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归来观后感3300字 归来观后感
亲眼见证到《归来》的“归来”,不得不说,我还是很高兴很欣慰的,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张艺谋导演,还在,那个关注人,关怀人的老谋子,还在。走远过一些路,但是本质的东西他始终没有变,这是我坚信的,我为他自豪。
题外话说得太多,回归到这部电影。有句话说选对演员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陈道明和巩俐两位演员这一路走来的打磨和辉煌,我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奉上溢美之词。但我依旧忍不住的不得不说巩俐和陈道明在戏中的表现真是精彩纯粹彻底释放到叫人称绝。
论张慧雯这位小演员的话,客观的说长相属于一般不具特质,但戏演的能够,虽然有点斗鸡眼,但眼神充满着故事和资料。革命时期她跳舞时流露着的神情显示出坚定,激情和好胜。文革结束后父亲回来后,她在和父亲的相处中,眼神渐渐柔和,感觉的到她心中的歉意和经历后的成熟懂事。
送照片给母亲被母亲赶出家门后,她哗的泪如雨下对父亲哭诉:”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得住我的不好。“憋屈酸苦悔意和抱怨油然而生虽然有些地方,演技上还有点用力过猛,但整体满意评价。如果说,一位新人演员能令一位观众从长相无感转换成对她出卖父亲间接造成家庭杯具所产生的厌恶之情再转至对剧中命运转折思想转变等心生同情怜悯的话,那能够说,她成功了。
故事开头短短30分钟,文革的跌宕由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相见之约而窥得一二,陆焉识千里迢迢的奔至自家门口,和冯婉瑜二十年的思念之苦全都浓缩在那看似触手可得的一门之隔;火车站8点相见的约定,却因女儿的告密,换来冯婉瑜的嘶声裂肺“焉识,跑,快跑”,换来陆焉识的狼狈收监,换来冯婉瑜和陆焉识两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收场。
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十分之好,短短30分钟,点睛切题,它不用多方面角度来展现,只此一点,就已足够。当然,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由于拍摄资料的限制,导演能将这30分钟把背景和铺垫交代的那么淋漓尽致,实在颇属不易。
我始终觉得这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浪漫感情故事。我避免用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等字眼形容这段感情,因为帽子套的太大,就离常人间对爱的想法过于遥远陌生和不切实际。我更愿意用浪漫,因为是真的浪漫,生命如同死过几次的陆焉识和患了心因病的婉瑜,在现实生活中,一同寻找活在婉瑜记忆中从未死去的陆焉识,虽然期间充满着太多哀怨和感伤,可在我看来那仿佛是爱的感觉又全都开始重新激活,标签上贴着的则是:新鲜鲜活的爱。(当然,陆焉识和冯婉瑜可不会这样想)
影片开头,郭涛演的老师把冯老师和她女儿叫到办公室,言下之意要她们记住“大义灭亲”,有丈夫父亲的消息,及时举报,那刻女儿在领导面前立马表态:我跟他没关系,我听从组织安排。只有冯婉瑜,一人迟疑着,犹豫着,痛苦着,被孤立着,当所有人都唾弃,自动远离陆焉识,只有冯婉瑜愿为他负天下人,一个女人,背负着这样的孤立无援彷徨无助苦楚重担,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背叛自己丈夫的决心,一切都是因为感情,因为爱而坚定坚守。
大雨磅礴,丈夫来至家门口,轻敲两声,之后又是两声她听到的那一刻,就明白自己的丈夫回来了,那轻敲的两声如同炸雷,在她心间生出个炸弹,她是有多想亲眼见见自己的丈夫,触摸他拥抱他,有多少话想跟自己的丈夫说,有多少喜悦悲痛想与自己的丈夫分享,但我想,她为着丈夫的安全,为了二十年未见的相对无言如何言说等等,她开门开迟了。大概之后的她为当时的犹豫心生后悔,于是就在门口写下了“不要锁门”四个字眼她的坚守换来一场不自知的杯具,但也许她未必就是不幸。能时刻处于深信丈夫归来完美愿景的等待中,本身她就得到另一种好处上的好报。
我不是个爱哭的人,我对这故事的共鸣可能因为历史时代的原因而相隔或淡散,我几次流泪,倒真不是因为故事本身和心理情感的代入,而是因为演员本身沉浸在自己和对方的世界中所构成的情感渲染,导致自己也备受动容。片段其一讲的是陈道明为唤回巩俐记忆,弹着钢琴《月光曲》迎接婉瑜回家,他背对她,她走到家门口,怔住,渐行渐近,他感觉到她,直到她的手颤颤巍巍地放在他左肩,他回头,站起,应对她,他满是期望,颤抖,抽泣,哭到呕出灵魂。
那刻,你无法不动容,因为那刻陈道明不是别人,也不是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巩俐也不是别人,也不是巩俐,就是冯婉瑜,他们是真的哭的很悲哀很悲哀,将生命里最最痛苦最最需要从身体里面排出体外的东西透过不自制的眼泪倾泄而出,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说不了。无法抑制的所有感情,五味杂陈,都在应对各自的出现时泪流交加。PS看着陈道明那么多的电视剧和电影,看他真是第一次哭成这样,活脱脱的一个老泪人儿,我的心真是不由自主升起一阵怜惜。
其二片段(片段不分时间先后顺序),陆焉识刷牙时看到冯婉瑜后便跟着她,原先冯婉瑜总会早起去车站等着丈夫的归来。于是陆焉识想出个办法叫女儿把信交给母亲,特意在信上写他5号回家,于是婉瑜就在第一个月的五号早早出发,还将自己亲手用毛笔涂写着丈夫陆焉识名字并制作的叫号牌赶至车站等候,于是陆焉识兴致勃勃地打扮一番,最后一个从天桥徐徐走来,不忘弄弄头发,整装礼仪,心怀期盼给婉瑜一个惊喜,最后走到她面前,可她一眼而过,因为在她面前站着的这人,在她眼里没有任何关联和好处,只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但是的路人甲乙丙罢了。
陆焉识的神情从期望走向无言的失落。这一刻是十分残忍的,像是有把刀把他的心割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又像是有把大锤将他的心敲到扁碎,而他,只有暗自神伤,无法言表,落得个在婉瑜面前硬生生挤出个尴尬的嘴角上扬。陈道明脸上的神情变化,又再次把我看哭了,因为这殇是十分残忍和刀剑封喉的。
不得不说,陆焉识是浪漫和情调的。他在车站扮成“陆焉识”以给婉瑜惊喜,假冒调音师之名为钢琴调音,然后像个关心她的热心人对她嘘寒问暖。他为她弹琴又为她读自己好多年积攒下来的信件,满满一箱,摸着黑在破旧的纸上写,在牡丹烟盒上写,告诉她“春天要来了,有只母马在河边生下小马驹时难产,于是我们大家拿着绳子捆住小马驹的右腿,把小马驹拉了出来,那时候,我觉得春天离我们不远了。”
陪婉瑜一齐看女儿跳《红色娘子军》吴清华,趁婉瑜睡着时蹑手蹑脚的给她盖被子。每个场景都是寻找记忆的过程,也是发现陆焉识自我心路的历程。整部电影戛然而止前,画面定格在很多年后的这对老人身上,陆焉识亲自带着坐轮椅的冯婉瑜骑车前往车站等候一个叫“陆焉识”的男人,依旧是每月5日,风雨雾雪无阻,老者陆焉识高举写着“陆焉识”的叫号牌和坐着轮椅面带笑容的冯婉瑜一齐等待他,等待不久就会归来的“陆焉识”,等待那个从未死去,死去,死去又复活的“陆焉识”。结尾那一刻映像,眼泪,是情不自禁,于无声处,无声胜有声般的静静淌下来的。
陆焉识唯一一冲动爆发是源于婉瑜一向以来对方师傅的恐惧和怨念。他问女儿,女儿道出缘由:“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方师傅拿饭勺打我妈妈的头。”这位方师傅好像有点类似于《蝴蝶梦》中的rebecca,在电影中由始到终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但他的影子和影响却一向贯穿着整部电影的轨迹。为了女儿这么一说,这位老知识分子便坐一路车,攥着饭勺找到方姓家准备算账,但没想到听闻方指导老婆的哭诉后,他放下紧紧握着的饭勺,一句不说就离开。
某种程度上他大概理解并释怀了。时代和人调和产生的杯具,谁都不是标准定义上的好人坏人,况且他也付出了代价。(丁嘉丽撒泼戏,短短几分钟,就把一个泼妇骂街演活了,说演也是委屈她了,根本看不出演的痕迹,如果说闫妮和张嘉译刘佩琦都是打酱油的话,她可真不是,抢戏女王啊,演技派是演技派,即使在陈道明面前都不输气场和风头)
而陆焉识心间的痛苦和复杂也是无法于外人道焉的,婉瑜再也不认此刻的他了,伸出手触碰不到爱人的痛彻,知晓女儿剪掉自己照片轻轻点头的无言,被自己妻子当作读信的同志,他只能一人背对家庭背对世界努力吞噬这份苦楚和无奈。他的轻微哀叹,他的皱眉,他弹琴后的抽泣,他过年张灯结彩时独自躺床的凄凉背影,都是难以言说的。
有一场景:“爸,是我打的报告”,女儿丹丹离开他住处前第一次叫他爸,第一次把自己的心结告诉陆焉识,他听到几十年未见的女儿叫自己一声爸,他头突然抬起,眼神突然发亮,然后垂着眼笑笑:”我都明白,我早就明白。“云淡风轻,他当然爱自己的女儿,他从来没有怪责过她,他更多是自我忏悔并含羞,他不知从何表达,拙于方式,因为年岁插进他们俩父女的家庭关系中了。他懂dejavu法语,他是教授,他会调音,他爱音乐,他文采好,可他跨但是一个叫“命”的字。难以言说的时代杯具赋予个人命运所产生的效应真是充满着:真实凋萎,扼住咽喉的无力窒息感以及难以出声的黑色力量。
顺提一句:七十年代的文革发生期,文革结束期,改革开放期,几个时段都从各个拍摄的细节展露无疑,近镜头用得较多,但是完全能够看出拍摄所涉及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东西例如服装装饰品起居品生活用品等都摆设放置的颇具用心。观众似乎也,随着时光倒退,置身于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布景中。导演用心,观众是看得出来的。但还有要说的实话就是:电影有些情节,不知为何,会令我觉得有点干,偶尔会有出戏的恍惚,说不出哪里,但是就是有。
这次好好谢谢张艺谋,给我们这个时代展现出那个时代中人性中的复杂和珍贵。
【归来观后感3300字 归来观后感】相关文章:
归来09-20
旅游归来08-07
归来燕07-12
黄山归来09-02
出差归来06-11
病后归来05-18
战神归来05-22
《归来》观后感11-15
翩翩燕归来08-22
《大雁归来》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