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6 09:32: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

  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内容中,我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

  (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7

  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单的要求,学生十拿九稳的不会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

  学生1:√+×=⊿,×+√=⊿,√+×=×+√;

  学生2:a+b=w=b+a=w

  ……

  回顾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美,语言亲切,精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交流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积极踊跃:1+3=3+1,789+121=121+789……,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较辨析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后教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教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得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到四年级才开始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学没有看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

  【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复杂了?探究新知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为了讲得“透彻”,我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美丽。”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这种美丽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让学生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8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巩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该老师解释,2、最后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理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9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一堂概念形成课,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猜想,不断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速算比赛”妙入课题

  本节课,以计算题为切入口,精心挑选了相关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所给题的区别与联系,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组得数相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较快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同时得到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赞同,这是老师提出疑惑: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呢?抛出问题,引出猜想,进而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算式吗?让学生动手写算式,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个?“无数个!”紧接着老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概括所有的算式吗?”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公式表达。通过汇报、展示,揭示课题。

  二、微课引入,火龙点睛

  在教学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今天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是否接触到了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给他们一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有的同学能够说到一二,有的'却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微视频,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学生配的。当大家听到熟悉的童声,看到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以及三年级的加法验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而已,)豁然开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让同学们把前面的旧知和今天的新授结合起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留下悬念,提升迁移

  在课堂最后,我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悬念: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呢,除法和乘法呢?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我看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写出算式进行验证,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能很快的通过举例论证来否定减法和除法没有。“而乘法有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此结束本节课。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加法交换律深入了他们的内心,特别是让他们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学会了加法交换律,更让他们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课的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做好了铺垫。更难得可贵的是,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数学知识,更收获了期间的数学兴趣。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0

  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只仅局限于让同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置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同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只和同学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体验了数学问题的发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同学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动身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同学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同学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布置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同学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同学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同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同学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同学发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同学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同学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资料的出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同学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资料的处置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同学参与教学资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同学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同学的身心得到了一种胜利的体验。另外在资料出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出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同学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沛做到了尊重同学的认知规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1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从教材出发,理解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学思想,试图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纵观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导学单进行导学中,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导致导学单中某些问题的设置起点偏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最后的练习量过大,这点是在我精心准备教案设计和课件的同时,留下的最大遗憾。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2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然是我们继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

  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天的课安排的不是很充实,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天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实,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如果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该会上的更完美,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

  总之,如果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该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简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巩固的 ,这不仅是要体现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部分“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足!教学就是教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希望能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4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 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①基本练习(填空)②变式练习(判断)③巩固练习(计算)④发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拼音教学教学反思

2.《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3.《学习2的加法》教案

4.《掌声》教学反思

5.大班教学反思

6.赤壁教学反思

7.尊严教学反思

8.《赵州桥》教学反思

9.赵州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