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1
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系统性教学思路,随着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越发深深得被文章所打动,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也许不能真正理解一位离异母亲的内心,但是我想天底下母亲爱骨肉这点是相通的,在一遍遍的阅读下,我找到了切入口,事前也看了别人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也想借鉴和模仿,但想想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基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设计成:感知母爱;品百味人生;再探甜味;生活链接(心语心愿);深情诵读;课后加油站。试图从情感入手,把知识能力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中。本班学生是我从初一带到初二,教室里有很多孩子是来自离异家庭或者缺少母爱或父爱的,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很是脆弱。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家庭完整,父母也给予他(她)们爱,可由于他们处在青春期,感觉不到这份爱。试图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中的.主人公达成沟通,更好得走进文本,解读文章,完成课前的预设,从而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爱。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层层推进,授课语言规范,能适时启发引导,对学生的点评恰到好处。巧妙的借助歌词理清板块,配合音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过渡自然到位,板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程要求。课堂学生参与积极,反应热烈,课堂氛围较好,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课堂是充满变数的,在课前预设的前提下教师要随学生的活动而改变。在走进课文,品味人生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粗糙,影响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这一环节有些匆忙,学生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主旨。课堂是多变的,生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抓拍。在学生的读音和对文章没有很好把握的时候,我都能很好地处理,“生成”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教师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努力的方向。需要靠自己在教学中不段学习,逐步完善。能真正做到准确预设,巧妙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发生成,也潜伏着有价值的生成。尊重学生,学会倾听,随机应变,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一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精彩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它就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2
《甜甜的泥土》这一课的教学构思和教学过程,我是本着“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关注生活与现实,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第一,体会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情深;第二,借访谈的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第三,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让他们能体会出身边亲人对自己的至爱亲情。
初一学生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生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求异等学习活动中来。
针对学生的特点,围绕学习的目标,本堂课作了以下对应教学设计:
第一,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采用讲述唐山地震中一个真实的母爱的故事以及聆听歌曲《世界上只有妈妈好》,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容易走入情境,从而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整体感知环节分五步进行:提出问题——认识生字——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理清情节——对比分析,提炼中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特色,学生从“感知先行”过渡到“归纳、理解”阶段。
第三,朗读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进行师生的朗读竞赛,学生作为评委进行点评,使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模拟采访。我让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初训,然后选出主持人,其余学生都作为被采访者进行模拟采访。这样将所学知识融入情景演练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借访谈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探索求异。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对“后母”的认识,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求异”纠正片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最后一环节为布置作业和小结。作业设计让学生为亲人做一件事,来增进彼此的亲情,让他们体会出亲人对自己的至爱,进一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主干知识突出并得以拓展,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开发,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愉快融洽等是其成功之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有个别学生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因此需要长期的训练。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3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06-13
八年级《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06-14
泥土10-12
泥土07-18
泥土的芬芳07-18
泥土的芬芳07-21
家乡的泥土10-11
泥土之歌08-29
春天的泥土10-02
泥土的奉献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