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
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个性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明白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那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就应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
课堂上是不是还就应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5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学完本文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为了抢教学进度,对重点字词段的品读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顾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句子的理解,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画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时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为学习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打下铺垫。
2、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联想他们登山的艰难,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情景表演体验爬天都峰的困难,这样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最后,理解爸爸说的话这个难点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学中层层渗透下突破了。
3、课后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怎样克服困难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悟出在困难面前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那样,做任何事情就能够达到目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生活谈,效果还不错。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10-10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7-22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7-04
(精品)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7-25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优选15篇]11-13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3-07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5-21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8-03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06-24
爬天都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