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6 10:00: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蒲公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蒲公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蒲公英》教学反思

《蒲公英》教学反思1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梦幻色彩的儿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蒲公英被风儿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梦,引发学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梦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离奇的、怪诞的,但音乐里的梦总是充满幻想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一)、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课件展示洋娃娃的梦画面,背景音乐《洋娃娃的梦》,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想象的积极性,通过看、想、说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梦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是谁呢?谁又能说说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体验、行知相融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节奏平缓,旋律优美。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蒲公英边飞边唱起了歌,那快乐的歌声感染了我们,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轻轻的摇晃着身体也想来唱一唱,那么请小朋友用la来哼一哼旋律”。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教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妈妈,变成一个个小伞兵满天飞,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小伞兵,在蓝天上尽情的歌唱。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表演。

  (三)、自主合作,创作表现

  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小动物睡觉的形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在聆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来一一扮演,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梦”为主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不显单一呢?聆听的音乐和歌曲教学如何去找他们的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聆听《洋娃娃的梦》和教唱《蒲公英》他们都是在描述的梦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么在感受三拍子摇曳的韵律之后,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横向的共同点。

  俗话说“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电,才能将新的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们,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不断去追求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引领我的学生们畅游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

《蒲公英》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蒲公英》这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浅显明了。

  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完成整合目标的需要,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复述全文,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其中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是重点,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明白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太阳公公的嘱咐,将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们转换角色,当蒲公英爸爸妈妈,教育自己孩子要注意什么时,是对全文内容的复述。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层次、有坡度的训练。 课后还进行了课本剧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巩固了知识。

  这个活动我们要让孩子像照相机一样把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将满天飞舞的蒲公英用我们的小手画下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活动,我先用儿歌让幼儿对蒲公英形象化,“小姐姐说蒲公英是长了翅膀的蘑菇,小弟弟说蒲公英是勇敢的小伞兵” ”告诉幼儿蒲公英的形状,接着还准备了很多蒲公英的照片给孩子们看,加深了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了解了他们的各种特征。在我给孩子们示范画的时候还一边讲解,重点讲述了蒲公英的点画方式,画出蒲公英的像刺球一样,围绕着中心慢慢散开,飞在空中的蒲公英想长了翅膀的蘑菇像勇敢的小伞兵一样,让幼儿画出扇状的蒲公英。有些孩子也伸出了小手,迫不及待的想把美丽蒲公英画进自己的图片中。

  孩子们听的很认真,所以作画的时候孩子们画的很不错,特别是在空中飞舞的蒲公英都画的惟妙惟肖,只是,它的叶子是像一把锯齿一样,有菱角,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很多孩子对于斜角的菱形业很难掌握。我想要是在平时中让幼儿多加练习菱形,孩子们画出来的花会更加的好看。我们班的孩子对美术很感兴趣。很多孩子还能在图画中展示出自己的想象,添加了很多的自己的东西,使整张画更加的美丽、生动。

《蒲公英》教学反思3

  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尝试着用自己对“先学后教”这一模式的理解进行了教学。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三个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

  2、学会生字。

  3、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结合这三个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三次“先学后教”。第一次,读熟课文,要做到“三读”,即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第二次,学会生字,要做到“三会”,即会读、会写、会用。第三次,知道课文主要内容,要做到“三回答”,即课文主要写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我组织课堂教学也条理清晰,但也有让我深思之处:这样的目标展示,好像缺了点儿什么。课下仔细想想,在看看“先学后教”的模式,才发现原来缺少了学法的指导,怪不得课上一部分后进生在学习时,除了反复读课文,就没做些什么了。我想今后的每次“先学后教”在组织时,不但要有目标,还不能没有方法的指导。

《蒲公英》教学反思4

  在教学《蒲公英》第二自然段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时,抓住嘱咐这个词,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我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说了什么?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这个环节,我旨在读中内化,说中运用,让学生读懂太阳公公的话,知道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口头概括的方式,把文本语言内化成口头语言。在学生用否定形式概括了太阳公公劝小种子不要落到表面上金光闪闪的沙漠,也不要落在银光闪闪的湖泊里时,我引导学生用肯定形式你们要┄┄你们要┄┄,再次说说太阳公公对小种子的劝告。

  在学生明确了太阳公公对小种子嘱咐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太阳公公的话,有一位学生在朗读时,把孩子们记住读作孩子们,记住,特别强调了记住这个词,我让她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孩子明确地告诉我:因为太阳公公在关照小种子,要读出'嘱咐'的语气。借着这个孩子的感悟,我让学生再次的太阳公公的嘱咐,找出除了记住以外,能体现嘱咐语气的词语。学生在自读思考中,找到了别、也不要、只有┄┄才是┄┄这些词,并通过语气朗读,体会嘱咐。学生不难从文本中感受出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怀与疼爱,此时,让学生做一回太阳公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次亲切读嘱咐的话,已是有声有色,入情入境。

《蒲公英》教学反思5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条理比较清晰,先是太阳公公的叮嘱,之后是蒲公英们的反应包括两颗特别的蒲公英,最后写到了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到本课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长辈的话和实事求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并了解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第二小节我先让孩子了解太阳公公的态度,读好他的话。让孩子从话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节,让孩子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伺机让孩子说说她们为什么选择去沙漠和湖泊,并让孩子劝劝她们,练习说话。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想想蒲公英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呢。最后让孩子说出本课的主旨,孩子们都能很好的表达,但是做事要实事求是这个孩子们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天上会掉馅饼吗,让他们思考。

  本篇文章比较简单,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余的东西可以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呢?

《蒲公英》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上课时,学生初读“嘱咐”,感知内容:在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太阳公公的嘱咐时,我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说了什么?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这个环节,我旨在“读中内化,说中运用”,让学生读懂太阳公公的话,知道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口头概括的方式,把文本语言内化成口头语言。在学生用否定形式概括了“太阳公公劝小种子不要落到表面上金光闪闪的沙漠,也不要落在银光闪闪的湖泊里”时,我引导学生用肯定形式“你们要┄┄你们要┄┄”,再次说说太阳公公对小种子的劝告。这一环节,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加深了对太阳公公的嘱咐的理解,也为下面如何“嘱咐”作了铺垫。语文,是语言与人文的融合。学习语文,不仅要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还因从语言文字中体悟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在学生已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用“嘱咐”说话后,我并未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回想父母老师在嘱咐时的神态、语气,进而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长辈们的关心、爱护,以此,把生活情感转移至文本情感,学生不难从文本中感受出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怀与疼爱,此时,让学生做一回太阳公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次亲切读“嘱咐”的话,已是有声有色,入情入境。整节课,教学设计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环节来说,“初读内容”、“抠词品句”、“情感体验”,由“知”向“情”逐步深入,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贯递进;在细节上看,从“读”到“说”,从“抠词”到“造句”,从“感悟”到“美读”,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堂课,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关键是能找到学生最难理解之处,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果能突破这一难点,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蒲公英》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回顾整堂课,我似乎抛开了这个难点,只是在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春去秋来,当小蒲公英们即将出发时,蒲公英妈妈会怎样嘱咐自己的孩子们呢?就这样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结果学生学完之后,还不知道课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尤其重要的教学规律,以前我上课时给孩子读的时间太少了,导致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今天整节课我给予了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希望我的每节课都是精彩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蒲公英》教学反思7

  这节课值得我们大家都读读,蒲公英和玫瑰的品种不同,但是都以其自己独特的美带给人们快乐,学生何尝不是呢?公主人人喜欢,优等生每个老师都待见,但不会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公主。学生素质不同,能力也不一样,为什么要把他们按统一的标准来塑造呢?作为老师,不能总看到他们的缺点,不能做揠苗助长的事,,更不能拿别人的缺点和其他人的优点做比较,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的的观念,因为他们个性的不同,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讲完《金色的蒲公英》我也有很多感悟。是啊!“花有玫瑰和蒲公英等不同品种,像一出戏剧,演员有公主和叙述者等不同的角色;每种花都以自己的美带给人们快乐,公主和叙述者虽角色不同,但同样都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我想,面对学生也是这样,公主当然人见人爱,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按照公主的标准来塑造。学生的天性,像自然界的水,可能是涓涓细流,也可能是滔滔洪水。漓江以它的平静美举世闻名,而黄河则以它的壮观美蜚声于世。作为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切不可提过高的要求,更不能拿他们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来比。聪明的教育着看学生要学会带上显微镜,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世界因有了五彩缤纷的花,而变得绚丽多姿;因有了个性不同的学生,世界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在教学完本课(第一课时)后,感想颇深,值得冷静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成功之处

  1、以读为本读书,就是要注重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尤其要遵循的教学规律。有了课前的朗读预习和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使各个教学环节才能在学生踊跃的举手氛围中顺利结束,一切都显得那么入情入理。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教学的侧重点有了明显的改变。对理解文本的方法还缺少一定的积累,这就需要老师逐步引导,渗透。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组织学生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出现语言不够简练,抓不住要点的时候,我通过出示课文内容填空的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再结合老师的提示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在后面了解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结果三个层次的环节上,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学生就很快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谓顺理成章。

  二、疑惑与遗憾

  1、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教学的侧重点有了明显的改变。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学中新的困扰。

  2、写字的指导未能落实学生能写出一手好的钢笔字,离不开老师日积月累的谆谆教导。新课的教学不能遗漏了对写字教学的科学指导。而在这一课时中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导致前松后紧,指导写字未能落到实处。

  3、字词花费时间较多,但缺少朗读指导,教学实效性不强。

  《金色的蒲公英》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性散文。文章中心讲述了妈妈用一株蒲公英开导我,让我认真准备,演好次要角色的故事,说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就会像蒲公英一样美丽。

  从文章结构上讲,文章以“金色的蒲公英”为线索,将妈妈对“我”的爱这一“的情感线”连缀起来,根据这一线索文章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讲了每天中午“我”都和妈妈一起度过;第二部分是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写了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精心准备台词,但由于登台时忘了词,被老师更换了角色,内心很痛苦。妈妈用一株蒲公英来开导“我”,使“我”受到启发;第三部分是第十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写“我”认真准备角色,演出获得成功;第四部分是第十五自然段,写“我”珍藏着枯萎的蒲公英,那是妈妈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金色的蒲公英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性散文。在教学中,路边普通的普通的蒲公英开始引入课文,如果在平时,学生可能没注意过路边普通的蒲公英,未能欣赏过它的美丽,课件出示,让学生仔细、认真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母亲的用情至深。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妈妈的爱,教学时注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文章语言上讲,细致入微、如述家常的语言特点使得妈妈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显得特别鲜活而生动,令人钦佩,她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机械的说教,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充满着智慧和温馨。还通过“严肃、鼓励、不厌其烦、欣慰、意味深长”等词语,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的亲情。

  在课文总结时,还应该适当的渗透写作方法。从文章写作特点上讲,妈妈教育女儿采取的方式是借物喻人式的,而这篇文章以“金色的蒲公英”为题,也有着借事喻理的意图。作者正是要通过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这一人生哲理与读者分享。

《蒲公英》教学反思8

  《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蒲公英种子在不同的选择下产生的不同结局,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文中的对话颇具特色,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特色。学生如果能把人物的语言读好,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因此,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和角色表演中领悟课文阐述的道理。

  一、联系实际指导关键词和提示语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太阳公公、落在沙漠里的种子、落在泥土中的种子。太阳公公是作为长辈出现的,在蒲公英种子要出发之前,给它们一个叮嘱。这一部分中,我把“嘱咐”作为重点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先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谁会嘱咐你?”从而知道“嘱咐”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时候。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嘱咐”造句,不仅是为了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要求,更让学生学会运用,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太阳公公的这句话前,还有一个提示语“亲切”,有了之前对“嘱咐”的讲解作为铺垫,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长辈对晚辈亲切地说话的样子,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模仿这种语气,读出对蒲公英种子关心的感觉。

  小种子的回答中,“一定”两个字表现出非常肯定的语气,句中又出现了两个感叹号,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而前面的提示语“大声”更强调了这种语气。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答应父母的时候,会怎么说,帮助他们读好这句话。

  第三自然段是两颗种子的语言,在读落在沙漠中的种子的语言时,由于有平时朗读训练的基础,学生能够自己把“数不尽”“一定”“准会”读出来。这句话虽然前面没有提示语,但是从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落在沙漠中种子的不以为然的语气,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给这句话加上提示语,帮助他们更好地朗读。读到落在湖泊里的种子的语言时,我强调了“得意”这个提示语,让学生试着把表情也加进去。

  第四自然段讲到了蒲公英种子不同的结局,学生能够通过语气的强弱来读出三种不同的结局。

  总体上说,学生的朗读还是基本能够读出人物的特色,把关键词语读好。

  二、角色表演中深入理解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不需要完全照着书本,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说出来,这其实就是融入了课文复述的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作、表情,把故事能够完整地表演下来。表演完毕,我还设了一个采访的环节,为了把课文的寓意引出来。一开始我还有所顾虑,没有提前跟他们说表演完后要提问,会不会一下子说不出来,但是学生表现得很出色。“落在沙漠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落在这里呢?你现在有什么要说的呢?”“落在湖泊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落在这里呢?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呢?”这两个问题问下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不要以为看上去好看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后,我又让“太阳公公”说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告它们?”这位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出来,我提醒她要是那两颗种子知道结局,还会这么做吗?她也立刻就回答出来了,说得很完整。

  这堂课总的说来还算比较顺利,大多数学生也达到了目标,只是举手的学生还是集中在平时举手比较多的学生中间,其他学生举手很少。

《蒲公英》教学反思9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知道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说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很可能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等。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二、教师范读,引领感受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说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这样也就谈不上嘱咐了。于是,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吗?”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他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三、形式多样,读而不厌

  在教学中,如果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别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这样一个过程:

  师:太阳公公眼看着这两颗种子将有生命危险,它有多着急呀!这时,它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吗?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这样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不会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所以说,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蒲公英》教学反思10

  《重阳节的传说》、《观潮》、《蒲公英的梦》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学片断,注重学生自学。导入之后即出示思考题,安排学生自学。三个思考题中,“有什么感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提出不懂的地方”等,体现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因学定教的意识。导入时的“利用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应是对学习方法的提示。如果能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说说6至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那么方法得以反复运用,有利内化为能力。学习“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

  另外一些细节也证明执教者自我评价的“尽力”。板书时适当利用卡片,提高了教学效率;分享喜欢的句子时,教师相机补充,提醒学生忽略的地方;两首相关古诗的补充,拓展了学习内容;教案中的多种“预设”,利于更好地“应变”……如此等等,算是尽力也尽心。

  今后写教案注意分清大步骤、小环节,这样看得更清楚。比如学习课文这一步就是“自主学习”和“交流分享”两个主要环节。“交流分享”又根据思考题分三个层次进行交流。多种预设也要分小点概括写出来,如对学生的朗读,可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再仔细点,分别写出评价时你要说的提示语。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后有复述的要求,课堂上就应有这样的训练。包括拓展的内容和课外作业都可以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

  《观潮》《蒲公英的梦》大家评得很全面,说过的我尽量不重复。

  《观潮》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颇下功夫。读的方式,引导的方式都很多,我在课堂上已经说到。朗读是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最好办法,因此,历来强调阅读课要“以读为本”。

  关于执教者反思时说忘了板书这点,我倒有点不同看法。教学最后问学生: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教师相机板书。教师的板书工整,有一定的速度。我觉得很自然,听了教者自己“反思”,我才发现教案上没有这一环节。应变不错!多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有一个整体印象,强化了“注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当然,如果学生品读时板书了部分内容,在最后也可以就板书问学生: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再板书“由远及近”。还可以看板书指导背诵,进一步体会文章描写生动、条理清楚的特点。

  《观潮》的教学采取直接进入重点段的学习方式,避免了教学的程式化,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得很好!我建议用下面的方式进入重点段:

  图片展示

  提问:究竟是什么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潮呢?

  自读课文,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或者直接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天下奇观”)

  提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大潮的“奇”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段落)

  进入重点段的学习,继而品读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这样,过渡自然,体现“整体(感知篇、段)——部分(品词析句)——整体(总结提升)”的阅读教学一般程序。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堂。要思考怎样有效利用,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作用。如,最后的视频,尽可能选择与课文描述相近的画面,教师用课文中相关的语句配音,是不是使学生在感受大潮壮观的同时,更感受了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再让学生想象表达:如果你面对钱塘江大潮,你会怎样描述?和本文作者比比如何?

  《蒲公英的梦》的教学,尤为注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强化表达训练。短短二十分钟的教学中有口头表达,也有书面表达。这种训练紧扣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比如:看图练习用“如果……就……”写话,培养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还渗透了情感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选择的片段教学是第二课时,导入自然。我觉得导入时,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并概括课文前面段落的内容,再读后面的自然段,并说说主要写什么。后面的自然段写了蒲公英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对美好环境的想往。怎样写的?一是通过语言,二是借助梦境。这样学生对后面几个自然段就有了整体印象,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思路和课文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等,都是本学段的训练重点,须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蒲公英》教学反思11

  《蒲公英》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生活――感慨三个环节来感悟这个哲理。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

  师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在蓝天下自由飘荡的蒲公英种子,有选择生活地点的自由。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即使现在是一颗蒲公英种子也不例外,他们想去各种地方寻找快乐,观赏风景。师抓住这一心里,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释放自己的这种欲望。

  二、面对现实,展示生活

  随着音乐,一颗颗小种子在风伯伯的帮助下安下了家。在新的生活地点,种子们体会到了现实和自己的愿望之间的差距。师相机让种子们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因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学生诉说的欲望大大地增强了。去了沙漠、湖泊、楼顶的一些种子说得非常悲惨,而去了田野、花园、草地的一些种子说起来又是那样神采飞扬,似乎他们真的在那儿生活了一年似的。

  三、经历磨难,感慨良深

  当种子经历了生活的波折后,他们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些种子看到生长在泥土中的同伴的生活后,情不自禁地感叹自己错误的选择,也想起了当初太阳公公的嘱咐。师相机指导学生再来朗读太阳公公的话,让他们认识到老前辈的正确指导对涉世之初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上教师的逐步引导,生能够初步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蒲公英》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熏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这些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让事实来说话是最后的论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

  (四)、品词品句,训练词句

  学习语文,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重点训练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

  (五)、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时间安排上,把握得不够好,以至于后来的总结部分内容讲得不够完整。再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这些都有待自己以后改进。

《蒲公英》教学反思13

  一、教例

  (学完了课文)

  师: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师:(肯定地点点头)说得很有道理。

  生:(急不可待地)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生: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马上反对)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

  师:(欣喜地)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生: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

  师:说得真好。

  生:(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

  (教师里一片静寂,大家都在回味、思考着这个学生的话。片刻)

  生:(坚定地举起手)蒲公英种子,你们的追求虽然失败了,但这失败,对别的蒲公英种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会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师:(欣喜地鼓掌)说得太好了!是的,我们要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但不提倡盲从;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听迷惑。

  二、评析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对蒲公英种子说一说”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蒲公英》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现在你们就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感觉怎么样?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安家落户?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表达。

  种子找家的过程,我抓住太阳公公的那段话,让学生理解太阳公公说话的意思,同时体会太阳公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将文章的中心引出——因为太阳公公害怕他们被外界的美好事物所迷惑,而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生长的家。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朗读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其次,我还抓住了不听话的两颗小种子的两段话,除了让孩子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想象,小种子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最后将种子的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告诉孩子——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好东西,对于有经验人的忠告,我们要听取。在故事中将文章传达的道理传达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蒲公英》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地的幻想。

  二、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⒉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⒊范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

  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

  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四、作业。

  ⒈描红。

  ⒉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

  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

  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

  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地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①出示投影片。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在就会变成百万富翁。

  这颗种子说了几句话?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指导用蔑视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理解“百万富翁”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来读2、3两句话。

  ②出示投影片。

  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欢乐!

  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指名说说另外一颗种子为什么要落到湖面去。

  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③指名有感情读两颗种子的对话。

  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说说几种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⒈齐读全文。

  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⒈教学生字字形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五、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一阵阵黑黝黝金灿灿

  ⒉用“可爱”“亲切”造句。

  《蒲公英》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蒲公英》一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教学时,我抓住了太阳公公的那段话,让孩子理解太阳公公说话的意思的同时体会到太阳公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将文章的中心引出——因为太阳公公害怕他们被外界的美好现象所迷惑。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明白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其次,我还抓住了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的两段话,除了让孩子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想像,小种子们的想法,走入他们的内心。最后将种子们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告诉孩子——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对于有经验的人的忠告,我们应该吸取。在故事中将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传达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太阳公公的嘱咐,将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只是把教参上的寓意出示给学生并没有让他们通过说来交流,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这样才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会得到升华,主体性才会得到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加强孩子这方面的练习。

【《蒲公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蒲公英

2.蒲公英

3.蒲公英

4.蒲公英

5.蒲公英

6.蒲公英

7.蒲公英

8.蒲公英

9.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