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3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
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四、说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杯高粮酒,让学生闻到酒味。
(2)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用热水,实验时间较短)还有:(多媒体)(生活中的经验)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问题:为什么酒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酒味,为什么把品红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了?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二)讲授新课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多媒体显示:苯分子的图象多媒体显示:移走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通过这些不仅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还可说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师设问: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多媒体: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借此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设问: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外,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
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我对这个探究做个改进:很多学生会折纸鹤,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虑纸折成的纸鹤,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如图:实验前用酚酞把纸鹤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鹤会变成红鹤,这样会缩短实验时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触到氨水变红了,而“实验2”里,我们事先并没有让氨水与酚酞接触,酚酞怎么也变红了呢?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课前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探究二: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前面第三个问题。至此学生对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微观表象已能基本形成。多媒体展示:说明:由于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液、固三种状态分子间隔不一样。而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得到延伸,并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放映:水蒸发和水分解的动画学生观看后讨论:从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意识。
水水蒸气物理变化:(1)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2)水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动画,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化分为更小的微粒,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较好的突破难点。
五、巩固练习,实践新知
(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六、本节小结
想一想,并竞答,看谁答得好(加强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
七.板书设计:课件中体现
八.作业布置
必做题:
1、P54页第三题中的(2)(4)(5)(6)
2、P53的家庭小实验选作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2)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学设计
说明1.创高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预计能够比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б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什么水能看得见Χ水分子看不见呢?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
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б欢ㄌ寤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想一想ㄓ梅肿拥墓鄣憬馐拖铝邢窒螅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
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说一说上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杯高粮酒,让学生闻到酒味。
(2)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用热水,实验时间较短)
还有:(多媒体)(生活中的经验)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
问题:为什么酒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酒味,为什么把品红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了?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显示:苯分子的图象
多媒体显示:移走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通过这些不仅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还可说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师设问: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多媒体: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借此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设问: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外,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
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我对这个探究做个改进:很多学生会折纸鹤,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虑纸折成的纸鹤,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如图:实验前用酚酞把
纸鹤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鹤会变成红鹤,这样会缩短实验时
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触到氨水变红了,而“实验2”里,我们事先并没有让氨水与酚酞接触,酚酞怎么也变红了呢?
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课前的(1)(2)两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探究二: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前面第三个问题。
至此学生对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微观表象已能基本形成。
多媒体展示:
说明:由于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液、固三种状态分子间隔不一样。而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得到延伸,并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放映:水蒸发和水分解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意识。
受热
(水分子)
(水分子)
水水蒸气物理变化: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
(2)水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通电
(氧分子)
(氢分子)
(水分子)
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动画,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化分为更小的微粒,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较好的突破难点。
五、巩固练习,实践新知
(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六、本节小结
想一想,并竞答,看谁答得好(加强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
分子
原子
区别
相似点
七、板书设计:
课件中体现
八、作业布置
2、P53的家庭小实验
选作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学设计说明
1、创高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8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0-15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07-30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11-24
《狼和鹿》说课稿08-15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07-13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07-19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02-29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说课稿06-27
国防知识:原子弹的由来07-16
初中化学教案原子10-30