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吟诵这首诗,彷佛自己已然来到安徽宣州独坐于敬亭山看众鸟飞尽孤云去闲,仿佛自己已然成为一千二百多年前恰逢失意而胸怀万里的居士青莲,仿佛自己已然与天为兄与地为友与山水做伴对酌成三人歌舞相尽欢……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在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袁x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今天是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和孩子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颇有感触。课上尝试了王自文老师的教学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而且体会到了他当时的心情。
一、读诗知大意
让学生把整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之后,就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孩子们都能一语道破——李白孤单寂寞。
二、提问知处境
理解一二句诗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鸟儿飞走了,云儿飘走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让李白倍感孤单呢?
一个孩子说:“可能跟他当时的处境有关。”感叹孩子的`聪明,会思考会联想。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当时正值被贬官离开长安十年之际,了解李白的遭遇及处境,助推了学生对全诗的理解。
三、想象知内心
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学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着敬亭山,他会轻轻地对敬亭山说些什么?(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还陪伴在我身边)敬亭山深情地望着李白,它又会轻轻地对李白说什么?(生:李白,你放心吧!我会永远陪着你,其实还有许多朋友在你身边。)通过想象说话,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李白的孤单与寂寞以及他对敬亭山的喜爱。
四、回忆促感悟
最后,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来劝导李白,让他把心打开,让阳光洒满内心。
还记得《静夜思》(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当你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你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你。
还记得《赠汪伦》(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不仅汪伦在想着你,还有更多的朋友在想着你。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生背),李白,请不要孤单,你一生游历这么多的高山大川,它们都会记着你。
通过三次排比背诵,语言引导,也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4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平,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5
这几个学期都要上古诗的课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课后的反思中,时常感觉到古诗词中的这些意象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关键就在这些意象中。
这个学期开篇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思考了一下《独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载的含义。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这是理解本诗的一个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诗中所写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分析诗句时,通常是把“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处意象,归为体现了李白孤独的心情的载体。进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参)是把“众鸟”和“孤云”的“动”和“敬亭山”的“静”加以比较,以此认为李白写此诗的心情是去“动”入“静”,在孤独之中享受这一份的静”。
为了理解本诗,很容易就能提取“众鸟、孤云、敬亭山”三个意象。在教学上,用“敬亭山的风景很美,为什么李白开头不写美丽的树木花草,而是选择写了‘众鸟’和‘孤云’?”作为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两种意象的不同。有学生比较敏锐地说出了两种意象的动静之差,和在数量上与树木花草的比较上多少之差。进而抓住第二行“孤云独去闲”的“孤、独”和诗题中的“独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较孤独。应该到这里的理解是很常规的一种理解。
可是这里的“孤、独”真的就是写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吗?如果是这样,李白为什么用“闲”来形容孤云飘动的形态,悠闲自在地飘动的云即使是孤云也是看不出孤独的`。有人理解为“鸟尽云去”之后周围很安静了,体现了李白一个人的孤独。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众鸟高飞”和“孤云闲去”是用来反衬李白的孤独,因为“众鸟”和“孤云”不会看李白,更不会和李白“相看两不厌”。
往深处想,鸟和云甚至连同山,自然是不会看人的,只有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看。李白选择敬亭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稍纵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鸟和云,李白是不喜欢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学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样能得人欣赏,流芳百世。李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一股“傲气”,细细品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孤傲”!独坐敬亭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饱含了一种“独独地认定”在里面。
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这么深,但是,抓住古诗的意象来理解全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6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
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7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其造字法规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故汉字的产生及演化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寻,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则和字形决定了在上识字课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对于本课出现的“马、牛、羊、鸟、鱼、虫”这六个字,都是象形文字,因为,我紧紧围绕一幅主题情境图及六幅小图进行教学,通过看图,猜字、讲故事,学字等几个步骤,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感受到祖国文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我利用汉字形与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义,了解掌握字的引申义。对于规范的简化字,借助繁体字形进行教学,如“马”字,它的'繁体字型更像马的外形。看到这个字更容易联想记忆。如“鱼”,它本身就像鱼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有图的帮助,象形字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8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9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只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 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同级老师交流时,一位同级的老师说,她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她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 ,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
一、激情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3、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过渡: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诗歌,感知孤独助学提示:自由读这首诗,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读流利,用“/”画出诗的节奏。
活动二: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
2、观察图片,体会心境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完。 闲:悠闲。
诗句中意思相近的词是:孤——独诗句中意思相反的词是:众——孤连起来解释整句话:仰望天空,只见众多的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踪影;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尽、孤、独、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诗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呢?(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活动三:展开想象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2、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当堂达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1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2
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让俩个学生分别扮作李白、敬亭山,讲台拥抱,对话,引导李白倾诉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说,李白呀,你不要忧伤,也不要寂寞,更不要为怀才不遇而难过,你可知道你的诗篇会成为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会因你而骄傲!你的诗篇将穿越千年的风雨,为后世子孙所喜爱和传扬,这就够了!李白闻听此言,热泪盈眶,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着罢罢罢!从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
引导方法:设想敬亭山预知千年以后的现实,运用超越时空的告白,让学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这种心的宁静与山中的寂静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爱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对于学生简单的发言有点恼火,他们组织不起语句来,总是单崩一个字、一个词、或几个词,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发言不流畅,而我今天鼓励性评价较少。中途接手这个差班,很是费劲!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也想表现好点,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现在要努力,绝对不能懒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发火,再耐心一点,多鼓励,多等几分,应该会更好一点。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3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独坐敬亭山改写11-07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07-15
独坐敬亭山教案15篇07-26
独坐敬亭山教案汇总5篇07-31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9篇11-01
独坐敬亭山教案集合6篇09-06
美丽的敬亭山09-26
敬亭湖09-14
美丽的亭山06-30
山行教学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